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临川王氏家风研究

2018-06-07王泽青

神州·下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王安石家风

王泽青

摘要:临川王氏作为北宋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在政治与文学上都颇有造诣。自王益开始,临川王氏家族开始走上兴盛,至王安石一代最为鼎盛,然而在王安石变法后,其家族便衰落了。王氏培养出诸多人才的原因与家族衰落,都和其家风、家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拟从教育方式,家风特征,家族衰落三个方面来探讨临川王氏家族。

关键词:临川王氏;家风;王安石

约瑟夫·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曾用“业余”评价中国士大夫,因为他们所修习的艺术与兵刑钱谷的政治并无直接关系,而他们在艺术上也是业余的,因为他们的职业是官员,临川王氏虽是这种典型的士大夫家庭,但思想中却有许多政治见解,超越了同时代的士大夫。20世纪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是王安石变法,21世纪后学界对王安石的研究更加多元,尤其对其思想的研究进入新的高峰,跨学科的视野也逐渐拓宽,涉及到哲学、美学、教育等。而对专门研究临川王氏家风的成果尚有欠缺,因此本文拟从教育方式、家风特征的角度来展开对临川王氏家风的探讨。

关于临川王氏家族的家族谱系的考订前人成果较多,此非本文的重点,故仅对其家族做简要梳理。

王明生有三子,王用之、王贯之、王质之。王用之之子为王益,即王安石之父。王益先后娶妻二人,为徐氏与吴氏,徐氏早亡,“盖侍郎七子,而少子五人,吴氏出也。”“七子者,曰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女三人……孙男九人,曰雱、旉、旁、瓬、斻、防、斿、旂……孙女九人。”(1)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王安石实际有两子,后人皆只知王雱,不知王旁。另外王安国比王安礼年长,《宋史》云“安国乃安礼之弟”实际有误。墓志铭中提及家族成员名字,皆由长及幼,这一传统在今天仍可看到。古人对墓志铭尤其看重,因此曾巩在长幼顺序上是不会出错的。

一、父母的教育

(一)重视读书

王安石的童年是在随父宦游中度过的,天圣八年,王安石十岁,在韶州居住三年。明道二年,因祖父王用之去世,随父回临川奔丧,三年后,随父至汴京,景祐四年随父至江宁,王安石十九岁时,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内,年四十六。

据傅林辉考证,王安石曾在韶州清舒堂、临川灵谷峰的榉林书舍、柘冈山读书堂、宜黄仙洞书院等多地就读,并在宜黄师从杜子游和梦周。王安石虽极度尊奉孔孟之道,但他对诸子百家、佛经、医书、小说等都有涉猎,这与幼年自由开阔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关系。

王安石在《答韶州张殿丞书》中云:“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备闻为政之迹。然尝侍左右,尚能记诵教诲之余,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王益的基层行政经历影响了王安石,这使他的思想不同于私塾教育下的读书人,而是注重民生,科举后王安石放弃中央的清闲官职(修起居注、起草诰、令、书等),选择在地方为官,了解农业生产、兴水利。

安石重教育,变法中王雱与其父共同编写《三经新义》,其中《周官新义》为王安石亲笔所撰,《诗义》、《书义》皆是王雱与其他文人共同撰写。王安石喜好佛经,王雱亦对佛理有所研究,著有《佛书义解》。今天我们对王雱了解甚少,主要是新学历代遭到打压,史书又多加诋毁,王雱的成就便淹没了,再加上英年早逝,因此便鲜为人知了。

关于次子王旁的史料较少,仅在《王临川文集》卷七十中查阅到旁诗:“杜家园上好花时,尚有梅花三两枝。日暮欲归岩下宿,为贪香雪故来迟。”安石题曰“俞秀老一见,称赏不已,云:‘绝似唐人旁喜作诗,如此诗甚工也。”

王益至王安石时期是其家族崛起的转折点,王益与王安石的妻子都来自乌石岗吴氏,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吴敏以淳化三年,成进士,而二子芮、蒙又继之,金溪以儒起家,未有先于吴氏者也。”

