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中南地区师公戏唱词艺术特征分析
2018-06-08胡禹
胡禹
【摘 要】本文对桂中南地区师公戏唱词的口语化唱腔、情景氛围描写、叙事场景刻画和音韵规律化构型等特性展开分述。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其艺术形态特性,并对师公戏唱词的来源进行论证和思考。
【关键词】师公戏;唱词;形态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5-0019-02
一、桂中南师公戏源流
壮族师公戏,作为广西本土尚存的地方戏曲形式,其文化影响和流传地域横跨广西全区。自殷商时期伊始,楚湘地区的楚风性巫舞便从两湖地区随人口迁徙而流入广西桂林境内,从桂林本土傩戏带面具歌舞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的程式化设置、神鬼皆祭的民风、祭祀神灵的诸神考略等方面,都可看出楚地巫风性叙事歌舞对其的传承影响。
两汉三国时期,桂林郡作为广西文化荟萃之地,一方面持续对汉文化的引入;另一方面则因地制宜将汉族文化与桂地文化进行融合。随地区和民风而衍化为天师道、鬼师道等宗派,其敬神、请神、送神仪式中所用仪式、音乐和道偈各不相同。
宋时师公戏雏形已成,于桂中南地区(邕宁、武鸣、上林、马山、钦州)一带最为普遍,其自身发展历程中将本土山歌、小调旋律与之融汇;为了增加受众群和传播面积,多采用本土壮语进行演唱,在节庆、仪式、祭祀等活动中进行表演,且深受劳动群众的喜爱。其原始社会功用多为节庆、搬迁、去晦、红白喜事等斋醮、法事活动,又因师公在表演中将演唱、舞台表演动作、带面具的角色扮演和叙事性的戏剧道白等艺术融合为多元艺术产物,由此作为综合性地方小戏。正因师公戏吸纳本土民歌繁多,其地缘和民俗问题造成了各地名称不一,解放后才统一命名为“师公戏”。
作为广西本土戏曲集大成者之一,其音乐、舞蹈、唱本也是集汉族歌舞形式和广西区内小调山歌于一体。在师公戏形成和艺术传播的历史进程中,与广西区内各剧、调、歌都有相互衍生的关系。在曲调中与桂南采茶调、河池彩调、南宁邕剧、桂南粤剧都存在共生互构关系。
本文以桂中南地区师公戏为例,将唱词艺术手法作为切入点,对桂中南师公戏唱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类并展开分述。
二、唱词艺术手法分类
(一)口语化唱腔。师公戏唱词往往采用易于本土听众耳熟能详的方言俚语进行表演,在表达人物、事件刻畫中通过比喻、模拟、夸张等手法,形成符号性图像,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比如欢腔唱词“你怎么这笨,像塘边螺蛳壳。”用“螺蛳壳”来借喻对方人物性格,易于理解,同时又具有生活趣味。勒脚腔唱词“每踏脚进家,心痛像猫抓;每踏脚进房,心烦像乱麻。”通过“猫抓”“乱麻”对人物尚未成家又担心家人责问的心理矛盾进行艺术性夸张描写。又如象州腔唱词“【衬腔】(古周周有了有)八姑长到十三四,(啦哩哩啦哩)好比柳丝迎新春(有了有);八姑长到十七八,(啦哩哩啦哩)容貌如花动人心(啦哩哩啦哩)。”将年轻女子比喻为柳丝吐新这一自然现象,通过比兴手法描写少女怀春的形象。再如饮酒腔唱词“(依啊)烟好酒好灌满肚(咧),身体好似轻风飘。”中,通过“清风飘”这一形态描绘将人物愉悦之情表现出来。这种唱词的写作,从词态上看,皆为生活口语化描述,并且富有生活趣味。武宣地区的壮师对唱“我俩都是半壶酒,何不合来做一壶;和你结婚好作伴,同吃同想过一世。”通过比拟手法将酒喻人,体现情侣欢聚之情。
(二)描述气氛,真情吐露。通过简单的文字对场景事物进行勾勒,是师公戏唱词的共性,对于树立人物形象起到辅助作用。如高腔唱词“今晚鼓乐响阵阵,只唱前时古贤人。”中,对叙事主体之前进行必要的情感铺垫。《辣辣咧哩辣咧》唱词“春时花开红又红,想到杭州把书读。”中,前句为气氛刻画,后句为叙述个人情感;上下句的词性结构既用唱词界定了时间(春时)和空间(花红)属性,渲染了环境氛围,同时也为下句人物内心真情吐露提供了情感上的预设。又如武宣县师公腔“今天初四好日子,我娶妻子转回还;花桥红旗呼呼转,双锣双鼓闹阵阵。”该唱词在四句式唱段内交代了时间、事件、场景描写,对于新婚的喜悦情感刻画深刻。
