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念前辈作家陈先生与我的二三事

2018-06-09

黑龙江史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萧红陈老师哈尔滨

张 英

青年时期的陈

东北著名作家陈先生,以“颐龄天年”驾鹤西去,迄今已二年;他的离世,使中国现代文学即东北文坛失去最后一位老战士……

追忆历史与回望往昔:从陈先生生活与战斗过的青春年代,即在“东北被日本侵占的沦陷时期”,那会儿还是少年的陈(殊莹)先生,既以手中的笔杆为武器,与萧军、萧红等爱国作家们一道,”以文当武”与日伪统治当局对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陈先生,原名刘国兴,1915年6月10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沙浒屯。其母早逝,父亲在外不归,他由姑母等长辈抚养,其自幼便读私塾。1925年,他仅十岁,便只身来哈尔滨寻找父亲,就读于哈尔滨粮业私立职业学校。1926年冬,返归辽阳故里,继续就读原来的私塾。1929年又到哈尔滨,毕业于“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区立第五小学校”。高小毕业后,1931年考入“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三中学校”,后转入“吉林省立六中”,期间,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年纪仅十六岁即在《国民公报·曙光》发表了短篇小说《忆》,自此对文学的兴趣日浓,除阅读朱自清、蒋光慈、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大量的文艺作品外,且受在东北的萧军(三郎)和萧红(悄吟)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其影响很深。1933年,他以“殊莹”的笔名参加了《国际协报·国际公园》关于“孝”的论战,并在《五日画报·副刊》发表短篇小说《两兄弟》和散文《信》。1934年春,进入”北满特别区师范学校”学习。是年,先后在《商报·晚刊》《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等报刊,发表《狂人之歌》、长篇小说《追寻》(连载)、中篇小说《寻人广告》、散文《蚊子的歌》、短篇小说《漂泊青年》《先生的眼镜》《小环是姊姊》等文学作品。年末,《国际协报》文艺副刊征文,他以题为《新年征文》小说入选。1935年至1936年,首次以“陈”及其后的果行、曼弟、姜醒民、江侨、余去明、何为、刘慰等作为笔名,撰写了大量文艺作品,发表于哈尔滨、沈阳、大连、长春等地报刊,主要包括:以个人生活经历为题材,表现知识分子苦闷情绪的长篇小说《卖歌者》,短篇小说《三月的哀愁》《江恋》《继母》《妻去之后》《云子姑娘》;以反抗日伪统治和工人生活斗争为题材的中篇小说《棉袍》、短篇小说《谴罚》等。1937年,与关沫南、高山、厉行健、金明等合编《大北风》文艺周刊。发表了批判“王道乐土”及其鼓吹者的杂文《灯下记》。1940年,与关沫南主办《北地人语》和《南北极》两种刊物。这时的创作多以揭露日伪统治为内容,包括广播剧《夜景》、(广播)歌剧《夜与黎明》和短篇小说《生活风景线》等。1941年,创作了散文《灵魂之献》、短篇小说《离婚》。在“二战”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后,遂以其为主题创作出中篇小说《飞絮》,发表在《荒火》周刊上;年末,撰写评论《满洲文坛·一年记》,发表在《大北新报》上。由于宣传抗日,他在伪满东北”一二·三一左翼文学事件”中,于1942年元旦被捕,且被一直关押近四年之久,直至1945年8月16日光复(东北解放)出狱。其创作的长篇小说《铁窗回想记》,就是反映狱中生活与抗争内容的,这部作品曾在《文化青年》月刊连载(两期),未发表的手稿已在(光复前)战乱之中丢失。1946年,在《热风》和《民主新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无泪的祭文》、广播剧《出家记》、小说《蒋介石的悲哀》等,都是揭露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题材的。与此同时,曾担任过“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的文学秘书,再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部编辑科长。解放战争期间,历任中学教员、《东北文艺》编委、中学副校长、《哈尔滨教育》主编,“沈阳行政干部学校”教育科长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常委。全国解放后,于1953年调任“沈阳市文联”创作部长,并兼“业余作者之家”主任。此后,主要从事教育与教学工作,先后在东北人民大学(长春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市)任教,最终被评为教授,并担任中文系主任,直至退休。期间,其所担任的社会职务先后为:中国作家协会长春分会理事、黑龙江省语文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哈尔滨文学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沈阳市人民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据1980年4月第二辑《东北现代文学史料》(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共同编辑)里栋(抗日烈士金剑啸女婿)先生撰文辑录的“三十年代在哈尔滨东北作家作品目录索引”(1929——1941)记载:陈先生现存于“哈尔滨市图书馆”的单篇和连载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杂文、随笔、广播剧、诗歌等,即:《飞絮》《山里红》《过时》《黄昏里的客人》《归乡与离乡》《四月的黄昏》《病人》《招魂》《胜利的纪念》《三月的哀愁》《殉情》《香云》《暮》《四月颂》《文学杂谈》《残絮集》《暮春》《元旦之晨》《青春期作品》《梨干和塔糖》《上元夜》《黄昏》《江上》《疏散》《寄灵非》《江恋》《归客》《疚心》《榆钱》《答讯》《饿殍》《继母》《没有月亮的夜》《谈谈恋爱》《归旅》《诗话》《流泪杂记》《介绍一位久别——归来的女作家》《由批评而想到其它》,它们分别发表在:《大北新报·画刊》、《国际协报·国际公园》、《哈尔滨五日画报》上。而其现存于“黑龙江省档案”的作品有:《某文士无的抄》《静夜》《由棒子手联想到其它》,分别发表在《大北新报·南北报》上。

