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学习方式 培育核心素养

2018-06-08李善中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培育基地素养

李善中

【关键词】地理课程基地;地理社团活动;地理学习方式;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5-0050-03

一、社团活动的场所简介

1.地理课程基地的物态环境。

笔者任教的江苏省清河中学的地理课程基地于201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第二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笔者为该项目执行人。目前,基地室内场馆主要建有天文科普展厅、地质標本展厅、地震体验厅、海洋地缘政治展厅、淮安乡土地理展区以及地理专用教室、地理综合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等,室外在校园内建有1座数字式气象站。基地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兼备、物质与文化交融、教学与实验兼顾、课程开发与开设同步的学科基地。

2.地理课程基地的育人功能。

地理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色,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体验学习为主线,以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近年来,笔者与地理学科组同仁依托地理课程基地平台,在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2017年10月24日,笔者所在学校承办了由淮安市中小学教研室主办的“广教研”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我校张凯老师开设了一节地理社团公开课,由57名高一年级学生组建的“经纬社团”在学校地理课程基地现场展示。在此笔者以这节地理社团公开课为例,介绍一下地理社团活动的主要实施流程。

二、社团活动的实施流程

1.课前方案设计。

(1)设计探究主题。利用地理课程基地相关仪器设施、演示设备、实物展品、物性模型、灯箱展牌等物态资源,由师生共同设计了地震灾害、太空探索、海洋权益等3个探究主题,每个探究主题又设置了适量的探究问题。

(2)明确活动目的。社团活动方式及每个探究问题的设计,均指向相关地理核心素养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自主完成探究任务,着力提高学习能力。

(3)组建探究小组。根据3个探究主题,由“经纬社团”组成3个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由师生共同选出1名组织探究活动的组长,由学生自主推荐2名汇报探究成果的发言人。

(4)补充探究素材。根据探究活动的需要,除了利用地理课程基地现有的仪器设施、演示设备、实物展品、物性模型、灯箱展牌等物态资源外,教师在课前准备了“补充素材”,以满足学生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的需求。学生也可以利用基地网络平台,上网收集所需材料。

2.课中活动组织。

(1)明确活动要求。社团分组活动之前,学生在基地地理专用教室集中,由教师进行任务分工,发放《活动方案》和“补充素材”,提出活动要求:本次社团活动分为3个探究小组,分组活动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小组成员在组长组织下,按照《活动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并将探究成果用提纲的形式书写在小黑板上;活动结束后,每组发言人汇报探究成果,每组发言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分组探究活动。3个探究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根据各自的探究任务,按《活动方案》到相关活动场所进行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小组集体智慧,形成共识,并提炼探究成果,列出发言提纲。

(3)教师参与指导。教师巡视各探究小组的活动现场。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活动安全、组织纪律、探究效率;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书写发言提纲,帮助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或疑惑问题。

(4)汇报探究成果。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到地理专用教室集中,由各探究小组推荐的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的探究成果。

(5)教师点评总结。教师对3个探究小组的交流发言,逐一进行点评,并进行活动总结。教师在点评时,既针对探究内容和探究目的的达成度进行小结,也对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合作精神、合作成果等进行客观评价。

3.课后成果提炼。

请学生结合教师的课堂点评,并参考地理课程基地订阅的《太空探索》《海洋世界》《中国国家地理》等科普杂志或网上收集素材,对各自小组的课堂探究成果进行再修改、充实和完善,撰写1篇不低于600字的地理科普文章或小论文,优秀作品将用展牌在校园内集中展示。

三、社团活动的价值追求

1.创新地理学习方式。

通过开展地理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从单纯基于书本的学习转变到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学习上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在地理课程基地,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可以由师生基于基地资源与环境共同设计地理社团活动方案,在“人机互动”“人境互动”“人人互动”中开展地理社团活动,从情境体验、影像观赏、地理实验、模型观察、资料研读中,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提出地理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聚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地理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地理课程基地,可以利用“淮安乡土地理展区”资源和“地质标本展厅”中的淮安特色矿产展区的实物展品,引导学生分析淮安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探讨淮安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途径,使学生认识到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淮安地理环境及其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基地的各种平面地图、立体地图,从区域的角度,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可以通过“人机互动”、地理实验、上网查找资料以及观察地理模型、实物展品、灯箱展牌等,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3.探索科学育人模式。

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一种对话教学方式。利用地理课程基地物态资源和优于原来教室的学习环境,开展地理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过程中发展地理思维,增长地理知识,陶冶地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培育地理品格,展现个人才华。在地理课程基地开展地理社团活动,能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与感知,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实施对话中增强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马斌.创造一种模式:课程基地变革江苏高中[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培育基地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