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分析与探讨

2018-06-08赵海军

商情 2018年16期
关键词:管理模式变电站优化

赵海军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越来越大,而电力供应则发展迟缓,造成了电力供需矛盾的加深和电力管理模式的亟待优化。针对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的制度和技术两方面阐述变电站管理的优化。

【关键词】变电站;管理模式;优化

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是变电站的主要运行任务,这项工作维护设备繁多,出现故障和问题的概率大,工作重复琐碎,容易导致操作人员的松懈,机构人员分散且难于集中管理。然而,工作性质非常重要,一旦有事故发生,轻则给经济造成损失,重则还可能危及设备、电网以及人身的安全,甚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优化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模式,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一、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重要性

变电站是一个改变电压的场所。改变电压是为了把发电厂发出来的电能通过变电站输送到较远的地方,从而进行从低压电到高压电的转变工作,当把较高的电压输送到目标用户的时候,再按照用户需要进行一定的电压降低工作,而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变电站来完成。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工作操作的时候,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管理的设备越来越多,而且每一台运行机器都不可能保持一直完美的运行状态,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要获得及时的处理,工作内容相对来说过于巨大,而且一直在重复相同的工作,趣味性和挑战性几乎没有,很容易让工作者产生厌烦情绪,更有甚者会对工作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很难集中人员注意力。这样很容易发生一系列事故,事故轻的时候造成财产损失,事故重的时候会让整个电网瘫痪,烧坏设备,甚至造成生命损失,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消极作用。电网运行相关值班人员肩负着重大责任,是电网安全的保证人员、是电网运行的直接执行人员,对于新设备和新技术广泛运用在电网运行领域的现代社会来说,了解和会使用这些设备的人才也变得极度紧缺,快速了解新设备的内部运行结构,知道它的操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成了必要要求,正因为这样,对变电运行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二、变电站运行管理的现状

(一)运行值班人员复杂

集控管理模式在实际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变电站运行模式的顺利。但是,尽管集控管理模式能够保证电力运行的顺利以及集中值班的开展,但是其现实情况与单一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大致相同。正是基于此,导致变电站要求运行值班人员具备相应的素质,保证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但是,从实际中我们了解到,值班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非业务方面。在开展主要业务的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变电站值班人员情况较为复杂,导致变电站在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二)单独设立班组工作效率不高

当前,部分变电所针对设备方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凋整,同时也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变电所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地域因素、管理制度等原因造成变电所始终不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致使其工作效率低下。针对各个集控站进行单独的管理,导致相应的信息无法达到共享的状态,进而形成信息孤岛。如果在电力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一场事故,就只能依靠人工将异常情况解决。現如今,变电所在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管理设备与生产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人工工作量。但是,在运行管理模式与制度方面,在加强改革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力资源存在浪费的现象。针对此种问题必须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三)变电站管理存在问题

虽然变电站在某些方面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管理方面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在变电站安全管理方面,还是需要自觉行为与人治管理。在管理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变电站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通过绩效考核来完成,以激励奖惩等机制来实现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等问题。其次,考核力度不强。在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对变电站的考核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变电站的考核存在眼中的问题,导致规章制度难以实际的执行下去,操作事故时有发生。即使各区域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存在,但是,人员不执行或者执行不严等现象普遍存在,不能根据规章制度来执行。同时监管人员也不能做到认真监管职责,造成操作人员失误的事故时有发生。再次,技术规程不够完善。相关技术规程作为运行人员开展倒闸操作以及事故处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这些规程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导致操作失误现象时有发生。因而,相关技术规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具体的任务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的时候就是交接班的时候,有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召集下班出乱,导致漏相操作以及操作顺序出错等情况时有发生。

三、变电站运行管理优化模式

在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量的持续增加,运行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极大的促进了电力运行的安全与可靠性。针对目前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优化当前的运行管理模式,促使变电站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在此过程中,无人值班模式被推出。在无人值班模式被推出的过程中,其变电站运行管理中的应用特点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无人值班模式打破传统调度式的轮流值班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就是通过控制中心来执行和操作,促使下令时间有效的缩短。其次,实现全面管控操作。通过省中心调控与控制中心对所有的220kV以及相关的变电站进行操作,可以有效的优化变电站,同时还能够保证操作任务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布与安排。全面的操作能够有效保证变电站人力资源等问题。变电站也就不会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出现各种问题。再次,在变电站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依据信号和辅助系统,对电力运行的现场进行操作。在电力运行中出现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事故,保证电力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后,依据变电站监控功能,可以对变电站的设备以及工况进行全面的掌控。这样就能够对电力公司的重点设备以及工作程序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做到实时巡视,促使电力运行工作稳步开展。另外,无人值班模式可以根据调整无电压管理模式,对其进一步使由点及网的共跟那个凋整和电压控制,促使其得到强化,保证电网各项功能在监视的情况下,运行水平获得相应的提高。

四、无人值班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综合自动化简易模式

综合自动化简易模式并不是完全综合自动化模式的一种简化模式。变电站在完全自动化系用的情况中,通常会有两层。即间隔层与站控层。间隔层的配置通常是由一次设备所决定。一般都是分散与集中不知相互结合的方式进行应用。每个间隔设备彼此都是相互独立完成保护以及测控功能,同时还能够在变电站内应用太网、总线网以及中央处理单元对互联网进行操作。而站控层的构成主要有中央处理单元其实也就是总控单元、监控系统以及凋度通信单元。站控层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维护以及控制整个变电站,实时处理和采集数据量、脉冲量、模拟量以及开关量,同时依据通讯系统的相关要求,将各个上级系统的命令进行传达,实现对间隔层的管理,以及下部命令。综合自动简易模式在站控层上与完全综合自动化模式相同。两者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间隔层方面。综合自动化建议模式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变电站一次和二次都需要采用交流操作模式,并且还不应当设立直流电源,通过使用UPS作为其后备电源。35kV和lOkV都是户外的不止模式。在其出现故障的过程中不需要依赖二次系统实现故障切除与重合功能。这种优化设计模式在应用了交流操作模式,可以节约投资,同时施工较为方便,缩减了变电站内电缆的铺设。但是,这种优化模式可靠性较低。

(二)完全自动化模式

完全自动化模式主要就是将一套完整的、先进的自动化系统代替常规变电站中的二次保护、信号报警、测量设备以及控制等功能。变电站运行此种模式需要设立专有的直流系统。同时所有的二次设备都采用了智能设备。在此过程中应用网络通信模式与总控单元进行连接。利用总控单元可以实时采集和处理相应的数据,并根据规划要求,将其各个上级凋度的命令进行上传。实现对间隔层设备的管理。全综合自动化模式采用的是分层分布结构模式,同时在模式的关键设备上采用双冗余设备与之相互匹配,进而能够满足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要求。在变电站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全自动化模式已经能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模式适用于电网运行中重要位置的35kV及以上的变电站。这种运行管理模式具有极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科学技术含量非常高。

五、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网运行中,逐渐实现了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人员和设备的投入,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随着无人值班模式的推行,在运行中需要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加强人员与设备之间的通讯联系。所以采用了集中监控,分点操作的管理模式,能够强化人员和设备之间的联系,提高运行管理的效率。电网建设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要提高管理水平,根据电网建设的现状以及技术发展水平,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保证变电运行的稳定发展。

參考文献:

[1]李杰.智能变电站建设中继电保护工作创新思路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33)

[2]傅振宇,陈丽娟,郭赈夏,等.智能变电站电子式互感器试验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2)

[3]君平.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6(05)

猜你喜欢

管理模式变电站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智能箱式变电站的应用探讨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刍议110?kV变电站运行维护措施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