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生态危机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研究

2018-06-07景淋

卷宗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态化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关系实现深度融合,但由于人的不良网络行为,导致网络生态系统失衡,网络陷入生态危机。要优化网络生态系统,必须通过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网络生态意识,提高网络生态道德认知,树立网络生态法权意识,践行网络生态行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人与网络社会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网络生态危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度融合,我们可以在网络空间获取各种信息,开展业务活动。网络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人们获得正常生活、社会获得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当前人们在使用网络时的不合理行为,却影响了网络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网络生态危机,进而阻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有利于恢复网络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及根源

1.网络生态危机的表现

目前,网络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网络生态系统失调,即结构失调、功能失调、主体间关系失调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1)网络生态系统结构失调

资源分布失衡、信息贫富差距大、信息鸿沟等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况都是对网络生态系统结构失调的证明。网络生态系统结构失调,使得网络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循环过程中富集于某一点。其他点得到的物质和能量较少,甚至根本得不到,正常的循环过程受到了阻碍。1信息资源的形成、发展和分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信息资源分布悬殊表现为:国际上,信息资源主要集中与发达国家;而国内,信息资源则主要集中于东部发达城市。

(2)网络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网络生态系统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由于网络技术不成熟而引起的网络安全危机。互联网就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的组合体,技术的安全保障既依赖于设备稳定性,又依赖于技术完备性。然而,就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成成熟的理想状态,其在设计上的漏洞和瑕疵,直接成为互联网运行的风险和隐患。

(3)网络生态系统主体间关系失调

网络生态系统中,信息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了一个网络信息生态链,当三者之间的链接出现脱节问题,就引起信息主体间关系失调,这主要表现为网络空间中的信息资源环境面临困境。如信息生产者方面,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导致信息量成爆炸式增长,引起信息超载和信息泛滥;信息消费者方面,信息侵犯严重威胁了网络个人隐私问题,如个人信息被盗用、电子邮件地址被泄露等;信息分解者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冗杂,大量信息重复出现,导致人们无法直接而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网络信息。

(4)网络生态系统的文化多样性丧失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对于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价值,而对于文化生态系统而言,文化多样性也是维护文化生态系统平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然而,网络文化帝国的信息垄断行为,蚕食和吞噬了其他信息弱国的网络文化,导致网络文化多样性丧失。网络生态系统的文化帝国掌握着国际环境中信息、运输和服务的控制权,拥有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如:美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处于领导地位,是互联网主根服务器的所在国,把持着互联网的管理权力,拥有使一个国家网络瘫痪的能力。信息垄断是一种不合理的信息操控形式,信息垄断到一定程度,会危及网络文化生态的平衡。

网络生态危机不仅影响了系统正常运行,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因此,为了避免信息问题给人来生态带来冲击,需要人们找到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对症下药”。

2.网络生态危机的根源

网络生态系统是人为的生态系统,网络主体的行为决定着网络生态系统的运行。而网络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人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生态危机的出现和网络社会伦理关系出现问题有关,也就是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缺位

网络社会不同于现实社会,网络社会具有匿名性、虚拟性等网络社会特有的个性特征。网络社会的特殊性表明不能直接用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去要求网络主体的行为,网络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需要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来约束。然而,目前还没有形成新的、能够适用于网络社会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主体没有可以遵循的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因此,由于网络道德规范的缺位,当网络主体面对网络社会出现的问题,无法矫正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

(2)自主道德判断力弱化

由于在网络社会,网络道德规范尚未成熟,网络主体由于没有网络道德规范的指导,因而在“无规则的”、“自由化的”网络空间像“无头的苍蝇”,无所适从。在加上由于网络的无国界性特征,所以网络社会成员的构成具有复杂性,网络道德标准的来源具有多元化。而网络主体没有足够自主的网络道德判断力,因此普遍存在盲从他人的网络行为,步入网络行为的误区。网络主体信息崇拜导致的“人性异化”就是网络主体主体道德判断力弱化最具说服力的表现。