吴氏女子的嫁入对王氏内部的管理与教育都作出了贡献,曾巩评价安石母亲(2):“好学强记,老而不倦。其取余是非,有人所不能及者,……兼习阴阳术数学。吴氏母亲黄氏“喜书史,晓大致,往往引以辅导处士,信厚闻于乡,子为士,无亏行,翳夫人之助。”(3)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于财无所蓄,于物无所玩,自司马氏史所记世治乱、人贤不屑,无所不读,盖其明辨智识,党史游谈学问知名之士有不能如也。”(4)可见吴家非常重视对女子教育,而这一点也影响到王氏的女子们。

《临汉隐居诗话》:“近世妇人多能诗,往往有臻古者,王荆公家最众。”蔡上翔在《考略》中称赞道:“诸夫人皆尊尚礼教,上下和睦。其被及于诸妇女,吾不知书能诗文。不独王氏闺门,世有家法,而得之外戚尤不为无助。”安石在诸妹中,与大妹王文淑最为交好,评价她“工善诗书,强记博闻,明辨敏达,有过人者。”(5)与她和诗也最多如《和文淑湓浦见寄》、《和文淑》。与二妹的唱和诗有《次韵张氏女弟咏雪》、《寄虔州江阴二妹》和《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晚年与三妹的诗有《逆沈氏妹于白鹭洲遇雪作此诗》。(6)安石与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常和诗,如《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寄吴氏女子》、《寄蔡氏女子二首》。

王氏家风非常宽厚,王益“居未尝怒笞子弟,每置酒,从容为陈孝悌仁义之本,古今存亡治乱之所以然,甚适。”(7)曾巩评价王益:“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8)安石母亲吴氏,对王益故去夫人之子视如己出,“夫人之爱其长子,甚于少子,故其子孙已壮大,有不知为异母者”。吴氏亦云:“吾爱之甚于吾子,然后家人能爱之不异于吾子”。吴氏温良的性格来源于其母,黄氏“渊静裕和,不强而安,事舅、姑、夫、抚子,皆顺适。”父母的慈爱也影响到兄弟间的相处,安石稱赞安仁“先生之道德蓄于身而施于家,不博见于天下”,“先生孝友最隆。”(9)丝毫没有因异母而生嫌隙。王安石一生和平甫的诗歌最多,从未因政见不和而决裂,反而称赞他“孝友,养母尽力。”(10)曾巩亦云:“平甫居家孝友,为人质直简易,与人豁然推腹心,不为毫发疑碍,与人交,于恩意甚笃也。其死之日,天下识与不识皆闻而哀之。”(11)

二、家风特征

(一)重实干而轻功名

王氏好读书,并不是为追求功名,而是强调真才实学的实干精神。安石面对文人重诗赋轻策论的弊病,曾在《乞改科条制札子》中指出“宜先除去声病对偶之文,使学者得以专意经义。”他曾勉励姚辟道:“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12)可见他对知识的态度不同于以往士大夫的虚妄空谈。

安石曾写两封书信,劝二舅把表妹嫁给王令,而二舅因王令家贫,未应举等原因,不愿将女儿许配给王令,但安石重品德而轻门第,一再告诉二舅王令是可造之材也是可托之人。最后尽管促成了这段佳缘,可王令却在成亲后一年离世,不可不说是天妒英才。(13)

王氏其他族人亦是淡泊名利,王益作《灵谷》云:“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世俗棋争劫,人心海变尘。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闲身”。《壬辰寒食》(14)中王安石追求“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的闲适读书环境与生活状态。后来他晚年在半山园养老的惬意生活,正好印证了他早年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王安仁“常以为功与名不足怀,盖亦有命焉。君子之学,尽其性。”(15)刘克庄《后村诗话》卷四中记载了王雱的几首小诗,如《度关山》、《怀春》、《绝句》,但王雱能诗词却不诗词,虽“诗不满百”但“殊有乃瓮思致”。就连安石的外祖母黄氏也是行事低调,“夫人资寡言笑,声若不能出,虽族人亦不知其晓史也。”(16)

(二)思想独立,信念坚定

王氏子弟在宽厚的教育下学习,易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王安石在《送孙正之序》提到:“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在他眼里君子应当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做到“术素修而志素定”,故而冲破清议主张变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的家人在变法中与其意见相左,但并未因手足之情而放弃自己立场。熙宁初年安国及第后,宋神宗问安国曰“卿兄秉政,外论谓何?”答曰:“恨知人不明,聚敛太急尔。”最终神宗不悦而未赐予高职。王安石在《读史》(17)里谈到自己的历史观:“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样大胆疑古的历史观在士大夫集团中是少有的。