回想我与陈老师相识并由此受助于先生,说来话长,且一言难尽……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与陈老师有幸相识在黑龙江省业余文学讲习所的课堂上。陈老是位为贤是举和爱惜人才的老师,这与他早年从事基础教育和业余文教工作有关。

而我所知晓的陈老从青年时代一直是喜欢体育运动,直到他八十岁,还坚持长跑。竟然可以从黑龙江大学一直长跑到哈尔滨文学院。可见,这也是他身体强壮和得以长寿的缘故。在陈老步入“耄耋”之龄那年,我和几位社会文友相约,参加了由黑龙江大学为他主持90岁生日庆典,待到他98岁高寿之时,我又接上他的老友作家刘树声老师,一同前往黑大附近的一个普通酒家,与其他几位亲友学生共同祝贺陈老即将步入百颐之年。至此,陈老是国内除作家巴金和冰心之外少有的年过“期颐”的长寿作家,他们共同经历了祖国百年沧桑岁月,也见证了华夏巨变……

追溯与陈老相识的三十年,我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方面,的确受益良多。那会儿在陈老师的支持下,我相继在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和哈尔滨文学院《文学信息》(内部刊物)发表了几则文稿……

1984年春天,在接到陈老师亲笔书写函封的“邀请信”后,我作为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有幸参加了“纪念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单位:呼兰师范专科学校“萧红研究室”和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并提交两篇学术论文:一则题为:也论萧红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共打印50份材料,供会议发放使用),另一则题为:论鲁迅的散文《百草园》对萧红的散文《后花园》的影响(此为“比较文学”研究范畴)。据知:在此之前的1981年6月1日,曾率先举办过“纪念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诞辰七十周年大会”(主办单位: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省分会、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学学会)”,时年,其萧红生前亲友作家萧军、舒群、塞克、骆宾基、张抗(萧红侄子)以及来自国内北京、上海、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学者,美国旧金山大学中文系主任葛浩文(中文名)先生和日本东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前野淑子女士等国外萧红研究者,总计80余人应邀参加了该“纪念研讨会”。1987年10月30日,我应邀参加“东北沦陷期文学研讨会”(主办单位:黑龙江省东北地方文学研究会后和黑龙江大学),直至于1991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参加了“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研讨会”,与会者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内外学者、大专院校教授和作家等。

1986年1月,在陈老师推介下,我收到黑龙江省电视台约稿函,约我们几位萧红研究者分别撰写《萧红》电视连续剧。从我接到稿约之日,仅有46天的时间可用于撰写脚本。那会儿我白天要上班,故此只能在晚上熬夜赶写剧本,每天熬夜到下半夜1至3点,仅用36天时间写出了一部《萧红》八集八万字的电视剧本。那会儿没有打印机及电脑,只能手写手抄……这样,竟然提前一周时间把剧本送到了电视台。后来得知电视台将我们几位作者,包括哈尔滨话剧院编剧付亚萍(通俗歌手付笛生姑姑)老师的本子和我等作者剧本综合在一起,由时任龙江剧院院长王毅执笔,改写成八集《萧红》电视连续剧。那会儿的电视连续剧最多不超过十几集,在本地拍摄时,陈老师派我代表《文学信息》(哈尔滨文学院主办的内部交流小报)前去《萧红》剧组采访。由此我第二次踏上已故前辈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哈尔滨郊外的呼兰县城。在剧组,我见到了扮演萧红童年的小演员(哈尔滨市复华小学生),有二伯的扮演者以及剧中承担各种角色的哈尔滨话剧院的演员,还有导演张扬等。原以为能见到扮演萧红成年后的演员(中央戏剧学院的女老师),但不凑巧,那天没有她的戏,她从呼兰去哈市了。

