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规则教育之“看议演悟”四步曲模式初探

2018-06-09张杨唐雪梅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4期
关键词:内化规则意识

张杨 唐雪梅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要培养规则意识。而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对规则逐渐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因而,小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利用课堂主阵地,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步树立规则意识。

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了小学课堂,其前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编后加大了法治教育的比例,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中,规则意识则成为教材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加强规则教育呢?下面,以第五册教材第一单元“我的角色和责任”一课为例,讨论“一看、二议、三演、四悟”的四步曲式教学。

一、通过“看”建立规则认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谈话、提问等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这种单调的导入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尤其是对于规则教育来说,仅仅依靠教师说教无法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情境表演或视频小短片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进入即将学习的主题。

在正式讲解“我的角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播放了一段某個学生一天生活的小视频,让学生们从具体情景出发,去发现身边的同学在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或不同身份。学生们很快发现:在公路上,他们是行人;在商店里,他们是顾客;在教室里,他们是学生;在家里,他们是儿女……这一教学环节以认知为基础,以小短片的形式呈现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同场合存在不同的规则。

二、通过“议”深化规则认同

规则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强调学生的内在认知,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因而,在规则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看”的层面,还要通过“议”让他们参与其中。在“议”这一环节,学生需要联系实际进行交流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反复思考规则,表达规则,进而深化对规则的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在“议”这一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在规则认知的基础之上,关照自身行为,促进学生对规则的情感认同。例如,让学生集体讨论如下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担任过哪些不同的角色?其中最好的角色是什么?怎样做一名好学生?学生在热烈的交流讨论中初步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逐渐明白“身份不同,责任也会随之不同”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规则,深化对于规则的认同。

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用“议”的方式联系自己的身份讨论学生应遵守的纪律、规范,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与认同。

三、通过“演”“悟”结合,

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知法、守法的社会公民。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违背、课堂与生活相脱离,为了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活。“演”与“悟”就是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表演中理解和感悟规则教育,在正反角色的辨析中认识规则,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规则,从而逐步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事实上,“演”与“悟”这两个环节不可分离,应相互交融,即在“演”中“悟”,在“悟”中“演”。例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想了以下几个场景:公交车上、公园里、来了客人的家里、教师生病时的自习课上等,涵盖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维度,并且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教师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合作表演。学生通过自身对于某个角色的认知,重点关注角色的行为表现,并加以辨析和纠正,继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演”“悟”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说教,以课堂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使他们愿意当好自己的角色并承担角色责任,这样就有效促进了规则的内化养成。

四、对“看议演悟”四步曲教学模式的思考

“看议演悟”四步曲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情境创设,丰富并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沉闷枯燥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演好这“四步曲”,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进而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也引发了笔者对于日常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是要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扶者,要尊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认知的过程。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反复的充分的对比,同时能用不同方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新知识的含义,从而把新知识构建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是要正确处理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尽管活动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要盲目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鲜多样。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活动的实效性,活动设计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目的,帮助学生内化教学内容,并实现情感的升华。若活动仅仅流于形式,结果只会事倍功半,无法实现教学目标,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因此,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要紧紧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确保课堂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型。“看议演悟”四步曲课堂教学模式只是针对规则教育进行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但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只有认清教学活动的内涵和本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内化规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自己优秀的道德品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内化规则意识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消防意识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