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浅析
2018-06-07贾首平
贾首平
【摘要】本文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做到了联系学生生活讲数学。
【关键词】生活情境 趣味教学 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137-02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将小学数学生活化成为了广大教育同仁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教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在分发作业时,让学生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计算。
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玩具物品、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要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习惯,努力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她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课前准备的圆,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明白什么是圆的周长,再让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多数同学都能用“围”“滚”的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有的还创造性地把圆折成四等份,先量出1/4圆的弧长再乘4。然后,教师示范用绳系小球,形成一个圆,并提问:“同学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得出圓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在掌握新知的过程中,手、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不仅发展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充分营造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
五、学以致用,注重课后延伸
我们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问题解决”与数学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的。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内化。如我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联系房屋的装修,测量自己家的厨房、卫生间,算出需要多少地砖、瓷砖。
六、借助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新课学完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每一章节的知识学完以后,我会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一些类似的问题来解决,完成一定数量的生活化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林秀媚.浅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J].学周刊,2017-01
[2]张海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3]陆玉清.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