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宜兴大拇指堆贴花工艺
2018-06-08北京服装学院吕江
北京服装学院 / 吕江
江苏宜兴自古为著名的陶瓷之乡,在其众多本土化陶瓷品种中,均陶堆贴花艺术尤其是一门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在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品种中完全可以独树一帜。当地均陶“大拇指堆贴花工艺”, 以前俗称“堆花”或“贴花”,顾名思义,即以陶工两手大拇指做笔,以不同于坯体的泥料为墨,在陶瓷器物较为光滑的坯体表面上或堆或贴,使用各种手指、手掌技法形成各类传统题材内容的装饰画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意趣,这是当地陶工们在长期陶瓷制品生产实践经验中慢慢积累并创造出的独特手工艺陶瓷装饰技法,是纯粹为了陶瓷器物表面装饰的目的而创造产生,并在社会发展和应用中长期流传的一种纯手工技艺形式。
宜兴均陶大姆指堆贴花工艺的基本技法主要是大拇指指法,讲究从小练习,功力累积直达精湛。泥料贴上去之后便无法修改,要求技师做到心中有数、技艺熟练。培养出一个熟练的堆贴花技工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由于大拇指堆花技艺是依靠纯手工制作的,在行业标准上难以做到标准化,因此该技艺不能够申请国家技术专利。宜兴均陶以手工技艺著称,很难仿制,加上制作条件和设备原材料制约,目前也不容易出现盗版的现象。
拇指堆贴花有捏法、搓法、捻法、揿法、摊法、撕法、扰法、摞法、托法、堆法、贴法等十几种指法。其中摊法、撕法、扰法、挓法是均陶堆贴花工艺的主要指法。摊法即要把泥摊得光滑,摊成中间薄、边上厚(这一点是重要特色),而且外形看上去饱满、滋润、均匀,无毛刺边,无开裂,当地行话叫“玉气”,该词应是借于玉石表层的温润透泽而来取意,象征了一种熟练、齐整、流畅、健气、速度、情感、有力、饱满的视觉力量和气息。“摊”法只有长期练习才可以达到这些要求。撕法在当地方言里发“哼”的音,在操作“撕”法时要灵活掌握快、慢、轻、重的力道,如同中国书法的运笔,一样要露峰、藏峰,手腕与手指的发力连贯灵巧。指法变化的丰富可以形成粗、长、短、厚、薄、尖、秃、直、弯的视觉,用来制作云、水、风、草、叶、蟹爪、龙爪等非常合适。扰法是均陶堆贴花的一个典型的手法。这一手法很夸张,表现了图案的装饰精神,有线条美、抽象美、立体美、个性美,做到扰出来的花纹不起毛、光滑、立体感强,也就是做到行内常说的术语有“玉气”,一指过去要做到快、慢、疾徐、顿、挫、轻、重等。挓法是用大拇指的中心位置,把大块泥料向四周铺展开,手法轻松徐疾的反复来回运动,促使其平整、光滑、均匀、有润泽的感觉。在塑造大面积的叶片、山形、云气、形体时常为见到。
早期的宜兴地方堆贴花技法主要是以堆塑为主,此类堆塑技法早在约古西晋时期于大陆江南地区便已有堆塑的青瓷器物出现,到隋唐又有所发展。陶瓷器物上堆塑各类动态体态不同的人物、楼阁庙宇建筑、龟、鱼、蛇、犬、牛、猪等或与神相关或与生活相关的各类动物。约至宋代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用陶器在宜兴得到了较大发展,陶工逐步开始采用白色化妆泥土在陶胎缸器的表面堆贴浅浮雕图案,并施赭色透明釉,光泽较含蓄,用以美化器物,使陶器完善耐用,满足社会文化需求。发展至明代堆贴花陶器的画面更加讲究工整,边框纹饰稍有立体感。如堆花大陶缸,其外壁常见堆贴梅、菊、莲、荷等花卉,枝叶茂美,轮廓弧线饱满有弹力,图案化构图造型富于装饰感,细节讲究而丰富,继承了东方构图造像法式,非焦点透视,夸张而又含蓄,注重形的整感,釉色莹润,相对宋代堆贴花技术手法更加发展细腻和熟练,也更加精细。尤其到了明永乐年间的宜兴窑场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真正较完善的大拇指堆贴花技法,在陶胎器物干透后的坯体上,运用左右手大拇指,堆贴刻画各种装饰图案,主要技法有堆、贴、行、摊、撕、扰、挓、揉等等。另用特制简易工具,如竹木片、牛角、金属片等小工具进行辅助装饰加工,比如梅花凿、鱼鳞凿、眼管、椭形管、锥针等,使用时按需所用,各尽其妙。清代宜兴均陶堆贴花艺术进入到了很高成熟阶段,图案已从花鸟走兽等发展到人物、堆景、纹饰等,至清代晚期,一般采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各种物象组合,诸如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注入作者的情感与向往,表达祈福、吉兆、祥瑞的精神内涵。