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者”视域下的自我成长

2018-06-08李新蕾李青宸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他者镜像主体

李新蕾 李青宸

【摘 要】电影《嘉年华》由于文晏导演的出色执导,赢得了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青睐。影片采取双女主式结构,将残酷的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与青春题材结合起来。这部聚焦性侵事件的电影采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温暖却饱含力量的叙事风格,打破沉默博得观众认同。

【关键词】他者;主体;镜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96-01

影片《嘉年华》将视角放在两个少女身上,讲述了童工小米在旅店工作中碰巧成为了一起案件的唯一知情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她保持沉默,经过一番挣扎后终于醒悟,讲出真相,并完成了自我成长。影片在“他者”镜像视域下对于主体人物及事件的构建与认同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此丰富了电影的内涵。

一、“他者”视域下的主体认同

在拉康的主体结构理论中,认为“主体”是由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层次组成。自我和主体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我位于想象界,而主体存在于象征界之中。影片开场,小米只身一人现身在海边梦露像之下,以一种审视的眼光探寻着,好奇地用手抚摸梦露像。结尾处,小米身着一袭白裙,骑车向远方驶去,此时的小米摆脱了弱小而变得勇敢。当梦露像在其身边出现、停留,都不再影响到小米,这里认为,小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后认清自我,完成了自我认同。其主体身份的确立也标志着人物从想象界进入到了象征界。我们必须经由象征化的过程,从实在界中区分出作为主体的自我才能完成自我认同。

影片中小文遭受伤害后进行强制检查,警察王队长一次次让小文复述当晚的遭遇,并且言语中带着羞辱和怀疑,让快成为过去的事,因外界而再次被唤起,留下了永久性的创伤。

拉康式主体在本质上是“虚无”,它是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一个缺失的主体。影片表现为爱的缺失和性教育的缺失,小文父母的离异(父爱的缺失)与小米被家人遗弃(家庭的缺失),这些大他者的缺失正决定着主体的构成。父母的缺席与“自我”的在场,成为了相对应的存在。其中表现为主体缺失的是小米、小文所处的想象界与本该面对的象征界之间的巨大鸿沟,即自我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小文对于自我的认同更多是来自于母亲的批判。母亲的不屑与嘲讽,让小文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就是母亲所说的样子。面对母亲的“阉割”,其逐渐丧失了主体性。“他者”最终被内化为“自我”,在“自我”丧失主体性后,便沦为“他者”所建构的“客体”。

小文在电影中最后出现的画面是与父亲一起整理院子,父亲欣慰的笑容展现了其给予小文的关爱,护其茁壮成长。在拉康式的表达中体现为:在“他者”中生存,也在“他者”中不断检验“自我”。

二、镜像理论中的“自我”

“镜子阶段”解释了拉康镜像理论的内核,即他者理论。从俄狄浦斯情结得到启发,镜子阶段中的“他者”指的是父亲,这里代指权威。这种话语权不但建构了人的主体性,而且也使主体与他者之间难以分离,也就意味着主体将永远受制于他者。电影中小文被母亲打耳光、扔掉漂亮的衣服,以及剪掉一头长发,这些都被看作是去女性化的过程。将其女性特征的外在性去掉,用以“阉割”方式去除其主体性。

镜像阶段是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自我主体意识的形成阶段也正是对着镜子的阶段。小米决定接客前对着镜子打扮,将马尾辫散落成披肩发,戴起了莉莉留给她的耳环,白色连衣裙和高跟鞋等梦露式的装扮纯洁却不失性感。此时的她变成另一个“莉莉”,徘徊在欲望之边又尝试正视自己。通过对镜像与自身的认同,小米摆脱了自身的不协调,敢于认知并得到成长。

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可以看出,主体的形成过程被建立在三界之中。若想将“自我”从与世界的不协调中摆脱出来,就必須要融入到“他者”的世界中。影片中小文在经历了性侵后,长时间受到来自母亲的排斥、训诫,以及无关人等的“特殊关怀”。镜像原本不是与自己融合、同化的,但是外部的镜像作为形象唤醒自己,呼唤自己。电影中耸立的梦露雕像就作为镜像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小米初次见到雕像便被其吸引,将梦露想象性的对象化为自我。雕像的处境同时也象征和隐喻着小米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即不断磨合与强化。

三、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群像

从《嘉年华》的人物认定上不难看出导演对于女性群像的塑造。片中人物形象隐含着从女孩到女人的完整跨度。从整体上看,影片映射了男性的缺失。在女儿成长过程中长期缺位的父亲可以说是导致小文对家庭认知不完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小文始终生活在母亲“父权制”般的掌控之下,而父爱的缺失也正是小文对男性抗拒的主要原因。

片中每个人都竭力压抑着自己的欲望,然而,主体的欲望却是他者欲望的真实表达。影片深刻鞭挞了对女性的虐待与边缘化。然而,不仅仅是性别差异问题,如何在“他者”建构的社会中生存,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他者镜像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