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田园写作课程为学生生命成长助力
2018-06-09冷永
冷永
[摘 要]农村初中写作教学严重偏离实际生活轨道,忽视乡土田园传统文化,致使学生生命之根基不稳。为实现写作与生活的整合,可尝试以写作为载体,立体化、全方位开发乡土田园写作课程,建立序列化课程体系,拓展写作视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诉说生活、悦纳生活和创造生活,贯通写作与生活,助力学生在广阔的自然生活场域获得生命的建构与扎实成长。
[关键词]乡土写作;导引取向;开掘传承;生命成长
“重技法导引,轻生活积累”是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误区。背离生活的写作取向催生了大量的“无根作文”。长久的不良写作习惯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拉远。用自己的笔记录别人的话,写“别人的故事与生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掺杂自己的情感,缺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受,等同于对现实生活的背离。农村初中生在作文中“背井离乡”,这种精神迁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某些看似“人往高处走”的理想追求,实则隐含的是对乡土田园的不了解,对当下生活的不自信。田园失守,精神之树怎会结出丰硕果实?乡土田园是生命之根,乡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责一旦丢失,就动摇了精神根基。
为解决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的痼疾,课题组立足写作教学实情,着力开发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通过这一途径,搭建联通写作教学与乡土生活的桥梁,以乡土写作为载体,开掘乡土素材,承接乡土文化,坚守乡土精神。
一、 课程开发的基准导向
当下教材中对写作教学的指导较之以往更加具体丰富,但尚缺少系统性、序列性与可持续性,教材中关于写作的目标不太明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写没有着力点,学生获得的写作知识较零散。为此,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关照学生生命发展的写作课程成为一种必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个体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与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基于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进行自主开发的理念不谋而合。课程的开发始终处在生成与探究的动态发展中,也是对乡土田园写作资源进行系统开掘、选择、规整、运用的过程。
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以“生活”为导向,基于助力儿童在自然场域获得成长的立场,立足学校写作生态和学生写作实践活动的诉求,聚合师生合力,唤醒、补充生活体验与生活情怀的意识;拓宽学生的作文视野,引导他们自觉走向写作本源,提升写作能力,让写作拥有乡土田园一般的材质,实现写作的生活化,循序渐进地达成传承乡土文化、认同乡土精神的终极目标。该课程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与学生写作需要,通过乡土田园写作系列活动,全方位展现写作与生活的关联,促生新的写作视域融合,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生命的印证。
二、课程体系的拾级架构
乡土田园写作校本课程,立足农村初中学生真实的乡土田园生活体验,以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现状为基础,以自然田园为写作实体,遵循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诉求,设定系列化的写作训练目标、内容、模式及相应的评价活动。“拾级”是指以乡土素材为写作的材质意象层阶,逐级登阶发展乡土写作的情感意境层阶与精神意义层阶,主要包括鄉土素材、乡情取向、乡魂积淀三个板块,层阶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
1.乡土素材:开发与规整
如建筑需要土木砖石等材料一样,写作也需要准备充足的素材。乡土田园蕴含汁液饱满的原生态素材,镶嵌着学生生活的轨迹。教师要引领学生全方位、零距离地走进多姿多彩的乡土田园,于熟悉的地方发现、捕捉未曾留心的风景。针对部分学生认为乡土素材就是人与自然景色的窄化认知,要对乡土素材进行深开发与再拓展。面对繁杂的生活素材,有的学生会感到不知从哪里入手,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乡土素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与规整。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规整。
一是乡邻。这是乡土写作的核心内容。在乡土的背景下,与田园密切关联的乡人身上投射着乡土的特质,在典型的劳作生产等活动中最能体现出他们纯净的品质、淳朴的性格、勤劳的态度和互助的风气等。
二是乡景。乡土田园是乡人的栖身所在,是人与自然相遇的场域。自然风光是乡邻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审美的重要依托。乡土风物中渗透着人的光与影,可作为写作资料独立成篇,亦可作为写人篇的背景。
