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历史沿革和实践探索

2018-06-09李建荣

黑龙江史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李建荣

(黑河学院 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课程从教学目标到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一门课程,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教学内容涉及到未来的应用型人才能否走向世界。

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培养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视野开拓,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强化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培养模式,而所有这些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得以实现的媒介之一便是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经历了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到2016年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经历了由原来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到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也随着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经历了阶段性的改革。

课程体系建设在整个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课程结构上,大学英语课程经历着从单一的传统基础课程体系到多元化的分模块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设置从语言型为主向语言型和内容型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许多院校逐渐在向开放式的、以内容为主导的、多元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2010年以后,大学英语课程中增设学术英语课程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高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12年7月开始起草《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过渡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课程组成。清华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15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进行了通用学术英语拓展课程教学实践。近两年,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建构上学者们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也构建了不同的英语课程体系。

从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历程来看,实现基础阶段的共同必修课程与提高阶段的特色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共同平台课程与为院系学科专门打造的专门化课程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大学英语界的普遍共识。各个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都根据学校特色、教学实践和学生生源质量的要求来定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

要真正实现学生从知识的储备到能力的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应从单纯的结构框架改革转变为教学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1],课程建设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必须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打好语言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即以通识教育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建构须遵循如下原则:

(一)符合教育规律,准确定位

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具体的实现方式。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是科学的、系统的、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其科学性是指要符合语言教育规律。其系统性是指课程体系内的各个课程既要各自独立,又要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互相促进的体系。另外,课程体系还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因材施教。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层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等多方面因素,需将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包括在课程体系之内。

(二)增加课程的文化内涵,融合通识教育理念

在进行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建设时,要实现语言形式学习和语言技能培养与知识内容的传授并重,并逐步转向以内容为主导。增加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自由选择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素养,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自由和谐发展的人。

在全面贯彻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纳入到学校通识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把与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和选修课程相关的学科门类和知识内容与通识教育整体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内容上和通识教育整体课程体系相互补充。

(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对实践环节进行优化设计,以“基本技能—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实践应用能力。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活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各类竞赛,如阅读竞赛、翻译大赛、口语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建设要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扩大选修课门类,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时空,推进自主学习。另外,课程建设还应体现适度性,做到广而有度,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四、课程体系建构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构的目标是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满足国家、地方经济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包括用英语表达思想且能与人沟通的能力、终身学习英语的能力、基础深厚的英语知识储备以及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包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和完美的人格。

语言教学与通识教育融合,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教育目标。语言教学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进行,培养学生学会做事的能力。通识教育理念的核心重视知识和能力的结合[2],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要素、学习形态、学校功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需通过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水平。

五、课程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

课程的设置方式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展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来全面优化课程体系。从整体来看,适合建立以分级教学为基础,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多模块课程体系,即由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模块、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模块、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模块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各部分课程模块的比例要安排合理,不断更新并凝练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把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到课程内容中来。

(一)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模块由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课组成,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基础课程模块可实行分级教学,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教学。在水平较高的班级,对程度较好的学生加强听说和写作技能训练,进行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在基础较差的班级,对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重视基础语言能力的提升,解决基础教学和能力教学的矛盾。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学生,选用不同教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遵循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基础课程主要在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开设。

(二)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模块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科学知识。课程内容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可开设实用翻译、实用写作、职场英语、西方文化与礼仪等。拓展课程模块在大学三年级开设,为限选课。

针对学生对考研或出国留学的需求,在拓展课中可以增设学术英语读写技能和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系列选修课,供不同起点和需求的学生选择。为了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模块要涵盖完整的知识体系,每门课程都要具有一定深度的学科内容知识,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合作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块

专门用途英语属于学术英语范畴,强调语言教学和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和专业英语水平。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是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领域中的英语综合运用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发展学生专业学习所需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学习策略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训练。课程内容侧重于专业或学术交流使用的英语,如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生物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大学四年级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在课程设置时需特别注意的是,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自始自终所要遵循的科学性依据。文秋芳认为:“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都需要从语言教育开始,同时语言教育须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3]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考虑到学生将来服务的专业领域,但是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要以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前提,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四)实践教学环节模块

实践教学环节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设置的。语言学习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并受到一定的社会因素影响的[4]。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要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对实践环节进行优化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可在每个学期与课堂教学同时进行,与各院共同组织实施,不占用教学周,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环节包括科学研究、学科竞赛、文学创作及各类竞赛,如外语阅读竞赛、翻译大赛、口语大赛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近三年中,大学英语面临着全国性学分压缩的危机。据一些抽样统计,将近100所高校(985和211大学偏多)的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平均被压缩到10学分左右。按1个学分16课时(每课时45分钟)计算,10个学分仅有160课时。对于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160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很难实现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层次差异,科学合理地设置课时和学分,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环境相匹配,基础英语、通识教育与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保障学生有相对充足的课时,使外语习得由静态转化为多层次的动态学习过程。

六、结论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要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和现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需求,依据外语学习规律、大学教育特点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英语语言学习与通识培养和专业培养相结合、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兼顾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现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针对性,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人文素养提升以及专业发展提供支撑。

科学合理建构课程体系是学生提升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立足实际,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和体系,积极探索教育培养目标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建构优质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在社会中的价值,保证应用型人才在外语方面上的竞争力。

课程体系设计和开课的顺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5]。在课程设置中,要突出核心课程,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通识意识和通识能力。学生学习外语知识,掌握的不仅是本学科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领悟知识的内涵,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满足就业市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课程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媒介之一。课程内容需强调培养学生在知识层面、道德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各方面的素养,课程体系建构要考虑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考虑到开放的国际化方向和对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不同侧重点,适当调整具体的课程组合方式和课程内容,但从整体上,课程体系建构要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整体性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在设置课程时,将公民意识、道德修养和批判意识等人文价值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并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高素质外语素养的人才。

[1]陈飞,谢安邦.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探索—基于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1,(4):76-79.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5-18.

[3]文秋芳.英语类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123-124.

[4]Barkhuizen,Gary,Social Influences o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4.550-553.

[5]Dublin,Fraida & Elite Olshtain.Course Desig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83-85.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应用型课程体系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