那天中午和一班导演、演员们吃过午饭,我和张扬导演交谈,自然要聊到该电视剧主角人物萧红,我告知他,我手上还有萧红在香港期间发表的部分作品和海外研究文章资料,但张导说:”很遗憾,此剧是用不上。因为剧已开拍,本子也改写不了,一切都来不及……”我也遗憾地表示:这些资料,只能用在我日后所要写的《萧红传》和研究文章了。采访结束后,我在陈老师主编的《文学信息》上发表了《萧红》电视剧“拍摄花絮”文章。之后,又在此发表了一则散文《梦忆呼兰河》(陪同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陈杰女士及散文作家湖涌先生游萧红故乡感怀)。

通过前后三次参加“东北沦陷区作家学术研讨会”后,我除本省本地著名学者王观泉(原黑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作家关沫南(原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刘树声(原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黑龙江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杨雪平(原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编辑)和郭淑梅(现为黑龙江省文学研究所所长)、王超英(原哈尔滨市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各大学老师等师友;还有幸结识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及东北老作家方未艾、梁山丁、王秋莹、杨絮之(女)、萧耘(萧军长女)等和辽宁大学中文小教授张毓茂、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庐湘等前辈;又通过陈老师介绍,与时年在黑龙江大学访问学者,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先生和大石智良(日本学者教授)先生相识,美藉哥伦比亚大学副校长孙凯女士(及时任该校教授的丈夫)、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村田裕子,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教师陈宝珍女士、台湾作家(中华书局大化出版社长)李 扬等并与其建立友好往来通信和文化交流关系。

在与陈老师认识后,我因那时在哈市农业银行道外办事处工作,一旦他有时间并路过我单位,自会来看看我这个校外学生,他知道我没有大专学历,又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很拮据,继续深造缺少学费和时间,就鼓励我去他主办的文学院学习,并说:“文学院对社会优秀人才,可以给予免学费待遇,可以照顾你的困难,批准你免费前去学习”。我知道,老师爱惜人才和尊重人才的心意。他无论是在黑龙江大学还是在哈尔滨文学院,都对有才华又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过无数帮助和照顾,珍重有加,如同慈父。他知道我一直坚持文学艺术研究和创作写作,我也曾告诉过他老人家,我在这过去的三十年中,已经发表了百万字的文艺作品和学术文论……所以,我每次去看他,他都很高兴很开心,并对我说:”只要你坚持,一定会出成就……”

左三(坐者)为陈、右二(站立者)为作者,于陈98岁生日寿席上

1986年9月,在《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3辑(哈尔滨文学院编辑)“东北沦陷区文学研讨会预备会议座谈纪要”登载了我的发言稿全文,为我的文学史写上新的一页。

1987年11月在《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第5辑(哈尔滨文学院编辑),紧接着发表了我研究陈

先生的早期小说作品《一个憧憬着梦的女人》的学术文章,评论题为:《压抑中的反抗》。

而今斯人已去!

每当想起这些已过去三十余载的往事,仿佛那一幕幕依稀在眼前……

当我再度翻阅过去和前辈老师们的在一起“开会和聚会”时的资料和合影,以及他们留下来的著述和作品,浏览方未艾、梁山丁等作家在我笔记本上珍贵的鼓励言语和各地老作家、学者老师和同行朋友写给我的每封信函……真是百感交集!尤其是对于往昔一直关心激励和扶持的陈先生,于此仅送上一句在他生前,我从未对他说过的话语:陈老师,我虽不是你的大学课堂弟子,但您所给予我的教诲和帮助,是我今生永远不能忘怀的,我将永远永远感谢您!

猜你喜欢

萧红陈老师哈尔滨
中国·哈尔滨第38届国际冰雪节暨第2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静听花开
我的科学老师
萧红亮 作品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