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2018-06-07张德奎
张德奎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掌握语文阅读能力、文章赏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开展阅读,加强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爱好特点,选择适宜学生的阅读书籍,使学生能够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提高初中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本文就注重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进行如下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兴趣;培养策略
前言
语文阅读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应当分析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开展阅读学习。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的模式过于死板,学生缺乏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动力,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故此,教师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选择适宜学生阅读的书籍开展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给予学生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完成阅读教学内容。教师在给予学生阅读环境时,应当避免过度干涉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书籍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积极完成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可以在每周的教学时间中,设置1-2节课作为学生的阅读课,要求学生在课堂进行阅读。教师通过构建阅读环境,可以使学生选择适宜的书籍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时间,调动学生的阅读动力,使学生能够积极阅读书籍内容,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给予学生阅读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以使学生主动阅读书籍,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高效掌握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二、增加学生阅读数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的赏析与作文写作均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素材,使学生能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利用素材完成作文写作。故此,教师应当增加学生额阅读数量,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的書籍内容积累大量的素材内容。教师在增加学生的阅读数量时,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主要以阅读名著为主,按照初中学生阅读的实际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书籍中掌握教学知识。教师可以制定书籍阅读目录,使学生选择书籍进行阅读,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网络书籍的影响,降低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在增加学生的书籍阅读量时,要指导学生积累阅读素材,为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增加学生阅读数量,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优秀书籍阅读,拓展学生学习思维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叛逆心理。故此,教师应当选择优秀的书籍进行阅读,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掌握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书籍阅读时,首先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完成阅读学习;其次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优秀书籍进行分享,以学生的视角选择书籍可以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便于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讲述书籍的读后感,分享在书籍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与力量,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选择优秀书籍阅读,拓展学生学习思维,便于学生快速掌握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掌握效率。
四、开展课下阅读活动,巩固学生阅读成果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课下阅读活动,使学生能够就阅读书籍进行互动交流,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书籍阅读活动,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书籍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要制作阅读笔记,笔记内容可以摘录优秀词句、书写读书感悟、制定读书计划等内容。学生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通过开展课下阅读活动,巩固学生阅读成果,可以使学生互相感染,积极阅读书籍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阅读的魅力,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给予学生阅读环境,增加学生阅读数量,选择优秀书籍阅读,开展课下阅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学生对阅读书籍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赖乔辉.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5)
[2]田洪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