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效果研究
2018-06-07杨婷
杨婷
摘要: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稻飞虱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比其他药剂用量少,见效快,对环境友好,可代替市场上防治水稻稻飞虱药剂进行使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水稻稻飞虱;防治效果
稻飞虱[rice planthopper]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水稻区域每年发生3-8代。危害水稻的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三种。其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害较重,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刺吸稻丛下部分茎秆上的汁液,致使水稻生长受阻,严重时整丛枯萎,全田死杆倒伏;产卵也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灰飞虱很少直接成灾,但能传播稻、麦、玉米等作物的病毒。
2015年9月,我公司在温州乐清芙蓉镇的一块水稻田进行了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现将试验情况具体小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剂
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
1.2 供试水稻品种
晚稻,Y两优900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田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为3.0%,土壤肥力较好。水稻7月10日移栽,移栽规格为17cm×21cm,每穴插7~8株苗。试验田费力均匀,水稻长势平衡,肥水管理一致。
1.4 实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g/亩、16g/亩、20g/亩;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g/亩;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8g/亩;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30g/亩;清水对照。每个处理重复三次,随机排列,小区面积200m2,亩用水量60L。
1.5 施药时间及方法
9月24日施药一次(褐飞虱严重发生),施药时为晴天,微风,日均温22.4-24.5℃,药后3天降小雨。整个试验期间水稻处于扬花期。
施药方法:根据试验用药量计算出各个小区的用药量和用水量,采用二次稀释法配成药液,使用采用电动喷雾器,型号为汇友FA-18型。从下向上均匀喷雾于植株全株,浓度由低浓度向高浓度逐个进行,对照处理去喷等量清水。
1.6 调查方法
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稻飞虱》,处理前调查虫口基数,处理后1天,7天,14天,21天进行残留虫口调查。每小区平行跳跃法调查5点,每点调查2丛,即每小区调查10丛。采用盆拍法计数稻丛上褐飞虱数量。
1.7 统计方法
显著性采用“LSD”法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2.1.1试验药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药后1天,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g/亩、16g/亩、20g/亩个处理量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0.78%、66.30%、71.27%。供试药剂各个处理的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药后7天防效分别为83.29%、88.25%、90.32%;药后14天分别为86.10%、90.62%、93.73%;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83.32%、86.60%、88.59%。对照药剂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施药后1天、7天、14天、21天防效分别为68.69%、79.42%、51.39%、24.74%;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施药后1天、7天、14天、21天防效分别为52.84%、67.71%、59.20%、26.42%;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在药后1天、7天、14天、21天防效分别为60.43%、72.79%、71.51%、63.03%。试验药剂在药后14天防效达到峰值,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表现较好,在药后7天防治效果达到峰值;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单剂抗性高,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均不佳;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效果表现比较稳定,稻飞虱爆发时不推荐使用。试验药剂的速效性比对照药剂的速效性差;试验药剂的持效性明显优于对比药剂。差异性显著分析,药后14天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g/亩与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6g/亩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异,与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g/亩有极显著差异,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6g/亩与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0g/亩无显著性差异,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g/亩、16g/亩、20g/亩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药剂。
3小结与讨论
综合分析,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可以有效的控制施药当代稻飞虱的危害。为避免单一使用同种农药而导致稻飞虱的抗药性的上升,建议将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
生產上,对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推荐使用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2-16g/亩,在水稻稻飞虱发生初期进行防治。(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