三是乡事。可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找到可写事件,将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田园场景中对事件进行原本的叙述,注意空间的展开,保持与生活的同时性,会让作文具有像田园生活本身一样流动般的共时感。
四是乡俗。乡村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习俗沿革等最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底蕴,是田园文明的精神积淀,是农村初中生实现乡土化写作的文化根基与绿色底料。深入体验乡村传统风俗生活,有利于实现对乡土文明的传承。
2.乡情取向:赞美与反省
写作活动是促进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深入理解生活情境,可丰富情感体验,拓展生活经验,激发审美想象。
黑格尔说:“具体活动状态中的情致就是人对生成它的现实世界的感应与表态。”写作这一活动原本从属于生活,在色彩斑斓的乡土田园中,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与态度直接投射到作文中。面对现实的乡村,会产生与之匹配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这些源自真实生活的情绪,可以在写作中直接宣泄、表达出来。如果窄化了学生写作的情感表达,就会把学生从真实生活里赶走,必然催生虚假作文。因此,乡土化写作情感表达的取向,应多向、多维、多义,不应横加设限。对乡土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是乡情的主脉,对乡村现象的犹疑、反省、批判同样是需要被理解与尊重的情感活动。赛费而特说:“写作是感到自由,感到欢乐。”要让学生在写作上有足够的自由度,这样他们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体会到生活与写作的关联,才会对写作充满兴趣。
3.乡魂淀积:生成与坚守
农村初中学生在写作中很少使用乡土素材,作文中的人与事地域模糊,给人“不城不乡”之感。对乡土文化与传统习俗不涉及、不了解、不传承,与乡土田园日渐疏远,身心的分离导致精神家园的失守,生活方向的迷失。不可否认,传统的乡风乡俗中有部分内容很难与今天的生活节奏保持一致,应加以改变或完善,如繁冗的仪式、不合理的规则等,但必须承认的是:薪尽火传的优良乡土文明与传统习俗是乡村的根本,哺育、滋养了一代代具有乡土精神的乡村人,需承接坚守。乡土化写作课程通过写作活动样式,引领学生以田园生活为根,以乡土文明为魂,以“深生活”“慢生活”“细生活”“真生活”的体验方式回归田园、回归乡土,重新认识、理解田园生活,生成新的生活经验;并以“慢动作分解”的写作方式细致展示,传承乡土文明,优化乡村传统,提高学生思维识辨能力,拓宽学生写作与生活相融通的精神空间,培育学生浓郁的乡土情怀,促进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反思与重新建构。
乡土田园是乡土写作的天然课堂,是满载诗意与文明的实体,是学生精神成长的智库。将写作触须深植其中,可赏风物,可铸品格,可升境界,可晓事理,可锻灵魂。学生的精神与灵魂依凭写作而升华。
三、课程实施的循序并展
乡土田园写作课程具有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特点,对学生写作素材的开发、写作知识的丰富、写作素养的提升、生活态度与生活意识的建构起到引领、促进作用。依托生活,以“入、说、听、做、悟”五字诀为挈领,展开实施,实现生活向写作的转换。“入”即入田园,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腹地用心体察,而非浮游于生活表面,如参观果品示范园、田野采风、夏夜纳凉会等活动,让学生扎根乡村生活,使写作向生活溯回。“说”即说乡景,放眼乡村风物、山水田园,自然乡土有着永恒的纯净美,而且学生对身边的风景易感知,目光所及将带来心灵的悸动。为此,可引导学生以对景倾诉、对人推介等方式展现田园之美,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听”即听乡音,乡音在此处是指乡村民谣、民间曲艺等,这类可听素材包含着乡土的历史积淀,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属过去式素材,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以倾听的方式介入,听民间艺人演唱,听老人讲乡村传说,再将人文熏陶带入写作,为作文增添一抹乡土文化韵味。“做”即做农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亲身参与是了解乡土文化的最佳方式。带着学生走向乡村,参加植树种菜、采摘瓜果、割麦收稻等劳作。真实的乡土劳动体验,会给学生深刻的生活感受,使乡村生活经验因活动而生成。“悟”即悟情怀,乡土化写作的最佳局面莫过于“想和自然田园融为一体,成为同一者——赋予它以生命”。完成入、说、听、做的过程,也是学生写作思维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田园生活的丰富性,牵引学生反观生活,思索生命;启发学生对乡土视域下的生命进行合乎逻辑的智性的思悟,营建乡土情怀,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厚实的精神底子。
田园资源是写作必备的素材,是表情达意的触点。乡土写作课程是学生走向乡土生活的路径。乡土田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美,纯净而天然,载物亦载神。引领学生置身自然的动态写境,将使生活之根在文字中获得生长。顺应自然,尊重乡土,让生命之根深植田园,让田园情怀蔓展,让生命得到滋养,就能真切感知生活之美,尽情表达生活之美,进而创造更美的生活。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