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课堂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2018-06-09蒋翠燕
蒋翠燕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应通过融入生活、拓展资源,调查实践、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个性展示,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开放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5-0087-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加深,综合实践课程也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和教师,这无疑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则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一个社会生活和学生主体生活相融合的开放课堂。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建构开放课堂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进行研究。
一、融入生活,拓展资源
对于综合实践这门学科,教师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基本要求,只有将具体实例与生活相融合,利用已有的条件来拓展资源,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饮料瓶子被乱丢乱扔,因此,教师在讲解“塑料瓶中的种植园”这一内容时,可以融入生活元素的知识。首先,教师会将课程内容融入生活,如让学生们对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很好地利用,可以用来种植植物”积极地进行回答。接着,教师引入教学内容:用塑料瓶来进行植物的种植,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只较大的塑料瓶和自己喜欢的菜籽或花卉的种子。然后,教师对种植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最后,教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源,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具体操作,并且拓展周围的资源。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调查实践,自主探究
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除了教师必要的引导,最重要的就是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行实地调查。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不能够进行很好的判断,因此每学期都会有事故发生。所以,在“校园安全警示”这一主题的讲解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地调查,探究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的措施。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及活动需要将学生分成三大组,即实地考察组、事故调查组、安全警示标志搜集组。当学生将这些基本的信息了解收集之后,再进行课堂交流,分别说明校园安全的隐患和预防的措施。实地调查组的成员讲道:我们在课间休息时间对校园各个部位和角落进行了考察,仔细寻找每一个可能存在危险的地方,并且了解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故。比如:下雨天,特别滑的路段容易发生事故;使用大型活动器材时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会产生危险;暴露在外面的电源插座或電线……安全警示标志搜集小组的成员也说:我们通过上网搜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观察的方式,搜集一些安全警示标志,也采用照片等方式进行了记录,并且写出它们的名称、作用以及安置的地方。三个小组的分工合作,让学生自己明白了学校的安全隐患以及专业的知识。对于如何预防这些危险,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提出了以下措施:进行安全知识竞赛、设置校园安全网页、举办安全知识讲座、举行班会、成立安全小分队……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切身的体会,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
三、搭建平台,个性展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水平也越来越高,学生的个性也越来越鲜明,都有自己的特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将特长和优点都展示出来。例如,“快乐的中秋节”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风俗民情,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展示实践成果,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选择自己的小伙伴,组成10个小组,每个学习小组从中秋节的来历、习俗、诗词以及月饼中选择一个方面,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并制作资料卡片,然后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了解到的东西或者收集到的东西进行展示。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这样的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秋节的来源以及相关的习俗等,而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进而树立自信。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融入生活、拓展资源,调查实践、自主探究,搭建平台、个性展示,学生有了一个更开放的课堂,优化了活动的过程,形成了交互、开放、多元的教学机制,多角度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万伟.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2]李生彩.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
[3]刘丽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
[4]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