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英翻译实践中的翻译技巧
2018-06-08刘梦丹杨永春
刘梦丹 杨永春
【摘 要】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序,所以两种语言在表达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使译文翻译得更地道,我们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一些翻译技巧。本文主要是对许钧著的《翻译概论》第九章、如何评价翻译的前四页中所应用到的翻译技巧的分析,有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等。
【关键词】翻译技巧;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210-02
本文就笔者在翻译《翻译概论》第九章时所用到的翻译技巧,通过实例,从增译法、减译法以及改译法三方面来进行探究。
一、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1]。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1.“早在20世纪30至50年代,鲁迅、茅盾、董秋斯、焦菊隐等人就曾呼吁要大力开展翻译批评。”
“In the early 1930 to 1950s, Many translators, such as Lu Xun, Mao Dun, Dong Qiusi, Jiao Jvyin etc, used to call for the big efforts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
在这里,笔者将“等人”增译为“many translators”,魯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焦菊隐是中国戏曲家和翻译家;董秋斯是中国的翻译家。鲁迅、茅盾、董秋斯、焦菊隐等人在不同领域都有建树,获得不小成就,因此都拥有不同的身份,在中国闻名遐迩,但他们的名字在此文被列出且排列在一起,是因为,他们四人都拥有一重共同的身份即翻译家。若笔者按原文直译为“In the early 1930 to 1950s, Lu Xun, Mao Dun, Dong Qiusi, Jiao Jvyin and some others used to call for the big efforts on translation criticism.”那么译文的主要读者即大部分外国读者可能无法理解这些人是谁,为何要有此呼吁,且以何身份提出此呼吁,即该呼吁是否具有权威性。为了让读者读及此处能一目了然,笔者就将其四人归类并增译为“many translators”。
2.“翻译的不行,大半的责任固然该在翻译家,但读书界和出版社界,尤其是批评家,也应该分负若干的责任。”
“Most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bad qualities of translations should be taken by the translators, but the circle for reading and publishing, especially critics, should also take part of responsibilities.”
这里,笔者将“翻译的不行”增译为“the bad qualities of translations”。思果在《翻译研究》的翻译要点中说过“译文,切不可译字,要译意,译情,译气势,译作者用心处。”[2]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出自鲁迅的“为翻译辩护”一文中的该句话,为了让翻译更忠于原文,笔者特意翻阅了“为翻译辩护”原文,通过阅读及理解,笔者发现该处翻译的不行指的是翻译质量的不行,因此笔者将此处翻译为the bad qualities of translations。
3.“要救治这颓运,必须要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奖励好,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To change this bad situation, there must have correct criticism that which can point out the bad translations and award the good ones.”
汉语在使用中可以无主句,而英语的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该句“必须要有正确的批评…”无主句的汉语时,笔者增译了“there be”句型,用“there must have…”做主语,根据语境补出了主语,使句子完整。又如在翻译“对‘什么是翻译批评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形成定论”该句缺少主句的汉语时,笔者也增译了“there be”句型,即“there have no defined answers to the question‘What is translation criticism”,补充了主语。
另,笔者还将“指出坏,奖励好”增译成“point out the bad translations and award the good ones”,根据原文以及对语意判断,这里的“指出坏,奖励好”是指出坏的翻译,奖励好的翻译作品,将语意补充完整,便于读者理解。
二、减译法
减译,即删减式全译,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 [3]。减译是在不破坏原文精神的前提下,过滤掉某些不必要的词语句子及其成分,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但减词译法不代表可以漏译原文的内容,更不能出现借减译之名随意删去难懂和难译的词句,减译后的译文虽然在词量上和原文不一致,但在意思和精神上却应该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
1.“本章以如何评价翻译为出发点,主要讨论翻译批评问题。”
“This chapter is based on how to evaluate translation and mainly talks about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下接第212页)
这里,笔者将“翻译批评问题”减译为“translation criticism”。根据本章后文,本章主要讨论的就是翻译批评的各个方面,如本质、价值等,这里的翻译批评问题就是翻译批评。
2.“翻譯批评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实践手段和理论目标的精神活动……对具体的翻译现象(包括译作和译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活动……对具体的翻译现象(译本或者译论)进行的科学的评价活动。”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a spiritual activity, which contains certain practical skills and theoretical targets.……evaluates the specific phenomena (includes translation works and theories).……it gives scientific evaluation to specific translation phenomena according to aesthetic ideal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ertain critic standards.”
在这段话中,翻译现象出现了两次,且都有括号内的内容对其范围进行标注,且括号内的内容相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避免重复,笔者在第二个翻译现象的时候就将括号内的释义省略了。
三、改译法
改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和翻译一致,即用一种语言传达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但由于不同的社会习俗、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两种语言间的转换有时很难顺利进行,因而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字表达上的调整。改译法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多传递原文的信息和内容,尽量少表露翻译的痕迹,就是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4]。
“要救治这颓运,必须要有正确的批评,指出坏,奖励好,倘没有,则较好的也可以。”
“To change this bad situation, there must have correct criticism that which can point out the deficits and award the good ones.”
笔者将“要救治这颓运”改译为“to change this bad situation”。该句承接上句,所要救治的颓运即现如今翻译界的翻译乱象,若笔者按原文顺译为“to save this declining fortune”,读者读及此处可能会摸不着头脑,什么是declining fortune,而declining fortune背后又有何寓意?因此为了读者便于理解,笔者将其改译为“为了改变这一坏现状”。
四、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我们使用何种翻译技巧,我们的目的都是要在忠于原文的同时,用更贴近目标读者的语言方式将文章译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应该把握好使用翻译技巧的度,过之则对原文原意有偏差,差之则会影响目标读者对此文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高丽娟.增译法:内隐于外显,增词不增译[J].大庆示范学院学报,2013(3).
[2]思果.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1.
[3]洪宗海.浅谈汉英翻译中的减词译法[J].鸡西大学学报,2012(4).
[4]冯雪红.论广告翻译中改译法使用的度与原则[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