民国时期,宜兴窑场堆贴花高手杨耀生则在当时享有“堆花状元”的美誉。他1910年生于武进湟里。幼年念过私塾,16岁时到江苏丁山,拜当时地方堆贴花高手葛保林(1889—1930年)为师。因自小嗜古文,喜书画,学艺灵悟自通,终成葛师门下高足。他用拇指堆贴花甚至从不在坯上打草图,而是因坯制宜现场构思题材,技艺精巧娴熟,能够一挥而就游刃有余。从30年代起至解放前,大窑户“葛德和”出口至新加坡、印尼等地的金鱼缸、花洋坛等贴花陶器,多由杨氏贴花。杨耀生贴大龙缸,掌握了“牛头鹿角蛇身体,鸡爪鱼鳞虾眼睛”的技术要诀,充分展示了龙身形体的玉气韵味。有时兴之所至,左右开弓贴出两条对称的龙,形态分毫不爽,这一基本功至今无人能企及。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500公斤容量的荷花大陶缸,是杨氏70年代作品。大缸为圆形,口沿下贴一圈回形纹,缸面有六组圆形构图,分别贴有鸡、鹿、狮、鹤、鹰、熊猫,不同动物被表达得活灵活现,每种动物形态、动态、神态俱栩栩如生,圆外侧贴牡丹、芍药、月季、松柏、青竹、老梅等花卉,间或有飞禽栖息枝头。画面采用红、白、绿三色泥为贴花原料,整体色彩自然相宜,浓淡有致,是一件难得的堆贴花精品。
直到现代,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意境,堆贴花匠人们不仅研习书画技能以文会友,还经常深入各地依景写生、体悟生活、积累素材,不断在实践创作中寻找继承与发展的平衡。随着工艺水平和泥料开发品种的繁多,堆贴花所用泥从黑、白、紫等增加到钴泥、咖啡泥、墨绿泥等十多种,增强了堆贴花工艺的表现力。
宜兴均陶堆贴花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以人物为主的名人轶事、传统故事、宗教文化、民间风俗、神话传说和生活杂项等。动物类有神兽、飞禽、走兽、鱼虫、家禽家畜等。植物类有花卉、树木、草竹等。还有几何图案类与山水景物类。
均陶堆贴花在器物装饰上的呈现位置主要在边框、口沿、底足、肚腹等,其中边框、口沿、底足这些位置通常采用装饰线条、传统几何图形纹样来装饰填充,器物肚腹则是主要视觉区域,用堆贴花主要题材内容来呈现。不论哪种器型,都必须在制作装饰时根据整体来设计表现,达到整体布局设计风格协调一致。要求做到器型装饰上宾主相容、主题突出。
宜兴均陶大拇指堆贴花艺术粗看属于粗陶器皿装饰,粗犷洒脱、有乡野朴拙与豪迈气,讲究制作时的即兴挥洒,呈现速度与情绪特征,但细品则能发现其中蕴藏儒雅书倦的江南韵味,可以深入耐看,属于粗中藏细,拙中蓄巧的工艺,需要仔细看认真看靠近看,这是此项工艺的一大特点和一大看点,犹如陈年佳酿,需要品尝回味揣摩,是很有嚼头的视觉艺术。宜兴地处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文化、经济发达,工整秀丽、清新淡雅的江南文化艺术风味必然对其产生影响,深蕴其中。均陶的坯胎是用当地得天独厚陶泥配比而成,为暗红或黄色的大缸泥料,富有生命的粗犷与率真,给人以朴实自然之感;堆贴用的白泥细腻、轻柔,给人以亲切温和感;所施老红釉、老黄釉或名贵的均釉,给人以古朴、厚重的感觉。这些朴素、真诚的自然品格正是宜兴陶艺最基本的艺术语言,意在愉悦人心,也是传统陶艺之根。心灵手巧的宜兴陶工以指为笔、以缸胎为纸、以泥为墨、深谙泥性。在长期的实践中领悟出既适合泥性又不失水墨丹青味的独特工艺表现形式——大拇指堆贴技法,这在国际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今天宜兴均陶大拇指堆贴技艺在艺术上的特征集中表现在地域特色、材质特色、技法特色三方面,富有高度研究与欣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宜兴均陶堆贴花技艺也在不断的希望创新和寻求继承,现代化社会的大发展打开了地方视野,但也因为宜兴一度过度重视当地紫砂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陶瓷门类与技艺的发展,导致一种外界的误解,即宜兴只看紫砂而无其他,这在一段时期内对于地方传统陶瓷门类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平衡发展带来负面作用。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和地域传统文化保护相关政策的时候,应该要长远考虑,权衡利弊,本着科学务实的态度客观对待以促进各传统陶瓷门类和相关技艺的共同发展,尤其类似大拇指堆贴花这样的看似小品种更应小心对待,正因为这一技艺品种小而精粹,难以扩大继承,才更要精心呵护,慎重看待。从事均陶行业的人员现在已经太少,工人工资不高,政府重视不够,市场开拓有待发掘,各项因素都导致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拇指堆花工艺。