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俗艺术传承发展困境
2018-06-08李梦琦
李梦琦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艺术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民俗艺术在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浪潮中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和困境。随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当前政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民俗艺术传承迎来了春天。民俗艺术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生活文化气息最浓厚的艺术形式,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研究地域性文化和风俗演变的重要部分。
【关键词】民俗艺术;传承;困境
中图分类号:J0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235-01
一、民俗艺术的表现形式
民俗艺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承载人类生活状态及最朴实愿望的艺术形式之一,从民俗艺术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祖先最真挚的感情,以及古老文明进程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我们可以通过民俗艺术作品来感受那些我们未知的年代中,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审美需求等,民俗艺术作品就像现代人与过去人之间感情沟通的纽带,通过作品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同时,民俗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基础,不仅通俗易懂,更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当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更应该在创造高雅文化艺术作品的同时,关注民俗艺术,让饱含着民族特色的民俗艺术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发扬。
民俗艺术往往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滩头年画、泥人、剪纸等,它们通过最朴实的方式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并将这些美好愿望和祈福传给子孙,形成有趣又富有传统意义的民俗。在民俗艺术作品中,往往是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出发,如在年画中,我们能够看到抱着鲤鱼的胖娃娃,不仅是对富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子孙的期望。从民俗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上来看,民俗艺术的风格较为夸张,人物形象较为饱满且夸张,颜色选择上也多为饱满鲜亮的颜色,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二、民俗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俗艺术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一方面是因为民俗艺术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灵感来源于农耕文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让这种辟邪和祈福的功能逐渐丧失,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也对民俗艺术有着不小的冲击,民俗艺术不仅丧失了市场,其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在当前文化市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下,民俗艺术逐渐丧失了祈福的功能,为了求得生存,很多民俗艺术品被当成装饰品和纪念品,变得更加商业化,有些地方的民俗艺术品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粗制滥造,毫无美感可言,完全丧失了民俗艺术那种古朴的艺术美感,变得媚俗。
民俗藝术来源于民间,是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形式,既是受大众喜爱的艺术,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艺术,如果一味被复制,不仅丧失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更是会让民俗艺术面临更加尴尬和即将绝迹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让民俗艺术重返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创造出更多的贴近人们生活的艺术作品,将民俗艺术的形式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让民俗文化更具时代性。
民俗艺术发展面临的另一个危机是后继无人。很多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冲击,不再具有原有的功能,因此,为了生存,很多手艺人选择另谋生路,正如电影《百鸟朝凤》中表现的一样,师傅的唢呐曲《百鸟朝凤》成为绝唱,没人愿意受那么多苦,去踏踏实实学一门手艺,外出打工一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虽然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但是,国内的消费市场仍然有限,反倒在国外,民俗艺术的市场显得更加广阔,因为这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古朴,而且更能反映艺术的真谛,具有自然的美感。想要保护民俗艺术,还需要大众对其重视起来。
三、民俗艺术传承发展的途径
当前,民俗艺术的发展前景光明,国家和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并对民俗艺术的发展采取了更多保护和支持的政策,而民俗艺术家们大多面临生活困难、年龄较高,后继无人的窘境。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深度挖掘这些民俗艺术家,对他们进行保护,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帮助,让他们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专注地创作艺术,将民俗艺术传承下去。
另外,由于民俗艺术长期不受重视,一些民俗艺术家不愿将手艺传给子孙,而子孙也对此不太重视,导致很多艺术形式逐渐消失,无形中造成了民俗艺术文化的流失,因此,我们在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对民俗艺术家的生活进行保护,他们不仅是艺术家,更是民俗艺术的传播者。
在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宣传和教育,让广大群众从心底对民俗艺术产生尊重和兴趣,为民俗艺术发展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政府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更多的保护手段,让本土的传统文化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在生存的基础上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陶思炎.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黄静华.民俗艺术传承人的界说[J].民俗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