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8-06-09唐文生
【摘 要】广西是少数民族较多的自治区,地处桂西北的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这里的人民多为壮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和历史,彩调是他们的地方文化特色之一。目前,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传播不容乐观,存在师资不足、学生难接受以及传播渠道少的情况。
【关键词】宜州彩调;高校;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24-02
一、宜州彩调进高校的意义
(一)保护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顺应市场经济,于是渐渐的衰落。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要珍惜它,保护它。运用国家权力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要时刻抵制西方传统文化的侵蚀,要以传统文化为荣,坚持了解并熟悉它,自觉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象征,而宜州彩调传达着近代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着广西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传承传统文化。宜州彩调是地方人民的独特记忆,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记忆他就是个没有回忆的白纸,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记忆,那这个民族就会变得软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可谓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为博大精深,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记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宜州彩调题材范围较广,包含了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典彩调剧目如《刘三姐》。民族精神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肩负的重任,学生在宜州彩调的熏陶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的现状
(一)课程开设。高校彩调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主要是讲师群体为传播主体,她们分别来自各个学校的负责公共课程的教师或者是从外面聘请过来的专业人才。当然各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占有较大比例,她们一般要上多门课程,而戏曲专业老师则是少之又少。也有一些学校用文学教研室的老師来上戏曲鉴赏这门课程,而实际教学里更多的内容是文学鉴赏部分。有些高校为了能够解决师资不足的情况聘请了宜州彩调传承人或者民间艺人来做教师,但是聘请的教师相对年龄比较大,而且对于课堂教学极为陌生,造成了“会唱不会教”的情况。
(二)学生态度。学生对于宜州彩调的传承态度主要是引导问题,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她们对于新事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是超强的。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不关注是因为彩调的形式和内容比较陈旧。另一方面,学生从小在流行音乐的环境下生活,对于戏曲文化极为陌生,并且没有接触过,所以他们很难一下子喜欢上戏曲文化。对于学习宜州彩调的学生来说,对传统文化艺术不了解,学生难免会对宜州彩调感觉乏味枯燥。
(三)传播渠道。高校是传播文化和戏曲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开发和创新得比较迅速,各种形式的文化社区已经涌现,但真正的在这个意义上的戏剧社团几乎没有,更别说宜州彩调社团,堪称冷门。既然有冷门,必定有热门,最常见的是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喜剧、歌舞剧、演唱会、综艺节目音乐、舞蹈选秀等。它们在绝大部分吸引我们的眼球,而对于传统的戏曲文化认知却显得少之又少,宜州彩调角色尴尬。在广西高校中只有少部分学校在晚会节目编排时会把宜州彩调包括在内,还有大部分学校根本不考虑宜州彩调的表演,也基本不会组织关于宜州彩调的相关活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度和力度加大,很多年轻一代也慢慢接受了彩调,但是适合他们的审美和习惯的却少之又少。如果他们被迫接受学校的强制安排,很难取得好成绩。理想的状态是,在广西本地大学宜州彩调的沟通和互动的过程中应不断通过大众的实践。现在媒体网络很发达,直播平台非常受许多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喜爱。可以利用直播平台宣传宜州彩调。与此同时,彩调也要创新,例如:将宜州彩调与流行音乐结合,或者彩调中加入一些现代乐器,这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学生也能自发性地喜欢上宜州彩调。广西高校应进一步增强社会使命感,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调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政策的实施,创造一个戏剧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媒体,尤其是校园网络的校园广播站和其他内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为宜州彩调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策略
(一)落实高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政策。自古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思想家和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而我国的教育里却很少提倡艺术教育。目前,广西许多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系基础课没有戏曲艺术教育、欣赏等。社会越来越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育学生专业技能的扎实,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追求和爱好。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积极落实和修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目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戏曲鉴赏课程尽快纳入教学计划当中,结合自身的发展尽快开设彩调戏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普及地方戏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及相关知识,提高戏曲课程的质量,加强戏曲的发展力度和效果,为地方戏曲顺利进驻广西高校创造出好的条件。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不单单只是为了传承经典文化,它能更有效地推进、普及交流宜州彩调文化,更多地促进和推动广西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
(二)倡导高校培养宜州彩调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具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和积极性,也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所以将宜州彩调人才培养锁定高校,才能更好地培养宜州彩调新人才。本文研究认为在高校培养宜州彩调人才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1.开设宜州彩调鉴赏课。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校园,不单单是为了弘扬宜州彩调,更重要的是通过宜州彩调这样一个形象的、流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塑造健康的人文品格。学生在排练和演出时能够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和相互包容的精神,促进学生对宜州彩调的热爱,进一步加强宜州彩调的宣传和传播,以期能够使宜州彩调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2.以学校为主导进行戏曲传播活动。在高校教职工群体中,不乏宜州彩调艺术的爱好者、票友、戏迷,甚至还有不少有造诣的戏剧研究者。首先,调动内部资源,通过这些爱好带动戏曲教师、工作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影响,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让这些人间接继承校园剧的艺术。其次,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彩调课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彩调剧的基本知识,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广西校园戏剧活动。
3.重视艺术家的传播效果。让广大师生了解戏曲的发展历史渊源,加强民间故事和题材的排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走近戏曲,这才是宜州彩调在高校发展的基石。高校应该定期邀请市文化馆和戏剧团到高校进行戏曲展演,以此來带动广大师生对戏曲的神秘感,以及对戏曲的热爱。能够吸收广大爱好戏曲的学生和老师进入戏曲的表演,培养更多的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同时要加强戏曲在高校的选拨,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全校范围内的选拨,通过初赛、复赛、决赛等选拔戏曲人才,同时由于选拔比赛会加强受众面积。一个晚会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观众,戏曲艺术的表演也需要观众,真正喜欢戏曲艺术的观众越多越好。观众是维持和推动戏曲生命力的主要力量,如今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戏曲观众群会越来越少,大部分观众主体是老年人和农村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他们的对精神文化没有更高的要求,娱乐活动也较少。戏曲艺术应主动进入校园,大学生的文化层次较高,让学生接触和欣赏戏曲艺术,那样他们就会渐渐了解戏曲艺术。
(三)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现今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学生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大学生用于展示自身能力,体现个人才干,以及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学生社团承载着高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社团建设能否使其富有成效和活力,是标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体现着一所高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力。宜州彩调对学生文化艺术修养、感情、思想、性格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不同的校园社团覆盖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将宜州彩调引入广西高校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四)宜州彩调进入广西高校课堂。宜州彩调在广西高校晚会表演常常缺席。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学生课堂的教育,把宜州彩调编写进教材,加强历史渊源和故事情节的编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提高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组织一些来自地方的学生进行彩调剧的排演,她们对于语言和语调的把握比较准确,对已经基本成熟的剧目进行演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服装、道具、舞美等的了解,增强她们对彩调剧的热爱。其次,可以考虑在广西高校开设彩调兴趣班,为宜州彩调的传承发展培养高学历传承人。例如,地处宜州区的河池学院现在已经排演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并且进行了汇报演出,演出当天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由此可见,宜州彩调已经在高校进行传承与发展,虽然不成熟,但已经在宜州彩调进行高校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最后,应考虑高校各种文艺晚会上适当添加宜州彩调节目,让学生成为必不可少的彩调的文化盛宴,让学生感受到宜州彩调的独特魅力,并从内心接受、亲密宜州彩调进而传承和发展宜州彩调。
参考文献:
[1]唐文生.广西宜州彩调传承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7(2).
[2]张艳.新世纪陕西地方戏曲在本土高校的传播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骆彤.论广西彩调传承发展的策略[J].大学教育,201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