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看中国的传统美德

2018-06-07孙慧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务实中国传统文化

孙慧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了已经近一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结合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民一直在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有效路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务实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坚守务实的美德,在全球化带来繁荣和进步的同时依然立足实际、脚踏实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美德;务实

一、务实的内涵

务实,就是指人们能够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具体且实际的工作,通常形容人的做事态度非常认真和专一。在汉典里,务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指“尽量从事实际的工作”,例如,战国左丘明曾经著书提到,《国语·晋语六》(1):“昔吾逮事庄主,华则荣矣,实之不知,请务实乎”。这是栾武子在劝赵文子不要华而不实。第二个方面是指“讨论具体的问题,去做具体实在的事情”,简单来说的话就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

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论和辩证法中就早有对“务实”二字的相关原理,传入中国后更是被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进行融合和传播。在唯物论方面,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的原理、规律客观性原理、事物的发展趋势原理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都做了很好的阐释,例如,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既要根据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反对在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同志更是根据当时中国革命的需要,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了“实事求是”的新路径,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一鼓作气解放了全中国。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反对“一刀切”,反对生搬硬套其他国家所谓的成功经验之谈,分清事物的性质再下决定,通过对比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以此说明中国社会与其它国家的不同,最后回归于中国实际,提出了“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务广大人民利益之实(2)。

二、务实的经典范例与哲学解读

(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毛主席最早的借用,然而“实事求是”最早的出处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3),“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大致意思是,汉武帝的弟弟刘德,十分爱好收藏古书,做人做事从不浮夸务虚,阅读书籍非常认真实实在在。后来唐初的儒家学者颜师古对此事做了评论,得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一话,是想表达研究学问要注意掌握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演变至今,其内涵稍有不同,但是也足见我国传统文化中便有此美德,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务实”的品质更加深入人心。

(二)百闻不如一见

“百闻不如一见”是我国古老的成语之一,意思是指无论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去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自看见的可靠。此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汉武帝后期,羌族祸害中原,汉武帝几次想剿灭羌族部落,却因为战略失误屡屡不能得胜,伤亡惨重,不但没有清除他们,反而导致匈奴和羌族的联合。到了汉宣帝期间,当时主管羌族战事的义渠安国行事草率,又不懂策略,不能根据当时的情形把握战争的动向,最终以大败告终。后来汉宣帝想启用七十岁的老将赵充国,却又担心他年迈,赵充国告诉汉献帝他是最合适的人选,献帝想问问赵充国应该派出多少兵马钱粮,有何制胜之策,赵充国回答说“百闻不如一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百闻不如一见体现了唯物论的原理。我们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但是不能凭空捏造夸大意识的作用,要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使主观符合客观,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诗人陆游在晚年写了的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中前两句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本诗是陆游在写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子聿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人想要真正地研究学问必须要既能学得了书本知识,又乐于付诸实践,坚持务实的精神。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经验就是实践的结论,它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被复制的,因此经验并不总是可靠的。毛泽东同志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经提到过经验主义一词,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的学说,诞生于古希腊,在我国通过与我国本身的历史情况融合,主要是指形而上学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我们一定要杜絕经验主义,对“纸上”之物多加留心辨别,注重“躬行”,发扬求真务实之风。

(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4)。大意是自己知道什么就说知道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本句名言家喻户晓,体现的哲学原理也显而易见,侧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和价值判断的相关原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不仅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要主观符合客观,尤其是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更加要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把自己当做客观对象来把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自己,按照客观事实,对自己进行科学的评价。这既是一种务实的精神,也是表现出一种诚实的品格,由于每一个人对待事物的观点不同,因此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全面的看清自己,不要夸大或者贬低自己,不可以弄虚作假,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特别是对自己,也需要务实的品质,千万不要自欺欺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务实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务实的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和中国的传统美德相结合,就在于他们之间具有相通性。从唯物论方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而我国务实的美德虽然从古到今的叫法不同,却是按照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而渐变,例如上文提到的“百闻不如一见”,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从辩证法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发展的整体,而我国古代就有“中庸之道”,“万物融合”的辩证思想,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也都是指在做事情想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按照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判断。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务实的制约性

我们在理解、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民族文化意识就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制约这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或者无意识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痕迹。例如,列宁的攻打城市中心的理论在我国行不通,我们就依据中国当时的实际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后来由于一些同志犯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毛泽东同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中国“经世致用、實事求是”等学说融合起来,写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实践论》(5)。

四、务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新思路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务实精神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务实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务国家之实,务民族之实,务广大群众之实,全球化背景下,眼花缭乱的金钱和权力腐蚀着人们的大脑,面对这样的情况,最首要的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那么前提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的基础都是依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指导的理论思想不可动摇。

另一方面,“务实”随着时代的改变也会不断的更新自己的内涵,它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追求充实而有活力的人生,创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灿烂的文明。例如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到了今天,我们仍然要保留务实这一份传统的美德,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大力弘扬我国的务实精神。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务实精神的现代化转型

变则通,不变则亡。我国的务实美德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形态的转变和创新,才一直被大家所认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务实文化也必须进入现代化的转型进程。我国的务实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互补性和共通性,二者的恰当结合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进入到新世纪以后,国内仍然存在一些教条主义,对一切事情的处理只会照本宣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是断章取义,很多传统的美德都打上了“封建”、“落后”的烙印。随着社会进步,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丢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向更理性、科学、民主的方向发展,向着理性、科学、人道主义的方向努力,向着现代化进行转变(6)。

(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务实精神的融合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两种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只要时间够长、不断更新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问题依然是一个热点,即使有很多国家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依然不能够人们普遍接受(7)。“历史经验表明,即使完全正确的理论,如果只被少数先进者发现,而未被群众所接受,真理也会被当成谬论,像地动说、生物进化论都曾遭到反对者的磨难(8)。在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我们仍然做的不够优秀,再加上近年来一些贪污腐败的作风问题频出,更是广大民众直接将矛头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怀疑它是否真正可以和本土相容。

说到底,一方面我们要身体力行地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完善生涩的翻译和教育的模式,使得群众都可以在生活中了解到通俗易懂的哲学原理,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哲学、认同哲学、欣赏哲学、传播哲学;另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当今“务实”的内涵和特点,在纷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真和诚实,在为人处事时都能认真负责,踏实仔细,实实在在,将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注释: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左丘明著,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2)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化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7.

(3)《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由唐朝颜师古释注。

(4)《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5)唐芳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提升[D].河南大学,2014.

(6)覃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延安大学,2013(5).

(7)陈蕾.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8)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49.

参考文献:

[1]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化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7.

[2]唐芳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提升[D].河南大学,2014.

[3]覃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延安大学,2013(5).

[4]陈蕾.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6]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49.

猜你喜欢

务实中国传统文化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习作本位:摒弃“套话滋生温床”的应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