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2018-06-07高玉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7期

高玉锋

摘 要 本文利用岩心观察、压汞实验等资料,深入研究了该区的沉积微相,夹层分布,孔喉分布特征,为之后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打下了坚定基础。

关键词 岩心观察 压汞实验 夹层分布 孔喉分布

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位于濮城构造西部,系濮14断层以北与濮3-29、濮49、濮31等断层以西所组成的断块构造油藏。储层平均孔隙度22.3%,平均渗透率56.50-3 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西区沙二上2+3油藏1981年10月投入开发,1982实现全面注水,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由于目的层系内具有密度和频率都非常高的垂向分布不均匀的低渗透性夹层。造成油层层内动用不均匀,严重制约了开发效果。长期的注水开发,进一步加剧了层内矛盾。本文利用岩心观察、压汞实验等资料,深入研究了该区储层沉积特征。

1储层沉积特征

1.1储层岩石学特征

濮城西区沙二上2+3油藏,岩性大致分为4种:中粗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细砂岩含量最高,为61.59%, 其次为中粗砂岩,含量为29.1%, 粉砂岩含量只有9.07%, 泥质含量最少,为0.23%。 砂岩以灰绿色、灰色为主,大部分泥岩颜色为灰绿色。

镜下观察表明该区砂岩杂基含量较高,52%的岩样杂基含量大于15%,石英含量一般为45-74%,平均为62.4%,长石含量10-31.3%,平均23.6%,岩屑含量10-20%,平均14%,Q/R+F=1.66。砂巖粒径0.01-0.7mm,以0.05-0.25mm为主,主要为细砂岩,少量粉砂。砂粒磨圆度为次棱-圆,分选系数1.19-2.13,平均1.51,分选中好为主,多见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本区储层主要为细砂岩,具有较低的成份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

1.2粒度分布特征

从粒度分布特征上看,该区两段式、三段式均有发育,以三段式为主,与常见的曲线不同的是,不发育滚动总体,而悬浮总体相对较为发育,大多在20-40%之间。两段式曲线中为跳跃总体和悬浮总体,三段式则有两种,一种是跳跃总体分为两个次。

1.3沉积构造特征

岩心中识别出冲刷面、变形构造、虫孔、水平层理、砂纹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韵律层理等多种沉积构造。

1.4沉积微相特征

依椐上述研究结果,确定该区沉积属较浅水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区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依据岩石相垂向沉积序列,在岩心中识别出辫状河道、河道间微相、席状砂微相、远砂微相、深湖—半深湖相等沉积微相。砂体主要是辫状河道砂体及较少量的河道间和席状砂。

1.5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物源以东北部及东南部为主,发育辫状水道相、水道间相、席状砂相、远砂相。东北部物源区在濮6-109井、濮6-23、濮3-50井处形成片状展布的辫状水道砂体,砂体厚度大于8米,水道呈条状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大面积连片覆盖本区;水道间砂体呈土豆状分布于水道砂体边部,范围小。东南部物源在濮2-127井处,水道砂体向中部延伸,与东北部水道砂体汇合形成带状分布,厚度大于6米;前缘砂体呈土豆、片状分布东北部、西南部,厚度2-4米;向西逐渐减薄,发育远砂。总体上看该流动单元砂岩发育,岩相分布较规律。

2夹层分布特征

2.1夹层识别

岩心观察分析,是隔夹层识别的基础,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应用岩心标定测井,建立研究区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

2.2本区夹层分布

(1)同中期基准面旋回,其中夹层多少不同,第三中期基准面旋回和第二旋回中夹层最少,第四中期旋回中夹层最多。其形成原因可能与沉积环境有关。

(2)处于各中期旋回过渡的小层中夹层相对较多。

(3)每一小层中,夹层分布往往具分区性;砂体厚的区块其夹层不见得少,河流环境中,向河道主流线方向,夹层变薄,而越往河道两边,夹层逐渐增多。而在远砂部位可能存在夹层较少的砂体。

(4)由于油田已经处于开发中后期,所以物性较差,夹层较多的块段,为今后开发的重点。

(5)对该区小层沙二上2-4、2-5、2-8、3-1、3-2、3-5共6个小层的稳定夹层进行了追踪分析,建立了稳定夹层剖面图、平面图,并对稳定夹层控制的储量进行了计算,稳定夹层控制储量(168.8604),稳定夹层面积占该层含油面积的百分数从16.75%到45.98%,储量百分数从10.05%到36.44%。

3孔喉分布特征

参考压汞资料,平均喉道半径中等,偏粗歪度较多,偏细歪度排驱压力小,分选好, 平均喉道半径与渗透率有一定正相关性。从表中看出,大部分是中喉道和小喉道,大喉道和微小吼道没有。

4结论与认识

(1)研究区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带,依据岩石相垂向沉积序列,在岩心中识别出辫状河道、河道间微相、席状砂微相、远砂微相、深湖—半深湖相等沉积微相。砂体主要是辫状河道砂体及较少量的河道间和席状砂。

(2)每一小层中,夹层分布往往具分区性;砂体厚的区块其夹层不见得少,河流环境中,向河道主流线方向,夹层变薄,而越往河道两边,夹层逐渐增多。

(3)孔喉半径以中喉道和小喉道为主,大喉道和微小吼道很少。

参考文献

[1] 王允诚.油田开发和储集岩的孔隙结构[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2,9(03):97-114.

[2] 于春磊,王硕亮,张媛,王娟.疏松砂岩储层窜流通道平面分布规律研究[J].现代地质,2016(05):1134-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