三、临川王氏衰落

北宋品官替代门阀,品官地主的地位由其官阶决定,其特权与地位并不世袭。如寇准、富弼死后不久,家族也便衰落下去,临川王氏自然也不例外。

明清时期的《金溪王氏祠堂记》中提到金溪王氏是王安国的后人;清代《临川晏氏宗谱序》称:“荆公子孙,四十年前尚见一、二人”;蔡上翔在《王交三墓志铭》中提到“东乡上池王氏,荆公之弟安上之后也”。(18)王育济在《宋代王安石家庭及其姻亲》中认为王氏的衰落与北宋末年的“吴侔谋反案”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对此有以下猜测:首先,王氏最鼎盛的一代寿命都较短,王益46岁、王安道37岁、王安仁应当最多只活到35岁(经傅林辉考证)、王安石66岁、王安国47岁、王安礼59岁或61岁、王雱33岁。其中寿命最长的是王安石,可他的爱子却先他而去,家学中断。早丧对一个家族的兴盛是有较大打击的;其次王氏一族淡泊名利,尽管世代官宦,但读书为求修身而非功名,北宋末年朝纲败坏,进而既不能安天下,选择退而隐居的可能性便很大,而这样的心境在王氏诸多子弟身上都可看到。王氏的人都非常固执,为了自己所坚信的,不怕树敌,因此一旦失势,对其家族的打击便是沉重的,况且王氏子弟与改革、保守派都有牵扯,两派无论谁失势,都会波及王氏。

后人因王安石变法,对其家族多有指责,但一个人的成长与变化,不会凭空出现,我们追溯其成长背景,依然可以看到一个真实临川王氏家族。同时王氏的家风教育,直到今天也值得我们仰慕与学习。

注释:

(1)曾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0页

(2)曾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仁寿县太君吴氏墓志铭》(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10页

(3)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658页

(4)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河东县太君曾氏墓志铭》(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第961页

(5)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长安县太君墓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730页

(6)张明华《王安石家族女性文化初探》,《郑州航空工業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3卷第1期

(7)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293页

(8)曾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98页

(9)徐柏容 郑法清:《王安石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10)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674页

(11)曾巩《曾巩散文选集主编·王平甫文集序》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166页

(12)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

(13)徐柏容 郑法清主编:《王安石散文选集·与吴司录议王逢元姻事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14)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第14页

(15)郑法清主编:《王安石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16)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第658页

(17)徐柏容 郑法清主编:《王安石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18)转引自王毅《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参考文献:

[1]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影印本)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

[2]陆游《老学庵笔记》(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11月

[3]丁傳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曾巩,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脱脱等《宋史》(第1版)(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

[6]蔡上翔等《王安石年谱三种》中华书局,1994年

[7]王称撰,孙言诚,崔国光点校《东都事略》(影印版)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8]苗春德主编 《宋代教育》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9]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

[10]王安石撰,秦克、巩军标点《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11]傅林辉《王安石世系传论》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12]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14]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5]王毅《宋代文学家庭》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16]徐柏容 郑法清主编:《王安石散文选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

[17]曾巩《曾巩散文选集》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18]刘成国《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19]高克勤选注《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年

[20]潘友梅《试论王安石碑志文的成就》阜阳师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三、四期

[21]高文,高启明《新编王安石年谱》河南大学学报,1992年.

[22]张明华《王安石家族女性文化初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第23卷第1期

[23]王毅《宋代家训与宋代文学家庭》,《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

[24]汤江浩《王安国卒年考》,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第28卷第2期

[25]杨天保《从“能吏”到“进士”——临川王氏一段家族史隐匿之因的社会学解读及其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3月

[26]张呈忠《近三百年来西方学者眼中的王安石》,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27]汤江浩的《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5月15日

[28]亓小荣《日本有关王安石的记载与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1月

[29]郑洁慧《王安石书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中山大学,2015年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

一般项目

猜你喜欢

王安石家风
以谜猜谜
北陂杏花
梅花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