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18-06-07卢城恩
卢城恩
【摘要】语文作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整个高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能够正确认知世界,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和德育品质的重要学科。而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对语文思维的培养,思维是否活跃是直接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尤其是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环境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必须要全面,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统筹把控。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能只追求书本知识的汇总,还需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63-01
事实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输出,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分享,学会用语文思维来看待事物的发展。教师作为知识传输的桥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对学习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语文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用发散性思维来进行语文学习,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化困难为简单,帮助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语文学习。
1.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特性
1.1 广泛性
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基础,是学生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提高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学科。现代语文在解决现代社会中人文、历史、环境、资源、经济、艺术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语文的研究是具有非常大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涉及面非常广泛[1]。语文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这是一个既能贴近现实,又能应用其知识进行实际探索应用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对大众公民素质提高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学科。也正是因为这种广泛性,让语文思维的培养也具备广泛性这一特征。
1.2 渗透性
语文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渗透性,这一特性一方面是由于语文自身的覆盖范围广,另一方面是由于语文知识的自然影响。前者是因为我们身边的影视、标语、歌曲以及日常的生活都会受到许多语文知识的影响;后者是因為在学习中,对于一些诗词文章的学习激发了语文思维,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关联点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让语文思维的培养具有了这一典型的特征。
1.3交流性
在实际的教学授课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就了沟通的桥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造就了知识的桥梁。而语文思维的培养也正是在这种交流沟通中所完成的。交流时,学生会自发的进行思考,语言组织,进行发散思维,不断的进行思维的扩展和锻炼,最终达到语文思维培养的目的。
2.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2.1从教师自身出发,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执教水平与语文素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也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思维的培养效果。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道德品质,才能为学生起好带头作用,能够进行更专业的教学,对于学生的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2]。因此,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来进行教师综合水平的提升,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教师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进行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进行高效的学习,还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语文思维的培养。
2.2营造语文学习氛围,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维培养
开展高中语文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情境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后,在实际教学环节创设出合理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相关教学问题的详细解析过程来帮助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3]。
2.3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利用合作学习来培养语文思维
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在这种协作模式中进行语文思维的养成。协作学习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刻板无趣,让学生增加了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协作,在合作氛围下促进语文思维的培养。
3.结论
语文作为一门包容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广泛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的培养,这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以及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举措。语文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彬.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83.
[2]李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J].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6辑),2015:1.
[3]孙彧. 教学过程中“变量”原理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