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陈香梅故居寻迹
2018-06-09陆杨
陆杨
提到陈香梅,人们总会在她的名字前加一个前缀——飞虎队将军陈纳德的遗孀。陈纳德,一名美国退役飞行员,却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朽业绩;陈梅香,一个中国女子,却在美国步入了上层政界,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一段战火中的姻缘,连接两个国家的情缘。
(Anna Chan Chennault,1925-7018),世界著名华人华侨领袖、社会活动家、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出生于北京。早期在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工作,二战后一直活跃于美国政坛。
胡同添香
1925年6月23日,陈香梅出生在北京,是陈家的第二个女儿。这一天是端午节,佳节添新人,外祖父廖凤舒从“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摘取了“香梅”两字作为她的名字。陈香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外祖父廖凤舒家度过的。
廖凤舒是革命家廖仲恺的胞兄,民国时期,他先后在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任职,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外交官,出任过古巴公使和日本大使。陈香梅的祖父陈庆云年轻得志,30岁已荣任中国最大的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经理,后来因投资失败,跳楼身亡,时年36岁。早年,廖凤舒与陈庆云结为莫逆之交,两家指腹为婚。
陈香梅的父亲陈应荣是英国牛津大学法学博士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也是位外交官。母亲廖香词从小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曾赴法国、意大利学习音乐和绘画。
东城区东总部胡同16号,曾是廖凤舒的一处宅院。如今的16号早已非原来的模样,但这座四合院给陈香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半个多世纪后,她在《香梅之路》一书中还充满依恋之情地写道:“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座房子:那是一座有四进院落的大宅,既有北京四合院的舒畅大气,又有江南园林的玲珑百态,曲径通幽,绿瓦房顶,卷曲的屋檐,明亮的漆门。院内是古香古色,室内却是欧式风情:水晶枝形吊灯、路易十六家具、钢琴、沙发。打蜡的地板,金红色的壁柱,厅堂连着庭院,庭院套着庭院,迷宫式的院落可以让孩子捉迷藏。”
虽然陈香梅生在名门望族,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得不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留住祖国
1937年,“七七事变”,陈香梅离开北京,和姐妹们随母亲南下香港避难。此时的父亲赴美担任领事,母亲只能靠变卖珠宝维持生计。不久母亲患病去世,当时陈香梅14岁,长姐20岁,下边还有四个未成年的妹妹。父亲陈应荣一直未回来看望,并在廖香词去世不久就在美国续弦。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军占领,陈香梅与姐妹们再度流亡。跋涉几千里,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经澳门、广州……最后辗转到了昆明。在美国的父亲联系上了她们,要姐妹六人都去美国学习,陈香梅果断拒绝了。她说:“我不能在祖国受难时离开她。我要工作,要尽我对祖国的责任。”陈香梅先是入读岭南大学,后因才学出众,19岁就被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聘用,成为中央社的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因为这份工作,她遇到了此生挚爱。
炽热爱情
克莱尔·李·陈纳德是美国退役飞行员,1937年,他应邀出任中国空军总顾问,在湖南省的芷江创办了空军航校。1941年7月,受国民党政府的委托,陈纳德在美国组建了一支由120名美国飞行员组成的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飞虎队。后应国民政府的要求,该志愿队改为中国十四航空队,与中国空军并肩作战,帮助中国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建立了举世皆知的功勋。那些头部画着鲨鱼头的飞机,被中国人誉为空中的猛虎,陈纳德也成了中国人眼中的保护神。
1944年10月,陈香梅与陈纳德第一次相遇,陈香梅19岁,而陈纳德已经51岁了。这个时候陈纳德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指挥官,而陈香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女记者,无论年纪还是地位都相距甚远,但两人却一见如故。
