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豫剧”的嬗变与梦想
——关于豫剧的调查报告

2018-06-08贺宝林

中国艺术时空 2018年3期
关键词:院团豫剧剧目

贺宝林

豫剧是河南土生土长的剧种,清朝乾隆年间产生于河南开封一带。在长期的向外流传过程中,豫剧与不同的地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四大声腔体系: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并涌现出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樊粹庭、杨兰春、王基笑等一大批豫剧艺术名家。20世纪30年代,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樊粹庭,改良规范豫剧剧本,使豫剧迈进现代社会的门槛;被誉为“豫剧皇后”的陈素真,改革创新豫剧的表演手段,使豫剧成为严谨的舞台艺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融合豫剧各个流派,将豫剧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带领豫剧走向全国;被誉为“豫剧现代戏之父”的杨兰春,在豫剧现代戏这片土地上深耕不缀,最终开创出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五六十年代,豫剧推出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一批经典剧目,不仅唱响大江南北,而且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创演于1958年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至今已演出近5000场,演员已更替到第四代,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外文版本就有20多种,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全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现场

有案可查,豫剧在最兴盛时期,流传到全国20多个省市,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雪域高原到宝岛台湾,皆有专业的豫剧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豫剧虽然姓“豫”,但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河南,是名副其实的“大豫剧”。值得一提的是,豫剧不论传播到哪里,都会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吸收本土文化元素,丰富自己的艺术内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以其巨大的包容性、顽强的适应性融入当地发展,留得下、唱得响、传得开,如旺盛的春草“渐行渐远还生”。由于各地的文化传统、自然环境不同,因而豫剧流传到各地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泰岱清风、燕赵明月、戈壁雪花,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但豫剧不论与当地的文化如何融合,其高亢明亮的艺术特色没有变,质朴率真的美学特征没有变,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没有变。可以说,豫剧不论传播到哪里,它始终保持着自身独有的文化品格,它始终姓“豫”。正因如此,豫剧庞大的根系才不断地向远方延伸,最终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扎根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豫剧举步维艰,以其为代表的河南戏剧一直处于一个“焦虑期”,被专家称为“落后全国一圈半”,曾经辉煌的“大豫剧”似乎到了人老珠黄的地步。但豫剧人没有放弃使命担当,他们在“吸收外来,不忘本来”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为实现“大豫剧”的梦想而努力。进入21世纪之后,豫剧开始异军突起,并带动河南戏剧事业整体走向繁荣,形成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完成了豫剧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目前,豫剧遍布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13个省市,有专业院团162个,民营院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达10万之众。据腾讯、百度的大数据统计,目前全国关注豫剧的人数超过3.5亿,豫剧的从业人数、剧团数量、流布区域都占全国之最。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就:

1964年,河南豫剧院三团到河南偃师县演出

一是打造了一批享誉全国的精品剧目,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评选中成绩斐然,展示了“大豫剧”的强劲活力。继2004年豫剧《程婴救孤》夺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一名和“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之后,豫剧《朝阳沟》《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焦裕禄》《珠帘秀》《斗笠县令》《山城母亲》《风雨故园》《陈蕃》《都市阳光》等剧目,接连获得“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使豫剧再次登上了时代的高峰。有专家撰文指出:“新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河南戏剧的崛起,而河南戏剧的崛起主要是豫剧的崛起。”

陈素真饰演豫剧《反长安》的杨玉环

“豫剧现代之父”樊粹庭

高洁饰演电影《朝阳沟》中的拴保娘

二是推出了一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在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奖项和社会荣誉评选中,豫剧演员技压群芳,为豫剧再攀高峰、再创佳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惠、田敏、刘晓燕、徐俊霞、陈新琴、李树建、楚淑珍、刘雯卉、张艳萍荣获第23至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其中李树建荣获“二度梅”。另外,李树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贾文龙还分别获得“文华”表演奖和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其中贾文龙荣获第11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第一名。李树建、王红丽先后荣获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组织评选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李树建、王红丽、贾文龙先后荣获由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评选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称号;李树建还连续两次当选中国剧协副主席。他们不仅为豫剧争得了荣誉,也成了推动河南豫剧事业繁荣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是积极参与人类跨文化交流,一批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豫剧精品唱响全球,豫剧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2008年以来,豫剧《清风亭上》赴巴黎参加中国戏曲节,赴土耳其参加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大祭桩》赴意大利参加阿维利诺国际戏剧节,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交流演出;《画皮》赴比利时参加第九届那慕尔国际艺术节;豫剧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荣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河南豫剧团还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论坛”。尤其值得点赞的是,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加拿大等国开展交流演出,三次登上美国百老汇、好莱坞舞台,开创了中国地方戏首登世界最高戏剧舞台的先河;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荣获第15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片奖,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在该领域里的空白。同时在“中非合作论坛”“欢乐春节”“中原文化澳洲行”“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中斐文化交流年”等活动中,都有豫剧人的身影。豫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贾文龙饰演豫剧《焦裕禄》的焦裕禄