(3)自我道德约束意识不高

网络社会既来源于现实社会,又是对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道德既来源于现实道德,又不只是现实道德。网络道德的构成即包括適用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有包括针对网络社会特殊性而专有的特殊道德。既然网络社会的专有的特殊道德尚未成型,那么网络主体就应该按照现实社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然而,现实网络行为情况却表明,网络主体并未按照现实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约束自我的网络行为,这个问题表现为缺乏网络诚信、功利个人主义盛行等。

综上所述,“网络生态危机形成的根源在于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生态危机实质是一种人性危机!”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专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3因此,解决网络生态危机,必须开展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政治实践活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化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的原则

随着生态学的成熟,人们逐渐将其蕴含的全新理念和核心精化广泛的应用于其他领域,逐渐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是网络生态系统处于核心圈的子系统,是网络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强调各主体之间建立和谐共生、互惠互利、互相帮助的生态关系,共同参与到网络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来,从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解决网络空间生态危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政治性原则为灵魂

坚持政治性原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的指路明灯,也是主体生态化建设的灵魂,即最终必须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网络个体的伦理道德培养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性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

2.以整体性原则为基本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有机复杂的整体。整体性原则要求既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内部的整体性,又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社会整体环境的联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的整体性原则不仅体现了主体内部的整体性,更体现了主体外部与整个社会环境的整体性。

3.以现实动态性原则为标准

现实动态性原则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化建设要以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出发,进行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实践研究。在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是一个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动态发展。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过程应该把握现实情况,坚持动态性发展。

4.以“以人为本”原则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即网络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原则不仅强调人的核心地位,更强调满足网络主体的网络需求。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的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化建设可以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动网络法制建设、开展网络生态实践等途径,逐步实现人的生态协调发展。

1.“求真”意识

弘扬网络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谐发展,有利于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净化网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实现人与网络、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协同并存。因此,要通过弘扬网络先进文化,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网络生态意识,以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培育和弘扬网络先进文化,是通过对人与网络关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实现网络主体的网络生态意识的提升。

2.“向善”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应树立网络生态伦理意识,在网络行为中以“向善”为向导。树立网络生态伦理意识可以通过拓展与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构建系统化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方法等途径进行。同时坚持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4,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产生网络自律意识,形成网络生态伦理道德观。

3.“崇法”意识

网络法制建设即网络生态文明建设应依靠网络立法、网络执法、网络司法等手段。在良法治理的前提下,网民作为网络生态权利的法人才能够切实享有使用网络的权利及履行保护网络生态环境的责任。5。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生态法权,一方面,客观上需要实行政府的网络生态责任运行机制,并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层面加强执行监督;另一方面,需要从主观上加强网络法律教育,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网络生态法律意识。

4.“重行”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强调认知上树立生态意识,更强调实践上践行生态行为,是知行合一的结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主体生态化建设实践活动,应该注重网络生态实践,在网络行为中自觉净化网络信息资源,旨在以生态化的、合理化的网络实践方式建设网络生态文明,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行为的生态化

四、结论

网络生态系统的失调,是因为网络主体不良的网络行为造成的。要实现网络生态系统的优化,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化建设,帮助网络个体提升网络生态意识,提高网络生态道德认知,树立网络生态法权意识,践行网络生态行为,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化,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英.谈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生态危机发生的主导根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9):65-68.

[2]梅英.談网络生态系统中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生态危机发生的主导根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9):65-68.

[3]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

[4]唐一之,李伦.“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6):15-20.

[5]汪馨兰,罗黎明.网络生态人格:网络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诉求[J].理论导刊,2017(09):47-50.

作者简介

景淋(1993—),女,四川广元人,成都市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生态化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实证研究——以重庆为例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以生态化理念引领协同创新 推进美丽湖南建设
旅游产业生态化模式建设与管理研究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