流失了大批年轻继承者,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本土年轻一代很难以时间精力为代价来学习和继承宝贵的传统手工艺。政府需对从事传统工艺的人员出台相应鼓励政策,激励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对于市场萎缩则要大力加强宣传力度,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宜兴均陶,了解其中种类,关注像大拇指堆贴花这样的精湛地方手工艺。政府应对这种濒临消失的产业技艺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及财力扶植。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需求,江苏省已将拇指堆贴花技艺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无锡市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这对于该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无疑是极大利好的事情。现在的宜兴堆贴花依然拥有技艺精湛的技艺大师在坚持不懈,他们是此项技艺薪火传承的关键所在。其中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守才、高级工艺师方卫明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各自的流派,成为该项技艺的中坚力量。
李守才自70年代进宜兴均陶工艺厂工作,师从堆花技艺大师张浩元先生,悉心钻研堆花技艺,技艺日益精良,且萌生开拓创新的理念。他认为,均陶堆花是千年前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到了如今的一代人手里,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就不会发展,就无法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李守才的堆花艺术有着明显的工笔画风格。例如,《凤戏牡丹》采用传统的“平贴法”,具有华丽的艺术风格,是一种丰满的美,恢宏博大的美。其清晰的图案纹样和浓淡阴影的强烈晕化,富有色调层次的变幻,增加了彩虹般的柔和、高贵,特别是花与凤的绰约喋唼之态,使动感更强烈,设色更精妙,堪称上乘之作。该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一等奖。他还在陶瓷堆花技艺中首开“立体浮雕堆贴法”之先河,在创作中注重堆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使作品主题鲜明,洋溢着古风新韵。堆贴花作品《翔》,在圆球形的陶坛上堆贴十几只引颈欲飞的仙鹤,张开着双翅舞姿翩翩。作品整体气势磅礴,魅力张扬,局部纤毫毕现,神韵生动,炫示出李守才的艺术造诣和不凡功力。
高级工艺师方卫明也于70年代分配到宜兴均陶工艺厂,跟随葛敖松老艺人学习堆贴花技艺。笔者曾有幸结识方卫明大师考察并学习大拇指堆贴花技艺,并亲见大师由于常年从事堆贴花工艺而形成超于常人的肥厚健硕的大拇指,惊叹不已,心生钦佩。方先生长期以来着重研究原料、制釉、雕塑和堆花的结合以及书法堆花的技巧,挖掘“宜均”的内涵和价值。其堆花风格独树一帜,富有写意画的意境,个性十分鲜明。 他的《放鹅》,取于民间常见的题材,以鹅为中心。两只飞翔的鹅占据了画面很大部分,大于山、大于人,将鹅的神韵表达出来了。
方卫明的书画缸《山中乐》,将传统的造型适度变化,堆贴有秀竹、山石、芳草、溪涧和人物,通过寓意式的写意,充满美化想象力的笑语欢声,仿佛在空山幽谷回响。他创制的《特大九龙瓶》《均陶金鱼缸》《虎娃》《神鸟补角花盆》等在全国及省、部级展评都获得好评。而其随手制作的一些小陶缸在笔者看来更是精彩生动不拘一格,缸面动物形象刻画耐看之极,用作家居收藏或陈设正是佳品。
大拇指堆贴花技艺从古到今一直在风格、技法和艺术性上寻找属于每个时代的特点,制作手法在写实性上兼顾强烈写意性,浑朴、自然、生动、感人、灵韵的宝贵气质内涵始终存在。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小花,却稀缺难寻,芳香沁人,不艳丽光华却别致清新,对该工艺的研究继承和传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