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双簧管演奏中的乐队角色意识
2018-06-08李婉纯
李婉纯
【摘 要】双簧管是木管乐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乐器,以其自身出色的表现功能及优良的结构性能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双簧管具有声音辨识度高、音色柔美及富有“歌唱性”及“抒情性”等特征,在乐队中展现出了较强的角色功能。双簧管演奏人员在乐队中扮演何种角色,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双簧管;演奏;乐队角色意识
中图分类号:J6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6-0077-01
一、个体控制意识
(一)音色控制。双簧管作为个体性乐器,音质和音色是固定的,即我们日常所说的“自然音色”,在音乐表现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及特征。双簧管在音色方面分为高、中、低三个音区,各音区之间的音色存在着较大差异。为了提升演奏效果,避免在演奏過程中出现音质及音色不统一的弊端,要求双簧管演奏人员在演奏乐器过程中,需采用人为技术手段,把好声音色彩关,确保音色能够实现高度和谐统一,展现出双簧管的音色魅力。
(二)音量控制。在双簧管演奏中,音量控制尤为重要,应按照乐队的指挥及音乐作品的演奏要求,对不同声部的双簧管演奏音量进行控制,将音量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要求演奏人员要树立演奏音量主观意识,对适度音量的吹奏进行控制,防止音量失控等情况出现,进而对乐队的整体演奏效果造成较大影响,防止乐队出现整体失衡局面,演奏人员应确保自己所担任的声部音量演奏的合理性,与乐队的整体演奏音量相均衡及相适应。[1]
(三)音强弱变化幅度控制。在管弦乐队演奏中,对乐器各声部的演奏员及乐器组有着较高的要求,应结合音乐作品的表现需要,准确及适度地演奏出声音的强弱变化情况。对各乐器的“渐强”或“减弱”幅度大小进行控制,完成对各乐器前后左右的有效衔接,要求乐器演奏人员自身对乐器要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及把握能力,适应管弦乐队在演奏中的变化情况,确保在演奏中做到不乱方寸、从容应对。
二、群体协调意识
(一)各声部间的协调。通常,在常规的管弦乐队编制中,双簧管乐器的演奏任务由两支双簧管联合完成,主奏由首席双簧管担任,辅奏由另一支双簧管担任。而在三管编制中,与常规的管弦乐队编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两支双簧管基础上,增加了一支英国管,英国管担任主奏的片段,主要是通过作品的特色需要来决定。双簧管乐器组要做好各声部演奏员的分工,整个乐器组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各演奏员之间要默契配合,保持步调统一,共同来完成演奏工作。首席演奏员的角色意识及权威性不容质疑,作为整个演奏中的领军人物,要想确保作品能够出色表达,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艺及较强的音乐素养,具备领奏片段及组织协调能力。而第二管或第三管演奏人员,应了解自己在乐队中的位置,积极辅助首席演奏者,在音色及音量方面向首席演奏者靠拢,对演奏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及反应灵敏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外,还需要对吹奏的力度、音量及气息进行控制,应主动维护全组均衡互补的演奏效果,避免出现“乱冲”及“乱冒”情况。
(二)与其他乐器间的协调。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是由多种乐器组合而形成的,双簧管作为管弦乐队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演奏人员要明确自身的“乐队角色意识”,具备敏锐的听觉及宽泛的视野,自身具备较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及多向的思维能力。在不同编制及不同规模的管弦乐队中,不同声部的演奏人员应明确自身在音乐作品中的演奏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认真听取乐队指挥的意见,确保不同乐器之间能够起到“承前启后”作用。同时,还要求演奏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演奏过程中,对他人的演奏方式要仔细聆听,能够准确辨别出演奏的音色,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面对管弦乐队错综复杂的音响环境,应适度发挥,对自己的演奏行为进行控制。在交响乐演奏中,“交响”工作的开展要确保合理性及有序性,避免个人不良演奏对整体演奏效果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在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及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的演奏中,对演奏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田园交响曲》的演奏以长笛、双簧管、大管和单簧管为主,实现了对不同乐器的有机融合。在《未完成交响曲》中,片段的旋律由双簧管及单簧管联袂演奏,在演奏时应以单簧管为主,对双簧管的音量进行控制,切忌不要盖过单簧管,在混音演奏时,应不断向单簧管靠近,以提升混音效果。[2]
三、结语
在双簧管演奏中,要求各演奏人员明确自己在乐队中的位置及作用,在与其他乐器进行合奏时,需要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表现需要,对吹奏的力度幅度进行控制,确保音量平衡。同时,还要求演奏人员加大对音色融合度的把握,对各乐器之间的轻重缓急关系及在乐队中的主次位置进行协调及控制,发挥自身在乐队演奏中的角色意识,为人们演奏出好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任亮.双簧管演奏者的角色意识分析[J].黄河之声,2014,(21):67.
[2]杨华玉.试析双簧管演奏者的乐队角色意识[J].音乐探索,2014,(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