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专家患糖尿病后

2018-06-09

江苏卫生保健 2018年5期
关键词:患病胰岛素饮食

一头黑色短发,上穿米色外套,下着紫色长裙和丝袜,打扮得典雅庄重,说话声音清脆,总是面带微笑,她就是著名糖尿病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

杨文英现年71岁,算不得高寿。但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得病20多年,年过70身体状态依然保持很好,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则非常难得。杨文英做到了。

糖尿病既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也是一种遗传性慢性病。杨文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在四十七八岁时,她也进入了糖友的行列。患病20多年里,杨教授从事临床、科研、带学生等繁重工作,每周“5+2”、每天工作时间达十几个小时,可她的身体状态始终不错。

一是好心态。糖尿病是一种很缠人的疾病,截至目前,糖尿病依然不能根治。一旦患病就需要长期治疗,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终身用药,而且还要“管住嘴”。这对很多患者的精神意志提出了严峻考验。有的患者因为疾病迁延不愈而信心动摇,甚至因此焦虑、抑郁;有的则因为饮食管理过严,而觉得生活索然寡味,坚持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该吃吃,该喝喝”。

杨文英教授虽然没能躲过患病的宿命,但她没有成为疾病的“俘虏”。从得病一开始,杨教授就有一个很好的心态,得了病坚持饮食管理,坚持用药治疗,不埋怨这么早就疾病缠身,也不埋怨长期饮食调控带来的困扰。“我有时还在想,如果没有这个病,不去控制饮食,可能我现在就特别胖了,或者有了别的病。”杨文英不像其他糖尿病患者那样,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而是什么都吃一点,但绝对不过分。

二是科学用药。这个科学用药既包括药物的依从性,也包括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杨文英从得病开始就选择了二甲双胍,几乎没有断过一顿药。“从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再到注射胰岛素,都坚持得很好。”有时出差忘记带胰岛素了,她会马上在当地医院买一些胰岛素,总之一天不能停。正是因为坚持规律用药,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超过7%。

至于胰岛素,有些患者担心一旦用上会出现依赖症,停不下来。杨文英说,这是不对的,“我遗传的这种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已经十几年了,使得我的精力、体力特别好。”根据病情及时使用胰岛素,这对于稳定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很有好处的。

三是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防控。

糖尿病人常会出现眼部、心血管、神经、肾脏等处的并发症,因此定期筛查十分关键。杨文英坚持每年一次体检,重点关注心脏、肾脏、眼底等的变化。血糖监测方面,她每年会测两三次糖化血红蛋白;家中常备血糖仪,定期查餐后血糖,血糖相对平稳的时期还会经常测空腹血糖,摸清变化规律,并以此调整饮食。规律饮食,坚持用药,对于避免、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适当运动。杨文英的运动时间不多,但只要有空就会去走走路,工作间隙做做简单的肢体活动等。她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运动量是不足的。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中国的胖人特别是腹型肥胖者越来越多。而肥胖本身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很多肥胖者意识到了运动减肥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运动的好处和快乐,但很难坚持。杨文英说,为了防控糖尿病,运动应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疾病是人类的敌人,但杨文英靠着乐观和坚持,“化敌为友”、“与敌共存”,实现了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标,这种对待疾病的方式值得好好学习。

猜你喜欢

患病胰岛素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临床常用胰岛素制剂的分类及注射部位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