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少年眼中的真实世界
2018-06-08钟今瑾
钟今瑾
【摘 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代表作。在书中,作者塑造了白人男孩哈克贝利·费恩与黑奴吉姆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与分析,本文从主题、历史背景、作者个人经历、河流与木筏的意象、哈克与吉姆的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评析。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236-0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现代小说之父”——马克·吐温的作品。很多人都熟知这部作品的前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而因前篇的出名忽视了后者。实际上,后一部作品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学意义。海明威曾经评价说:“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这是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讲述了白人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因为不愿意受到养母的约束和自己酒鬼父亲的虐待,只身一人装死逃脱到一个小岛上。在岛上,他巧遇了华珍老小姐的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忠诚热情的人,他是为了避免被主人再次卖掉,才选择从主人家中出逃。于是,两人结伴而行,计划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他们一路上历经坎坷,遭遇了民军的追捕、两个骗子的虐待和大自然的灾害,但是两人同心协力,度过了难关。最后,吉姆再次被抓走,哈克则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他,并且得知女主人华珍老小姐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哈克的酒鬼父亲也已经去世,两人都获得了自由。这一场看似徒劳的历险,历经了千般波折,最终却不是一无所获。
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泰纳,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三要素说。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种族、环境与时代上进行分析。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设置了白人男孩哈克和黑奴吉姆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黑奴贸易使黑人历史地位落入底端,命运也无法被自己掌握。在1850年前后的美国,人们的主题情绪还是集中在对黑奴的压榨与白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上。起初,哈克经常捉弄吉姆,甚至一度想要写信去告发他。但是经过相处,他发现了吉姆是一个热情、忠诚、善良、质朴的人,吉姆身上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了哈克,让他决定抛弃社会风气与长期的种族优越主义的反动说教,真正帮助了吉姆。
哈克拿起了那封告发信,说道:“好吧,那么,下地狱就下地狱吧。”随后将信撕掉。这是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健全的心灵指的是在哈克心中所存在那种具有人性光辉的民主思想,而畸形的意识则是指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偏见。在小说中,哈克的思想经过了很多次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哈克始终没有放弃帮助吉姆。这说明,种族歧视的错误观点尚且不能够蒙骗一个孩童,蓄奴制度必然会走向灭亡。
马克·吐温是一位真正的美国本土作家。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用美国人的眼光观察,用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思考,也用美国方言进行写作。他着重描写了美国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哈克不喜欢去学校,但是他是在密西西比河上与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接触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哈克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作者自身经历的写照。这一段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影响了马克·吐温一生的创作,他看到黑人品质中的美好,以及种族歧视的不公与白人社会的黑暗。如同哈克乘着木筏几乎穿越了整个美洲大陆的民族腹地一样,他的创作被誉为是“美国文学中唯一的,不可比拟的林肯”,体现美国民族精神的真正内涵。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与吉姆的相互帮助,度过难关,取得胜利,代表了作者希望白人与黑人相互平等、携手奋斗,摒弃封建残余思想,共同创造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先进理念。这一切,都是与马克·吐温的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在小说中,河流与木筏的形象尤其引人注目。河流一方面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与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个自由平等、不同种族的人们可以和平相处的一个水上民族自由的王国。哈克与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日日夜夜都是代表着人类和谐相处的可能性的证明。河流这一意象有着自由、民族、平等的含义。水是最干净纯粹的,在西方的基督教中水是圣洁的,它可以洗涤世界与人心的污垢,代表着净化与赎罪。
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自由与幸福。这时,密西西比河就如同一个母亲的子宫,将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保护在其中,而哈克对于河流的喜爱与眷恋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俄狄浦斯情节”即恋母情节。这是哈克人性中本能的体现。
木筏在文中是哈克与吉姆的逃亡工具。暗示着人类与自由的伊甸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是一个诺亚方舟性的存在。木筏帮助哈克逃离酒鬼父亲的控制,帮助吉姆逃脱被贩卖的命运,是自由的象征。他们可以在木筏上休息、玩闹,并且在木筏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暗示着作者希望白人与黑人能够平等相待,互帮互助,建立伟大的、民主的、自由的美国的希望。在木筏之中是美丽、祥和、温馨的世界,但是在木筏之外是杀戮、复仇与黑暗的世界。结束行程时,马克·吐温寄予了希望美国社会能够焕然一新的期望。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证明,也是哈克与吉姆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遇见并解决各种艰难困苦的目击者与见证人。
哈克是一个不喜欢受到约束,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白人儿童。他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的成长历程与神话故事中英雄的诞生十分相像。他能够反抗、叛逆、逃离,去追求心中的自由。他从起初被种族说教所影响企图告发逃奴吉姆,到真心帮助吉姆套路奴役的命運,是一个英雄与恶势力之间的斗争。在吉姆被卖出后,哈克饱受良心的煎熬,决心不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救出他。代表着英雄人物所代表的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哈克有着亚当一样敢于冒险,敢于创新,主动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伊甸园”般的新世界。哈克正是有着美国色彩的英雄人物,向往自由,白手起家,富有冒险精神,最终凭借自己接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得了真正的胜利。哈克的成长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成长,也象征着美国民族的成长。
而在另一个主人公——黑奴吉姆身上则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吉姆虽然不能逃避被贩卖被压迫的命运,但是他有着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时候,吉姆如同父亲也如同一位朋友一般处处照顾着哈克。对于自己以前对待女儿的暴躁,吉姆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与忏悔。在汤姆中枪之时,他放弃了逃跑的机会,不顾个人安危,留在原地协助医生照顾汤姆。马克·吐温描写了一系列能够体现吉姆高尚品德的事件,说明了黑人在人格上不但低于白人,甚至还比白人更加优秀,抨击了种族歧视的谬论,展现了废除黑奴制度势在必行。
最后,在小说的语言上,马克·吐温在很多地方都使用了南方黑人的俚语或社会底层的语言。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口语化,真实化,具有民族性,增加了它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被称为是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三部曲”。相比于汤姆·索亚的大无畏冒险精神,笔者更加欣赏哈克贝利·费恩。哈克比汤姆更加真实,更加切合实际,但有些时候,哈克比汤姆更加勇敢。虽然他们都不守常规,追求自我,与众不同,喜欢冒险,汤姆不是对旧有生活的完全叛变,他受到了束缚,希望得到生活群体的认同与赞赏,并试图规哈克回到寡妇处接受应有的生活。
T.S.艾略特曾经评价说:“谁能比奥德修斯更像希腊人?比浮士德更像德国人?比堂·吉诃德更像西班牙人?比哈克贝利·费恩更像美国人?”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思考与分析。因为,透过哈克贝利·费恩这双懵懂、童真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2]王逢振.美国文学大花园[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