四是恢复河南豫剧院,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文化资源,豫剧的艺术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3年7月13日,在河南省豫剧一团、二团、三团的基础上,恢复河南豫剧院的建制,标志着河南的豫剧航母重新起航。河南豫剧院坚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建院宗旨,不断创新院团管理机制,提高艺术生产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努力将河南豫剧院打造成全国豫剧艺术生产的集聚地、艺术理念的创新地、艺术精品的展示地、人才成长的新高地,推动豫剧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了加快豫剧青年人才的培养,以中国戏曲学院豫剧本科班为基础,成立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有效地解决了传承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很多豫剧名家主动给青年人提供机会,如在第二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中,李树建、汪荃珍、王惠、李金枝、贾文龙等众多豫剧名家甘当绿叶,让一大批实力不凡的豫剧新秀担当重任,其中有9个90后的青年演员在6个剧目中担纲主演。这种主动推举新人的举措,不但为豫剧形成新老接替、传承有序、人才辈出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为豫剧的全面繁荣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豫剧《程婴救孤》荣获第十一届“文华”奖。图为该剧演出剧照

五是建立全国豫剧大交流、大合作机制,提升豫剧的创新发展能力,促进豫剧在全国的传播推广,形成了全国豫剧一盘棋的良好局面。河南豫剧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核心的院领导班子,心系全国豫剧发展,既管好脚下又兼顾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派主创人员帮助新疆石河子市豫剧团创排《我的娘我的根》,帮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创排《天山人家》,还邀请石河子市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派专人到河北沙河市,帮助组建沙河市豫剧团;派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帮助西安市豫剧团创排《秦豫情》,并到河南巡演。为了加强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在河南省文化厅和河南豫剧院的积极运作下,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豫剧节,举办了两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叫响的豫剧精品剧目;举办了全国豫剧人才培训班,为来自全国的豫剧青年才俊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举办了两届“中国豫剧院团工作交流会”,来自全国的豫剧人欢聚一堂,各抒己见,为促进全国豫剧的发展献计献策。如刚刚闭幕的第二届“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有130多个豫剧团参加,将全国豫剧院团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标志着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广大豫剧工作者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止步不前,而是怀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更是带着刮骨疗毒的意志和决心,认真总结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当代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为代表的豫剧人,多次邀请省内外专家为豫剧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以期实现豫剧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如河南实施的名家推介、青年人才推介工程,其中有20多位豫剧名家和青年人才被推介,在总结他们个人成绩与艺术经验的同时,也为豫剧的整体发展提出了高屋建瓴的建议和意见。广大豫剧院团更是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加强与全国的沟通和交流,推动豫剧的转换与发展。如每一届豫剧节都要举办一次豫剧高峰论坛,在北京展演月期间更是采取“一戏一评”的办法,为每个参演剧目都举办一场研讨会,坚持“优点说足,缺点说透”的原则,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参演院团不仅带回鲜花和赞誉,同时也带回提高完善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促进戏剧事业繁荣发展的展演宗旨。综合而论,豫剧当前的发展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比,豫剧创作的题材过于单一。尽管豫剧有诸多作品获得各类国家大奖,但就豫剧创作的内容来看,真正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诉求的作品还相对较少,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有奖杯缺口碑的问题还依然存在,豫剧创作还不能真正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和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比,豫剧创作的形式不够多样。目前豫剧不仅存在着题材内容的单一,同时还存在着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的单一,采用大历史叙述方式的政治戏过多,表现家长里短充满喜剧风格的剧目较少。另外,豫剧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媒体的融合程度不高,豫剧的传播方式还没有与互联网实现很好的结合。

三是和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相比,豫剧创作的观念急需更新。有些主创人员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念还不够明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信念还不够坚定,一些剧目在反映当前社会深刻变革、解决社会深层矛盾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准确,个别人还在使用10年前甚至是20年前的生活积累,从而导致塑造的人物形象缺乏鲜明的时代感。

四是和历史赋予的艰巨任务相比,豫剧创作的人才队伍后继乏人。与京剧等其他大剧种相比,豫剧名家大师不突出、人才梯队不衔接的现象非常明显,特别是主创人员如编剧、作曲、舞美等,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老龄化。豫剧尤其缺少懂创意、擅经营、会管理、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极大地制约着豫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五是和不断繁荣的文艺创作相比,文艺评论的良好生态还没有形成。文艺评论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艺术创作活动,而当前的文艺评论严重地偏离了这一轨道,树碑立传式、哗众取宠式、走穴应景式的评论还依然存在,在豫剧的艺术创作中,文艺评论“缺席”“缺位”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艺术生产与文艺评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

值得欣慰的是,豫剧人不仅有正视困难与不足的勇气,更有开创未来的热情与信心。为推动“大豫剧”的发展,河南豫剧院新院址即将落成,大型丛书《中国豫剧》的编撰工作即将启动,全国豫剧院团联盟正在积极策划组建,三年一届的中国豫剧节、一年一届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将持续举办。同时,广大的豫剧工作者还积极参加“深扎”活动,走进生活深处,萃取时代精华,讴歌人民群众,去捕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素材,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可以说,豫剧人怀着强烈的文化自信,带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已经吹响了进军全国和世界的集结号,“大豫剧”一定会产生出更多的艺术流派,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大师,传播到更远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灿烂地在新时代里绽放!

2016年10月18日,李树建率团走进美国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演出《程婴救孤》。图为演员与奥斯卡奖获得者合影

猜你喜欢

院团豫剧剧目
舞台剧目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体制改革对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贴效率的影响*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国家优秀院团丑角专场演出暨丑角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综述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