作为地方小调语言元素融汇而成的师公戏,在时空观上的具体描绘不同于歌剧和话剧等有舞台特效和实体设计进行情境表述。师公戏将唱词作为载体,对事件、时间、地点等客观要素进行交代。对于听众而言,关注演员演唱本身便可产生戏剧情感上的沉浸感。
(三)叙事性表现剧情,人物性格鲜明。唱词作为戏剧表演的基石,承载了戏剧情感冲突、人物情感起伏和角色性格特性。比如来宾县三五腔唱词“现在吃酒吃得过,得吃不算还打包。吃够还可捡来包,扣肉鸡肉搭瘦肉。”对于生活事件进行直叙,便于观众理解。又如寺山腔唱词“买得东西拿来摆,放在两边摆满家,媳妇见了心欢喜,老(咧)你说是不是。”都是通过实际景物描写对家常趣事进行叙说。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师公戏唱词采用说唱艺术式自述开始居多。如踩台腔唱词“出来就报我名字(勒),下面(啦)各位听分明(呵);我名叫作陈振香(勒),我将(呀)讲给你们听(罗)。”通过简(下接第21页)单的串词,介绍了角色基本信息,便于人物定型。又如师公腔唱词“出来就告各位知,秦始皇帝是我名。”欢腔唱词“(完了完)一首欢腔二十字,我若唱不好,请各位原谅。”在正文唱词进入之前,使用数句唱词当作楔子,进行情绪过渡。
(四)音韵规律化构型。师公戏唱词通过语言重音节奏更迭变换,表现其音高声调对比、节奏符值长短构型等,在形式与内容的对比统一中,形成独特的词调美学观。从句法构建来看,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的整齐句式排列。五字句的节奏组合可每句解为三二句式(前三字为一音节,后二字为另一音节)或二三句式(与前者颠倒)。如欢腔唱词“晚上更交替,报时靠公鸡;若无鸡报时,天明也不知。”五山腔唱词“送你去读书,我心里欢喜;送你去识字,表妹我心情。”等是三二句式构造。又如欢腔唱词“养猪要用米,娶妻就讲钱;我比别家好,娶妻相较易。”将名词都放在前二字形成的二三句式结构中。这种句式构造比较适合与律动型旋律结合,形成稳定的重音交替。
七字句的节奏组合可分割为二二三句式(即两个二字音节附加一个三字音节构成)。如武宣师公戏唱词“百样千般我不唱,我唱英台来消遣;英台原是祝家女,住在南容乡里人。”又如田东汉族师公戏平话唱腔《贺嵩山》唱词“头戴红彩紫云现,嵩山圣帝下云来。”七字句式是师公戏使用最为广泛的唱词结构,其原因在于,其易于表现叙事、抒情、舞蹈性的内容,并且长于与织体动作和音调相互配合来表达剧情。
十字句的节奏组合可拆解为三三四的结构句式,这种句式组合的唱词较为少见,从词调来源看,应是借鉴小调的语调元素居多,其用途多为呈现故事剧情。如南宁平话师公戏《一匹绸》唱词“一匹绸绣双鞋仅绣得够,把门的石狮子双滚绣球。”在剧目开场便使用十字句对景色进行描述。
(五)长短句形式的情感凸现。长短句是以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为蓝本发展而成的特殊的句法结构,主要用来表达复杂、多变的情绪及场景刻画,又或将动态与静态相互结合,形成句式内的矛盾对比。如桂林汉族“跳神”官话唱腔《贺游江》唱词“卷起珠帘,看飞凤,坛官窦氏做夫人。”通过前四、三音节构成动作描绘,后一句表述人物名谓形成对比。又如河池汉族师公戏官话唱腔《灵童子引魂来》唱词“忙忙走,走忙忙,东边西边亮堂堂;直讲五方来接应,五灵童子引魂来。”前半段使用三三七叠字音节描绘事件氛围,后半段采用整齐句式来阐明事件主题。
参考文献:
[1]李德彪.师公戏考[J].中国戏剧,2013(11).
[2]黄增民.浅谈壮族巫歌及师公调[J].民族艺术,1988(1).
[3]于欣,金涛.广西师公舞的不同形态与特征[J].民族艺术,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