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
2018-06-07王薇张磊
王薇 张磊
【摘要】《食品微生物检验》为中职院校食品检验专业核心课程,为企事业单位培养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从业人员而设立,符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对食品行业检验岗位技能人才高标准的要求,应开阔思路,了解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本文根据《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现状,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定位分析、课程改革措施与方法、条件保障等四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 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TS207.4-4;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37-02
随着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知识文化、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加强教研教改,培养出能够满足现代化、信息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促进企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培养出了一批批实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具有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为食品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中职院校,应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课程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对食品行业检验岗位技能人才高标准的要求。职教工作者应开阔思路,了解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积极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授课形式主要为理论部分教师讲解,实验部分为学生依照实验操流程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师单向进行知识讲授,学生缺乏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由于存在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授课单一,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分开授课,学生往往学会后通过考试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知识均已忘记,等到工作岗位时已几乎全部忘记。这也是导致学生到工作岗位后企业还需要继续培训较长时间才能上岗的原因之一。因此,应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适应工作环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到企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现在的企业不再以学生单一的考试成绩为用人依据,而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1]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实际型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更侧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因此,课程教学工作应以充分市场调研为基础,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不断实践探索进行改革与完善。
中职院校在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主动性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的问题,采用合适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学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定位分析
课程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组成单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提供具体载体,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完成者,因此只有明确课程定位,才能进行改革与创新。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是食品检验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之一,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也是食品检验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核心内容。食品微生物检验贯穿于食品的原料供应、食品加工过程、食品流通等各个环节,是食品生产与加工、储存、消费过程中重要的监控措施。《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主要是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工作岗位的需求开设,重点培养学生与微生物检验相关的职业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是本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对食品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改革措施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转化
随着企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不单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用人参考依据。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实际需求,将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分别制定培养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应掌握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微生物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和微生物检验岗位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学会微生物检验基本操作规范、要领及注意事项;能独立完成食品中微生物检验具体项目的实验操作并出具报告;具有查阅信息,自助学习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安全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等,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能够胜任食品加工与生产企业、质监部门等相关的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选取的是否合理是食品微生物教学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应在大量企业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食品企业和行业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与提取,坚持以国家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和最新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应本着“必须和够用”的原则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对学生的知识讲授与技能培养同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真正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应以岗位任务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企业、事业、行业单位的调研,明确其对食品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在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及行业专家一起提取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现有的微生物理论课程与实训操作课程相整合,将知识点压缩并融入到每个微生物检验实训项目中。技能实训项目要以微生物检验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同时还应增加食品检验微生物检验员的岗位职责及操作规范、生物安全(生物废弃物处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微生物实验室的认证与管理等应用性知识。
项目内容的选取与安排时还应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职业的形成规律,首先应先从选择简单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难度,再从选择单一的工作任务到综合全面的工作任务,先进行知识学习再进行技能训练。例如任务项目安排顺序为首先安排岗前培训或称为先导知识的学习,包含了岗位职责、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应用性知识。其次安排单项微生物操作技能,如微生物的形态观察与显微镜使用任务,此项目将微生物形态知识融入到实训项目中,并将显微镜的使用与微生物染色技术有效的整合。接下来依次安排培养基的制作及消毒灭菌(将培养基制作与灭菌知识、技术整合为一个项目)、微生物分离纯化及菌种保藏、样品采集处理方法等。最后安排模拟真实工作中的食品微生物检验综合实训项目,将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此项职业技能。[2]通过微生物检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岗位应用知识,同时还具备责任意识及职业素质等,使其能够胜任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查部门、食品流通行业等微生物检验岗位的工作。
(三)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落脚点,在掌握企业所需微生物岗位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任务实施方案。如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首先按照微生物检验员的日常工作为学生创设工作情景,进行任务引入,布置任务。以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为主线,将本次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明确基本操作应重点掌握的技能点和本次教学应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的结合。在任务实施环节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教师首先操作示范,学生分组进行现场练习,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微课循环播放标准操作动作,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任务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
1.任务引入
任務驱动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进行互相协作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为了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首先提出案例,布置任务,“假设你作为xx食品检测中心的微生物检验员,要让你检测某液态食品,你需要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其卫生质量?”通过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起到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目的。任务引入问题要真实化、具体化,不能太难,问题太难反而适得其反,也能太容易,太容易学生没有成就感,对所学内容产生倦怠感。所提问题尽量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完成本次布置的工作任务,有助于职业意识的培养。
2.任务分析
在任务分析阶段,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国家标准)、教材、工作页等,对任务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制定本次任务的工作流程及分工安排。教师针对学生制定的本次任务实施工作方案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帮助学生完成修订工作。例如本次学生通过问题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菌落总数的测定可以及时判定食品在加工、保藏、运输等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将理论知识菌落总数检测的意义、细菌的生长环境要求及无菌操作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融入到本次工作任务中,同时引出本次任务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检测,并找到检测依据GB4789.2-2016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国家标准。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参与课堂教学,将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操作训练有效的进行了结合。
3.任务实施
在此环节需要小组人员分工合作,依据制定的工作方案完成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本次食品中菌落总数检验项目依据国家标准执行。由于前期微生物课程已有学习基础,因此教师只需对本次任务的难点给予示范,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出,鼓励学生分析问题,集体讨论问题,使学生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4.任务总结与评价
在本次任务结束后及时进行工作总结与评价,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避免重复问题发生。评价主要从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通用技术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等几方面进行。评价的方式如图1所示,学生先进行自评与学生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同时通过检查学生上交任务单的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老师进行评价。
(四)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
考核是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之一,有效的考核方式将会使课程实施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不能采用以往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突出能力培养,建立多维的评价考试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评价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并从多方面进行考核。在评价过程应中应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及职业技能评价的优先性。通过对过程性评价和职业技能评价的关注,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等情况,老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学习。
过程性评价占全部课程评价的70%左右,实施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等,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通用能力、学习态度等四方面,参考分值比例为(2:5:2:1)。终结性评价占全部课程评价的30%左右,实施主体为老师,以理论和实践双重考核方式进行。同时还应注意课后反馈意见的收集,形成良性循环系统,将有助于课程更好的实施。
四、条件保障
(一)教师队伍要求
作为本课程主讲教师应具备一体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实践技能扎实,专业知识丰富,主要应掌握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知识。能够熟练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操作。此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素质教育等有机的贯穿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及落后性,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本课程教师团队力量。教师应到食品相关企业及检测机构等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及时掌握先进的检测技术,将所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应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进课堂定期为学生授课,了解国内外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变化,掌握关于食品安全及检验方面的前沿动态。通过师资队伍多元化,将其在实际岗位中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掌握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二)教学条件要求
《食品微生物检验》授课实训室应适合《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在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学习可以提高职业认同感构,更快的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训室的格局设计应参照企业微生物检验室标准,同时兼顾学校教学特色。《食品微生物检验》授课实训室还应具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例如:多媒体设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实验台操作台、显微镜、恒温培养箱、冰箱等。
(三)实训基地要求
《微生物检验课程》课外学习也是实训课程重要的补充形式,课程的实施依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有保障机制的校外实习基地,由带队教师组织学生下厂进行交流实习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增强专业意识。随着食品检测技术的不断革新,还应不断拓展新的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的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适应社会提供帮助。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培养,从而打造真正适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微生物检验课程,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变霞,王玺.食品微生物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16(33):89~91.
[2]张磊,李奇.食品微生物检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