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陌生化理论视角评德国邵宾纳剧院版《理查三世》

2018-06-08黄丹凤

戏剧之家 2018年10期

黄丹凤

【摘 要】由德国柏林邵宾那剧院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执导作品《理查三世》,充满现代风格的舞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本文将从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中陌生化技巧和陌生化效果两方面来解读德国邵宾那剧院所演绎《理查三世》。

【关键词】邵宾那剧院;理查三世;陌生化效果

中图分类号:J8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17-02

《理查三世》原是一部历史剧,由莎士比亚所著,曾被世界各地许多剧团以不同方式演绎。如果说布莱希特代表了德国戏剧曾经先锋、前卫,邵宾纳剧院正在演绎当下冲突、激进与思考。德国邵宾那剧院版《理查三世》,由托马斯·奥斯特玛雅执导,拉斯·艾丁格主演,将莎士比亚经典历史剧《理查三世》作为原材料,用别出心裁形式诠释成一出充满现代感《理查三世》,其风格间离式,充满陌生化效果。

一、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

布莱希特始终着眼于舞台演出与观众之间关系去讨论陌生化手法。对于“陌生化”,他有过这样解释:“什么是陌生化? 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为人熟知,和一目了然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①

布莱希特所说陌生化效果,有间离、疏离、陌生化、异化等多重涵义。布莱希特用这个词首先指一种方法,然后才指这种方法效果。它作为一种方法主要具有两个层次含义: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疏离)和惊异(陌生)态度看待演员表演或者剧中人。他为陌生化方法下过一个简洁定义:“陌生化效果是这样一种效果:对象众所周知,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②总体来说,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陌生化技巧,二是陌生化效果。

二、陌生化的技巧:以现代风格呈现经典文本

布莱希特陌生化技巧实际表现为一套打破“封闭式”戏剧,创立“开放式”戏剧方法。在《戏剧小工具篇》中,布莱希特说:“采用适当陌生化手法解释和表现布局,是戏剧主要任务。布局由剧院演员、布景设计师、脸谱设计师、服装设计师、音乐师和舞蹈设计师共同来解释、创造和表现。他们全部为了共同的事业把自己艺术联合在一起,同时他们当然也不放弃本身独立性。”(第七十条)③

邵宾那剧院所演绎《理查三世》通过陌生化技巧,以别具一格舞台布景、服装、多媒体影像、音响以及表演,使莎翁这一经典文本再次“陌生化”,使观众感到惊奇同时,对理查这一人物产生新理解,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一)充满现代元素的舞台布景、服装、音响和多媒体投影

演出开始前,观众首先能看到剧场舞台布置。剧场布景不是一个古典风格皇宫,而是一种现代工业装置:土黄色墙面,分为两层,前面有脚手架,可供演员上下。整个舞台略微前倾,延伸到观众当中,在墙面前,台面上铺满沙土。此外,舞台中心垂下一根绳子,绳子末端是一个带着摄像头的麦克风。这样布景充满现代风格,不会让人觉得回到故事发生年代,而是在当下。尤其是舞台中心的麦克风,看似突兀,实际上也正是导演用来打破观众陷入幻觉利器之一。

剧场音响效果惊奇,能充分影响观众观感。演出一开始呈现一个现代party狂欢场景,伴着尖锐重金属摇滚音乐,突然礼炮响起,彩带从空中撒向全场,旁边乐队演奏出充满摇滚朋克元素音乐,使人振奋。在这嘈杂声响中,戏剧热闹开场。在一群狂欢人散去后,主演艾丁格背着驼背包,穿着黑西装,以一个现代版理查三世的形象出现,他拿着话筒,开启自己内心独白,有时甚至会采用说唱形式。使现代观众感觉耳目一新同时,也能使观众更好思考人物。密集鼓点为人物内心爆发积蓄能量,在推进戏剧节奏同时,又制造时间紧迫氛围,似乎象征着历史机器不断前进。

人物换场时,伴着尖锐重金属音乐,布景墙面上出现各种多媒体影像:阴云笼罩营造着黑暗无声杀戮氛围;细胞分裂的图形隐喻着这些尖锐斗争似乎是来自于基因和细胞生存本能。尤其是在最后,当理查众叛亲离时,他更是陷入自我斗争中,这时麦克风上摄像头开启,将主演脸投射在墙面上,观众可以看到一张狰狞面庞,似乎放大了理查扭曲内心世界。

(二)间离与互动交织表演

布莱希特对演员表演形式曾提出这样要求,他希望演员在表演角色行为同时,还“能表演另一种与此不同行为”④,使观众认识到戏剧动作是“正在进行表演”。正如布莱希特所提倡那样,在这场戏演出中,除了运用充满现代元素舞台布景、演员服装、戏剧音乐、多媒体来打破时空幻觉,演员表演也是间离式,时刻提醒着观众审视历史,审视自己。演员经常出其不意从舞台跑到观众中去,或者从观众中间走向舞台。主演艾丁格时不时出戏,跑下舞台与观众闲聊、调侃,甚至突然走到舞台边没收台下观众手机。

