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课堂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2018-06-09
赵文平: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系统最优化的观点,将教学系统视为诸要素关系的优化。中职学校活力课堂的实现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整合化。从三维目标出发,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共同发展。或者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观,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作为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还要在这个传递过程中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内容生活化。传统课堂中课程与教材内容往往是以抽象的语言文字形式表现出来,概念与原理往往是一种学术化、理论化的表达。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在脱离情境脉络的条件下获得的知识,经常是呆滞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挖掘教材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产世界相联系,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容易感知和理解的生活内容。
教学过程学习化。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走向学习化,即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教师的行为角色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将教学过程是否体现学习化作为判定活力课堂的标准之一。
教学方法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接受单一刺激容易引起疲劳。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的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是有差异的。通过“听讲”的方式,可以保留5%的信息;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信息保留可以达到20%;采用“示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的保留度;“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如果我们总是用单一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疲劳,活力课堂就难以建构起来。
教学环境审美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主要是在学习情境中实现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因素,如教师的高期望、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新异的环境布置等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论研究也发现,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丰富良好的环境因素刺激,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刺激缺乏或刺激不良,则会抑制智力的发展;光线、噪音、温度和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成绩都有影响,较大幅度地缩减班级规模将产生靠教育者的努力难以达到的巨大的学习效益。
师生关系情感化。课堂教学活动是理智因素与非理智因素相统一的活动,要发挥好情感这一非理智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喜欢一门课往往是由于喜欢教授这门课的老师。教师在语言、心理和空间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对师生之间心理关系有正确的处理、调节、引导和控制,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愉悦、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融洽的富于情感的教育环境,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教学评价发展化。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业基础特点,构建活力课堂需要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必须不断激励,对于其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这就需要以发展的理念来开展教学评价。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给予激励。要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先要让他们保持乐观,然后他们会产生自我意识,进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还会取得新的学习成果的信心,这是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二是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如果遇到挫折,可能会产生学习恐惧感,进而失去自信,再加上能力弱,最终自暴自弃,遇上新的挫折又会恶性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迫切需要用发展的理念不断激励学生学习。
陈金国:活力课堂的构建应该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创新,教学是一个系统,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资源、教师等。活力课堂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既要遵循课程标准,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制定多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意生活化;教学手段要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要进行有效整合,包括與所学主题相关的静态信息资源(如文本、视频)到动态发展的社会化资源(如维基百科、博客),应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和适用性;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由主演转变为导演,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之路的引路人。具体来说,中职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民主和谐的课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员、协调员、服务员;这样的课堂是有兴趣情感的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而享受到收获的喜悦及与同伴合作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是合作学习的课堂,学生按性格、志趣等异质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合作学习和交互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是积极展示的课堂,及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鼓励学生展示在教学目标以外生成的知识和问题;这样的课堂是体验成功的课堂,通过问题导向或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常获得成功感。我们深信,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学习就一定能够发生,课堂活力就一定能够迸发。
其次,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推崇包含知识运用的真实实践,而不是把知识当作孤立内容进行处理、推敲和检索。这种环境常常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或者本地化的问题来促进对个人知识、经验的获取和利用,这种易于连接学习者经验的活动和境脉被用来提升其知识建构的相关性和参与度。“做学教合一”理念是以上观点的细化和具体化。例如学习抛物线定义与标准方程,可以让学生轮流使用粉笔头做斜上抛运动、观看运动轨迹,再让学生用直尺、铅笔、无弹性的细绳进行画图实践,进而教师指导各个学习共同体探究坐标系的建立、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其性质和应用,而不是传统的由教师演示、包办代替学生的实践。
再次,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空间。借助MOODLE、泛雅、雨课堂等建立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化抽象为具象,便于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练习,展示学习成果,开展多元化评价,也为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情况提供最大可能的便利。如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学习的情感会更豐富。
姜华东:活力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合理的教学策略。
一、适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整体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表现形式,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操作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如在赫尔巴特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模式和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传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五段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围着学生转;在布鲁纳的“结构-发现式”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模式,其功能不一样。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适用的模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二、合理的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现场教学、协作教学等等。我校较多使用的是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分组教学形式,课桌拼组,学生围坐。分组有利于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师生双边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发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三、适当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的教法如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学生的学法如接受法、合作法、探究法、发现法、机械学习法、意义学习法等。活力课堂要对学生的学法多加关注。
四、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电子教学资源库等进行课堂教学是活力课堂、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我校刘德阳老师使用“雨课堂”软件,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确立活力课堂教学模式是建构活力课堂的关键策略。不管呈现方式如何,活力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元生成为主要目的,以师生在思维、行动、情感等方面实现多向交互并呈现师生生命活力为主要特征。比如,扬州市中职数学活力课堂就形成“五大功能、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五大功能”即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主导、导学案是活动主线、多元生成是课堂主旨、师生交互式教学是主要教学形态。“六个环节”主要指课堂结构的预习导航、创设情境、感知问题、合作探究、展示评价、拓展延伸。该模式中学生方面的评价维度主要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与习惯的养成;教师方面的评价维度主要有教师的三大能力: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的设计能力,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现能力,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以及投入教学中的三大情感:对学生的亲切感、对教学的智慧感、对自己生活的幸福感。
徐鸿洲:活力课堂的教学策略应具备:
主体性。主体性是一个人生命意识的基本体现。有了主体性,师生才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可能性。在活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我要学”的意识比较强,“我能行、我很棒”“我自信、我快乐”等积极内心体验比较深;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以学定教”“先学后教”“问题导向”等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设计性。以研究学习目标著称的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我要去哪里”(教学目标的制定),“我如何去那里”(学情精准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我怎么判断我已经到达了那里”(教学评价与监控)。无论是一节课还是一个主题板块,都需要依照这三个基本问题来设计。
细节性。注重对细节的设计与处理,最能体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魅力和独到的教学智慧。一个个精彩的活力教学细节就构成了一节精彩的活力课堂。
过程性。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力共建共享的过程,是一个经历、参与、探究、感悟和体验的过程。只有结果的习得,没有多方探究和亲身体验,往往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
生成性。叶澜曾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问题,关注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让学生讲思路,关注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悟方法,关注知识结构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析错误,关注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皆为预设之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