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研究述评
2018-06-07刘悦
刘悦
摘 要:根据人的自我决定需要,自我决定理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并结合驱力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提出了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通过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将会提升其幸福感,反之将会削弱幸福感。本文介绍了自我决定理论以及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并探讨自我决定理论的幸福感观点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自我决定理论,基本心理需要,幸福感
1 Ryan和Deci的自我决定理论
Ryan和Deci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作为一种动机过程理论,它不仅包含了自我实现的內含,也强调了自我实现的意义和途径。自我决定理论把人当作是一个积极的个体,具有发展的潜能,这种自我成长的潜能驱使人们追求目标,这也是一种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Deci认为,自我决定作为动机过程理论,不仅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是人们内在自我决定的倾向性,它引导人们追求自我发展的目标。于是Ryan和Deci总结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能力需要、自主需要和关系需要。这三种需要在不同文化下表现不同,它们是个人幸福感的基本要素,也是心理健康的最低要求,只有满足这三种需要,人们才会体验到持续的整合和幸福感。
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四个分支理论之一,它阐述了基本需要的含义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其余三个理论包括:认知评价理论,主要关注社会背景对个人内部动机的影响;有机整合理论,主要关注外部动机类型及其内化的条件;归因定向理论,主要认为个体具有对利于自我发展的环境进行定向发展的倾向。这四个分支理论互相联系,有机整合为自我决定理论,从动机过程视角,解释人们的行动。本文主要探讨基本心理需要理论。
基本需要理论认为人类存在一种发展需求,即基本心理需要,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是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并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和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基本心理需求是跨文化、跨情境存在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它解释了心理需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主要包含了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
自主需要往往代表主动选择的权利,是一种追求行为自律但又与集体行为目标相一致的行为倾向性,具有行为自主性的个体往往表现出越多的适应性行为并且获得更多的个人需要满足。并且自主性行为可以使得个体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自主需要能够有效调节个体行为,具有跨情境发展的特点。
能力需要是个体对能力发展以及获得的满足感,是一种内在驱使的行为倾向,具有先天性,激励个体认知、行动和社会性发展。能力需要具有领域性和专业性,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能力需要有助于激发个体适应能力,促进组织合作和发展。
关系需要又称作归属需要,是一种社会性适应的倾向,代表深层的社会学组织的特点,它追求群体的和谐和共性。人类追求关系需要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这种方式随着生态和不同文化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东亚国家,人们更关注群体归属感。除此之外,根据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社会阶层低的群体往往比社会阶层高的群体更加关注关系需要的满足。
大量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如果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并能体验到一种切实存在的完整感和因积极生活而带来的幸福感。
3 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研究
Ryan及其研究组关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为探索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当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反之,个体将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大量的研究根据基本心理需要的定义测量人们的满足程度,探讨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证明基本心理需要的重要性。Kehr等人(2004)认为内隐和外显动机不一致将会导致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消耗了意志力,从而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Ilardi,Leone,Kasser & Ryan(1993)调查了雇员的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研究发现自主、能力和归属这些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体验可以预测他们幸福感、自尊水平和总体的健康状况。具体而言,关系需要的满足与个体的快乐、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能促进个体的享乐幸福感(Ryan & Deci, 2000)。Kasser & Ryan(1996)发现内在目标与幸福感指标呈正相关,而外在目标与幸福感指标呈负相关。在一个在纵向研究中,Schldon & Kasser(1998)发现,内在目标达成会促进幸福感,而外在目标则帮助很少。Ryan等认为,内在目标的达成促使个体获得意义感和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中关于人格目标的研究把重心集中在内在目标(有意义的联系、自我成长和社区贡献)而不是外在目标(资源、声望和性别吸引)。研究个体潜在的积极性的条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既可以使我们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原因,又可以研究设计有利于个体发挥最大潜能的条件,提升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4 总结
Ryan 等(1996)认为一种好的行动或者好的生活源自于个体成长、独立选择、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服务贡献的过程。不断追求内源性目标可以使生活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一种能量获得的状态,会产生健康和幸福感,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消极作用。因此,在生命历程中必须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才会体会到不断发展的整合感、幸福感和自我实现感。关于自我决定理论与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也是未来关注的重点,不同文化下对幸福感的定义不同,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方式也不同,那么会不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以探讨在不同文化下和同一文化下自我决定理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刘靖东, 钟伯光, & 姒刚彦. (2013). 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 心理科学进展, 21(10), 1803-1813.
[2]严标宾, 郑雪, & 邱林. (2003).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自然辩证法通讯, 25(3), 94-99.
[3]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78.
[4]Ryan, R. M., Sheldon, K. M., Kasser, T., & Deci, E. L. (1996). All goals are not created equal: an organismic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oals and their regulation.
[5]Sheldon, K. M., & Kasser, T. (1998). Pursuing personal goals: skills enable progress, but not all progress is beneficial.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12), 1319-1331.
[6]Kasser, T., & Ryan, R. M. (1996). 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2(3), 280-287.
[7]Edward L. Deci, & Richard M. Ryan.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8]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 inq 2000.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
作者简介
劉悦(1991-),女,汉族,安徽,硕士研究生,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格心理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