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空的回响

2018-06-08谌佳

戏剧之家 2018年11期
关键词:赣剧艺术特点变迁

谌佳

【摘 要】从我国戏剧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兴起于宋元时期的南戏,还是清代的地方戏,学术界诸多研究者均对其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考证。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多数研究者都将研究目光停留在特定时代背景层面,而从专业角度的研究则不够深入。然而,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变迁,既与当下戏剧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密切,更涉及到中外文化冲突这一独特背景,其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本文将对20世纪赣剧的变迁展开研究,以求跨越时空的回响,丰富我国戏剧变迁的研究。

【关键词】赣剧;艺术特点;变迁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1-0026-02

作为我国优秀地方剧种之一的赣剧,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杰出典范,而且其在推动地方戏发展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更值得关注。自赣剧问世并得以发展到当下,期间经历了诸多起伏。本文将从赣剧的起源与艺术特点入手,就20世纪赣剧的变迁展开研究,以供业内参考。

一、赣剧的起源与艺术特点

(一)赣剧的起源

从赣剧的发展历程来看,其有着较为悠久的传承历史。自宋元时期之后,南戏在东南地区广为流传。江西的饶州与广信在行政区划上曾经被划归于江浙行省,在明洪武年间正式并入江西。

随着当时省际贸易的发达,南戏开始被传入弋阳地区。最初,弋阳地区的南戏以演出《目连救母》这类剧目为主,在当地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南戏出现转变,逐渐形成了极具赣地域特质的南戏,这便是所谓的“弋阳腔”。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祝允明在其所撰写的《猥谈》一书中,对弋阳腔多有着墨。因此可以说,在赣剧的诸多声腔之中,弋阳腔的形成在艺术发展历史上是最为悠久的一种。

(二)赣剧的艺术特点

赣剧的演出覆盖区域主要集中在赣东北等地的农村与城镇,由此使之形成了独特的质朴风格,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夸张,动作较为强烈,注重把控表演细节,例如赣剧《张三借靴》,人物借助祭靴、摔靴、脱靴等动作,深刻地反映了财主的悭吝,这便是夸张演绎风格的体现。在《藏孤出关》剧中,人物借助眼神、水袖实现了自身情感的表达。《幽闺拜月》中,人物采取舞蹈的形式实现了对自身性格特征的展现。《送饭斩娥》更是借助步法的表现形式实现了对人物的塑造。《黄鹤楼》则通过无声的喜剧性表演实现了对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

二、20世纪赣剧的变迁

20世纪赣剧的变迁,可以分为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大的阶段,笔者将就每一个阶段的变迁展开探索。

(一)清末时期的赣剧变迁

清末时期,早期的弋阳腔班社在江西建立了三大活动中心,分别是上饶、南昌和吉安。此时的弋阳腔发展非常迅速,之后青阳腔进入江西,逐渐盖住了弋阳腔的风头,致使江西本地的弋阳腔默默无闻,以至汤显祖有“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之说(《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楚腔源于湖北汉水流域的襄阳一带,又称“襄阳腔”,后与汉剧二黄合流,正名为“西皮气”,清道光(1821-1850)年间,传至赣东北地区。早期赣剧广信班艺人仍称西皮为“汉调”。赣剧饶河班西皮系从安徽传入(其原版中带有石牌调,今《二度梅》《银桃记》等中有此唱腔)。这时,赣剧艺人亦效汉剧,将西皮与二黄结合,使江西乱弹腔最后定型。自此开始,弋阳班社成为赣剧的主要表演班底,其以皮黄为基础,融入浦江班的浙调、安徽的吹腔和拨子、陕西腔等风格各异的声腔,促成了高、乱合班,实现了对弋阳腔的取代。清代光绪时期,乐平义洪班开始演唱乱弹腔,自此,以余兴师等人为代表的赣剧名家均开始兼演乱弹戏。

在清代乾隆时期,昆曲成为赣剧的艺术给养,当时的玉山班最早将昆曲融入赣剧中。昆曲最初只在南昌、九江等少数地区传播。清代光绪年间,林昆班更换了东家,大批浙江艺术家受邀加入。广信班的昆曲乃取材于徽班,剧目曲调十分丰富。

