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2018-06-07刘恩萱
摘 要:语文这门学科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基本观点的形成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有深远影响。德育教育又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及其作用
什么是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讲求人的品德,通过有效教学手段,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品德、道德、法制和政治等几个方面综合素质的统一过程。”如今,学校教学越来越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加强学生们的德育工作,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和日常任务。
现代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更加注重利用知识载体的功用,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二者在进行知识地传送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与思想品德、德育教育紧密相连。语文学科不应仅仅被当作一种传播知识的载体,更应充分利用语文这个载体,向社会传播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義德育教育为例:将语文这门学科与热爱祖国、歌颂祖国的文笔优美、思想积极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依托,特别是我国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英雄事迹;目前我国所取得的在各领域独树一帜的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等等。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授一种技能,语文教学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内心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的经验是基本,对教育内容的领悟、消化、吸收是关键,实施与认知在不断更新,产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也 受到内在的影响和情操的陶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融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们吸纳,和在进一步的学习运用与实践活动中逐渐深入。
二、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难题
世界文化色彩斑斓,中国文化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中地位不可撼动,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更加重视人文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这些耳闻则诵的经典,仅仅只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沧海一粟。因此,西方国家里涌现出了很多被我们中国文化的神秘感深深吸引的文人们,他们将许多中国文化经典、古典翻译成西方文字,流传入西方国度。但是,中国文化在社会变革后,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文化教育的短暂缺失导致中国的很多经典文明在流传的过程中变成空白。在中国九年义务基础教育中,语文一直被作为基础教育。可惜的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语文教学时,真正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并作为终身事业的教育工作者,却少之又少。几年前,马加爵这一血淋淋的案例至今想起仍触目惊心。
回想马加爵全案,可以说类似于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目前,学校和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学生到青春期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更有甚者可能刚刚上小学就已经有了明显的逆反情绪。很少有教师,能够恰如其分的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问题,通过自我反省去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目前大多数教师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不能干这,不能干那,逆反情绪和反感教师硬性约束的情绪油然而生。此外,作为学校,还缺乏开设德育教育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为了节省教学资源,综合考量,对一个学生的心里人格塑造干预,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不但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增加教育成本,还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在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期望过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利益关系、目标追求等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道德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附属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迁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在目前我国现行的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变得无人问津,家长只会羡慕考上好初中、高中或大学的学生,而对品行良好的学生却无人夸赞;招聘单位也只关心所招聘的员工是不是“211”、“985”等重点高校,对员工的品行考量却显得不那么热衷。尽管世人的这种观念和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考虑到多方利益,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素质教育”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其实在于其自身。德育教育成果表现不尽相同,又散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难以量化、难以考量。了解德育教育成果,需要一个中长期的考察过程,这对于当前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考量方式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已从当年的90后、95后变为00后甚至是10后,新的群体诞生新的意识,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的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变化做出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普遍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教学方法,使得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成效。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永远在路上,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任重而道远。除开展好学校的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调研、教育改革、跨学校跨区域互联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勤奋思想、平等竞争意思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其他良好的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和延伸,向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漠视原因
(一)中国科举时代的德育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他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向心力。在古代,科举是为了相对公平的为国家和社会选拔道德、才学较高的治国理政之才。古代科举考试的应试题目,基本为道德文章和治国文章,对于当代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视为机巧而不得重用。通过科举制度及其产生的社会效果,使得中国古代不断涌现出为了崇高道德和爱国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杰出人士。例如包拯,北宋名臣。他一生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像包拯这些清官,都是从小受到过正统教育,这些教育自小开始就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同传统的道德和治国教育相比,目前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了绝对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提高激发新的社会模式所造成的。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与科技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同样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标志,毕竟科学技术先进与否直接决定了生产力是否发达,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提倡。目前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模式使从事科技教育和科技从业人员获得了充足的利益,而对于从事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从业人员而言,利益却是无法保障的。简而言之,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认为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收益,或至少在短期内无法获得可观收益,人们以相对短浅的利益眼光来判断教育,这是目前德育教育症结的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的德育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教育随之改变,重眼前而轻长远的现象突显:“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但用教育超前的观点来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我们许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乖学生和乖孩子,以至于培養出的是价值取向、世界观诸方面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未来的“巨婴”。直到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再一次提到,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重整体而轻个性的情况却依然存在:传统教派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共性,教育目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温文尔雅”是封建社会对人才评判的唯一标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是创造和开拓的必需。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迷失
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理应承担大部分的德育教育功能,这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语文教育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目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语文教育的地位低微,现阶段只发挥出最基础的功能作用。功利的人们对于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功能迷失,已渐渐的浮现出漠视的心态。人们衡价一门学科是否重要,越来越功利,分值是其标准,高分是其关键。隐形的、长远的社会价值往往已不再考虑。在前文提到的马加爵一案中,如果从小开始,他的老师就能够将语文课堂中的德育道理给他明示,日复一日、滴水石穿,将来他很有可能不会做出如极端的事情来。语文教育功能的迷失,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影响着现代教育的方方面面。
四、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语文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从我国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改革方案应当更加明确加强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的在小学、初中、高中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以 “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
刘恩萱(1993-),女,汉,吉林省延吉,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