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8-06-08王欢
【摘 要】互联网+、手机APP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主动迎合时代变化,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216-01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谱写了壮丽史诗般的价值篇章。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魂不附体的‘两张皮现象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说服力与感染力。在一份首都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资料中,只有13.7%的学生表示其信仰状态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从上面的这份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使人们对其价值意义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形式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喊口号的言论充斥着高校的校园。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在人民物质生活、社会环境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快速发展,但相对于客观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的心灵进化速度不但没有“提速”,反而变得更慢了。这在正处于人生重要节点上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顯和强烈。很多大学生表现出精神面貌有待加强、不适应网络新媒体环境、对社会和学校快速发展变化无所适从、道德滑坡、同学间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增大,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自信,对政治漠不关心。
二、用好网络新媒体放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转变学生工作队伍思想观念,主动适应网络新媒体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这更要求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敏锐化,能够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对新环境、新技术有着敏锐的嗅觉和较强的操控能力。要言教和身教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积极释放教育因素的正能量,正面引导大学生,突出典型示范的引领作用。如党的十九大代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川,从微博到微信公众号,千方百计改善网络引导工作的供给结构,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助推,为学生解惑,陪学生成长,让思想政治工作在春风化雨中变生硬为柔软,变尖锐为温和。
(二)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理想信念的问题,传递的是真、善、美,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引导的平台迫切需要凝聚受众、设置议题、激浊扬清、扩大音效,把大家的目光和思考聚焦起来。
比如“江南大学思政类校园文化脱口秀《宝哥说》实践探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项目由江南大学学生工作部重点打造,旨在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这是开放的学生舞台,不强制学生观看,观众自主在线预约,宝哥也不单指某个人,而是所有愿意与青年人分享思想、进步、展望的人生导师。同时,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思政教育系统,从集中讲演延伸至分散沙龙,从线下活动延伸至线上推送、互动;将现场内容转化成系列慕课和电子微刊。”脱口秀《宝哥说》这一实践探索,在结合当下互联网的发展和青年学生的具体特点的情况下,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培养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这是现今社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三)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力。一是建设学校大学生在线,加入省高校网站联盟。推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齐动,增加教育内容,扩大教育效果。二是实施“易班”等新应用、新推广行动计划,推进主流教育与服务引导互动,在“两微一端”等平台上增加学习、生活、心理、交友等栏目,允许师生发表看法,发表信息,通过主流教育加强引导。三是实施网络文化建设工程,健全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校园“大V”和“网红”,规范师生自媒体管理,提升网络文明修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欢,邓晨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