戏剧一开场,主演艾丁格抓着麦克风开启自己内心独白,表演完毕,只剩一个人时候,他又会原形毕露,嘲弄别人愚蠢和善良。在看到艾丁格所表演的理查为自己卑鄙行为获得成功时,洋洋自得念独白,观众忍不住为理查三世行为言语发笑,而艾丁格则充满喜感看了看身后中文字幕牌,如此一来,观众更加觉得好笑。主演就是这么自如从戏里跳脱出来,下一秒又能很自然地回归剧情,成为性格复杂的理查。戏剧结尾时,临死之前的自白道出了这个人物真正内心世界,人物在最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说明演员在表演时能保持一种双重身份:他既是被表演的角色,同时又是表演者本身。

导演奥斯特玛雅在演后接受采访时说道:“我的戏剧形式有别于其他,我不需要观众以一个旁观者角度看戏,我更喜欢让观众感觉自己在演员中间。最重要是,我無法忍受演员背诵他们剧本,这听起来像一场演说。我希望他们能够在一个非常亲昵环境中如实地演出。”⑤这种“如实”,并不是指演员感觉自己就是角色,而是演员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表演角色,并没有和剧中人物合为一体。

正如在《戏剧小工具篇》中,布莱希特说:“演员一刻都不允许使自己完全变成剧中人物。”布莱希特还曾以莎士比亚《李尔王》举例:“他不是在表演李尔,他本身就是李尔——这对于他是一种毁灭性评语。他只须表演人物,不仅仅是体验人物;这并不意味着,当他表演热情奔放人的时候,本身仍然无动于衷。只是说,演员自己感情,不应该与剧中人感情完全一致,以免使观众感情完全跟剧中人物感情一致。在这里观众必须具有充分自由。”(第四十八条)⑥这种表演形成间离效果,打破观众幻觉,阻止观众与舞台上虚构人物和故事发生共鸣,从而获得陌生化效果。观众不会完全沉浸到戏剧情境所营造历史环境中,而是时不时提醒自己以现代人的身份来思考和评判这部戏剧。

(三)打破传统戏剧虚构事件

由于传统戏剧是围绕虚构事件展开,布莱希特着重探讨打破虚构事件本身所享有的中心地位一些新手段。这些新手段包括:把故事拆分成若干互不连贯小故事,在戏剧开始时加进情节简介,在情节进展中插入相对独立诗歌、音乐、舞蹈,给某些故事段落添加幻灯片标题,在一个故事中套上另一个故事等。

这出戏剧运用了类似方法:在演出开场时,用字幕进行情节简介。在故事结构上,将原剧本台词和情节打散后拼贴在一起,形成另一番面貌。这出戏不是完全翻案之作,台词以德语形式说出,情节上将原来剧本打散,删减了一些次要情节,选取了一些着重突出主要人物理查相关情节。

如此叙事与莎翁一脉相承,在每一個情节点结束时,演员跳脱出剧情,让人物自述自己阴谋,以此故意破坏剧情连贯性,避免让观众过度沉溺于剧情。并且在每个片段之间,插入多媒体投影、尖锐刺耳摇滚乐,以分割剧情连贯性。

情节上改动最大是结局。在莎士比亚的原剧本中,理查被里士满打败,最后一大段都是里士满作为胜利者处置与议论。在导演排演戏中,理查三世在梦中梦到被自己陷害的鬼魂来找他复仇,他与想象中敌人搏斗,最后自己将自己吊死。

对结局改动,使理查死于自己内心世界斗争,赋予演出一种表现主义色彩。表明剧中人物是具有自我批判意识,如此更会引导观众进行批判性思考,达到一种陌生化效果。

三、陌生化效果:理性批判、共鸣与净化

在最后,主演艾丁格跳脱出理查三世身份,以旁观者身份向观众发出提问:“你从来没有想过做理查三世做过的事?你从来没有想过犯下不道德行为吗?”在日常生活中,暴力行为被法律和道德约束,但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罪恶。而导演称:“我想导演一部正义和邪恶分界线比较模糊的戏。所以我选择了一部以完全不道德为主题的戏,强迫我们自己去面对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深渊,借用剧场空间宣泄黑暗本能,说不定可以达到一定净化作用。”

其实导演所说“净化”是对亚里士多德“净化”理念新理解,也并非与布莱希特“陌生化”理念相违背,因为布莱希特所提倡陌生化效果,并非完全反对“共鸣”。他在《表演艺术的新技巧》中明确提出:“表演艺术不必完全拒绝采用共鸣,然而它必须能使观众产生批判态度,这样做不会使他丢掉自己艺术特性。这种批判态度并不是背离艺术,如人们常说那样,它既趣味盎然,又带有感情色彩,它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史诗剧重要主张之一就是,批判态度能够成为一种艺术态度。”

导演说:“这部戏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两个主题是权力和欲望。理查用欲望达到他在政治上目的。我们需要观众被这个尽管外表丑陋但是拥有感情魅力的人迷住。这是这部剧神秘所在,我相信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可怕时刻会产生的所有障碍(比如痛失所爱,事业或生活上挫折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区分我们这个版本的理查与其他版本不同。”这是对陌生化理论批判性吸收和运用,在运用陌生化技巧同时,并不完全反对亚里士多德摹仿式戏剧,因此,观众可以在对人物产生怜悯同时,又有理性批判和思考。这部戏正是以与众不同形式让观众产生惊奇的心理效果,从而使观众在观照历史人物同时关照自身,最终折射我们共同内心世界。

注释:

①②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③④⑥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181,262,25..

⑤本文中导演说的话选自导演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