自这一时期开始,高腔、乱弹腔与“江西化”了的昆曲实现合流,由此促成赣剧的正式形成。

自清末开始,尽管赣剧班在民间有着大批的拥趸,但是在统治者对赣剧加强管制和迫害后,使得一大批赣剧表演艺术者面临着悲催的局面,然而多数赣剧表演艺术者并未屈从于统治者的淫威,而是坚持抗争。光绪三十年,饶河班艺人在夏廷义的带领下,为抗议青靛加税而毅然发起了暴动,一时之间震惊了清廷。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曾于赣东北苏区改造过一个赣剧戏班,使之成为红色演出团体,向民众宣传革命。自红军北上抗日之后,江南八省的根据地受到破坏,由此也使得赣剧饱受摧残,同时受彼时农村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的影响,赣剧也进入低潮期,广、饶二地原有的大批戏班只有两个得以存活,赣剧一时之间陷入行将灭亡的危局之中。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赣剧变迁

建国之后,赣剧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剧重新迎来了春天。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赣剧传入南昌;其后,江西省赣剧团正式挂牌;随之而来的,便是赣剧演员训练班的成立:赣东北地区共成立了九个赣剧团。进入六十年代,江西省赣剧院成立。与此同时,青阳腔正式进入赣剧。同一时期,黑龙江、吉林也派员南下移植赣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其它地区地方戏同赣剧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使得赣剧在同其它地方戏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全新的艺术给养,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赣剧在全国的影响范围。至此,赣别不仅受到省内观众的欢迎,而且先后在武汉、长沙、福州、厦门、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合肥、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演出时备受青睐。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赣剧的发展黄金期,一大批杰出的赣剧表演艺术家也脱颖而出,如潘凤霞、祝月仙、正生乐一生、陈犹红、萧桂香等。在中青年演员中,万良福、萧曼如、晏致健、段日丽等也开始声名鹊起。这些可喜的现象均说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赣剧的发展。

赣剧的群众基础较为深厚,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完全可以成为提升民众凝聚力的有效工具。以乐平为例,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该地每个村均成立了民间剧团,民众对赣剧有着强烈的喜好,甚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到天明,还有锣鼓响。”从这句话足见当时赣剧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同时,该地每个村落均设有专门的表演场地,共计四百余座。这一切均验证了赣剧是当地民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形式之一,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赣剧变迁

在上世纪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赣剧也迎来了重新焕发光彩的契机。全省共有十余个赣剧团宣告复建,赣剧由此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这同党中央所倡导的文艺政策密不可分。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赣剧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省内有江西省赣剧院(团)、上饶专区赣剧团、上饶县赣剧团、余江县赣剧团、余干县赣剧团、万年县赣剧团、乐平县赣剧团、德兴县赣剧团、鄱阳县赣剧团、景德镇市赣剧团和兴国县赣剧团等十余个专业赣剧演出队伍。福建省蒲城县也有一个赣剧团,起班时间近百年。

三、结语

通过对20世纪赣剧变迁的探究,从赣剧的艺术特点与发展变迁来看,赣剧这一戏剧形式仍需要不断地发展与传承,而这需要我们用不懈的努力去呼应这一时空的回响,让赣剧更辉煌!

参考文献:

[1]邹圣鹰,李芳媛.时代变迁下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新探[J].才智,2013(33).

[2]程华艳.时代变迁下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浅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4).

[3]杨凯珍.赣剧弋阳腔的艺术探究[C].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

[4]刘静.从古典走向现代——老版赣剧《还魂记》与新版赣剧《牡丹亭》音乐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7.

[5]陈俐.剧本创作对赣剧表演藝术的促进与提高[J].剧本,2014(9):81-83.

猜你喜欢

赣剧艺术特点变迁
新媒体时代赣剧文化的传播现状、困境及传播对策研究
时代更迭下的赣剧的发展和传播探究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斧头将军(赣剧)
清潩河的变迁
江西省第二届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展演剧照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