陈香梅是那天出席记者会唯一的女记者。当陈纳德走进会议室,“他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与超人的智慧。”这是陈香梅对陈纳德的第一印象。当天陈香梅没有来得及向陈纳德提问,未免有点遗憾。就在她转身要离开的时候,陈纳德却主动叫住了她。原来情报官刚刚把陈香梅的名字和身份告诉了将军,陈香梅的姐姐陈静宜正在十四航空队当飞行护理,而父亲陈应荣与陈纳德将军是故交,飞虎队员到中国的签证都是他协助办理的。
此后,陈香梅成了中央通讯社专门负责采访陈纳德的女记者,他们开始了频繁的接触。按照规定,陈香梅每次采访不能超过10分钟,但由于陈纳德每次都谈得忘乎所以,常常超过了这个时间。后来他们渐渐心有灵犀,每当陈香梅觉得将军谈话要结束的时候便提出离开,她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这个节点。陈香梅说:“这是我们心灵相融、默契的开始,这种默契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结束。”
1947年12月21日,54岁的陈纳德和22岁的陈香梅步入婚姻殿堂。结婚前,陈香梅的父亲曾问她:“你们年龄相差那么大,如果陈纳德过世了你還很年轻,怎么办?”陈香梅说:“没有关系,我只要跟他在一起,五年、十年我都愿意,我宁可要轰轰烈烈而短暂的炽热爱情,也不愿意一辈子过平平淡淡没有涟漪的生活”。
1949年,陈香梅随陈纳德迁居台湾。然而,这段婚姻汉持续了十年。1958年,陈纳德因病在美国去世,留下了33岁的陈香梅和两个还未满10岁的女儿。陈纳德的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勋章,背面用中文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这是阿林顿公墓中唯一的中文文字。后来陈香梅在传记中借勃朗宁夫人的诗句表达丈夫逝后自己的感情:如果上帝容我选择,我会在死后更加爱你!
小相信眼泪
陈香梅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于1960年移居美国华盛顿。就是这一年,开始了她艰苦而又辉煌的另一段人生历程。
陈纳德去世后,遗产被他前妻的儿女们拿走。最初几年,陈香梅靠积蓄节俭度日。后来在乔治城大学找到一份翻译的工作,晚上则教学生中文,这样维持生计。没有西式教育背景的陈香梅,开始苦学演讲和辩论,并以个人经历和中国问题为题,在全美巡回演讲。
这段生活让陈香梅时时怀念与陈纳德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她用英文把自己与陈纳德的婚恋史写下来,起名《一千个春天》。出版后一个月,就成为纽约时报推荐的十大畅销书之一。让美国人认识了二战英雄的遗孀——安娜·陈纳德(陈香梅的英文名字)。
1960年的一天,陈香梅认识了马里兰州共和党妇女联邦主席西尔维亚·赫尔曼。此时,正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年,赫尔曼正在为尼克松竞选总统搭班子,她正需要像陈香梅这样有才干、有见地的妇女为她工作,争取少数族裔的选票。
这一年美国总统大选,陈香梅参与选区工作以及各基层组织的政治活动,为尼克松呐喊助成。虽然尼克松最终落败,但她在美国政界的处子秀却相当成功,让更多的美国人特别是政界精英认识了她。
中美友谊的使者
1963年,陈香梅受肯尼迪总统之邀到白宫工作,成为第一位进入白宫的华裔女姓,这是她政治生涯的全新开端。1972年,她被选为全美七十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先后8位总统都对她委以重任。陈香梅也不负厚望,在他们的竞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陈香梅是美国政府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也是中美关系的桥梁之一。
1979年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1980年12月,陈香梅欣喜地接到邓小平希望她访问北京的邀请。当时的里根总统知道后,委派她作为第一任特使访问中国。与陈香梅一起访华的还有位参议员叫特德·史蒂文斯,他是当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援华“飞虎队成员之一。
1981年元旦,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让陈香梅坐在第一贵宾位置上,让参议员史蒂文斯坐在次席。邓小平说:“陈香梅坐第一,参议员史蒂文斯先生坐第二,因为参议员在美国有100来个,而陈香梅嘛,不要说美国,就是全世界也只有一个。”1981年1月2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主要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邓小平和陈香梅握手的照片。
2018年3月30日,陈香梅在华盛顿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4岁。传奇落幕,梅花凋零。然而,后陈纳德时代的“陈香梅传奇”依然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