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学习在中职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2018-06-07尚玉敏
尚玉敏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全面覆盖的基本实现,以及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在信息的获取上通过便携式的移动设备即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而正是由于信息化与智能终端的发展,为碎片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就以中职语文学习为例,从碎片化学习的平台、内容以及组成模块三个方面对其运用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 碎片化学习 平台 内容 模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057-02
前言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時对于人们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现代化技术的推动下,“碎片化”学习成为了教育中新型的学习模式,在中职语文学习中,合理利用碎片化学习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不仅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同时还能够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所获取的知识连接起来,从而优化语文学习效果。
1.中职语文碎片化学习平台类型
1.1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
由教师将中职语文知识整理成文本、动画或是视频的格式,在互联网状态下通过线上交流平台,将学习资源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则可以在网络状态下,对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性下载,实现线上学习。而在线下即无网络的状态下,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等智能设备的拍照与摄像功能,将语文课堂中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如词语应用、应用文的使用,亦或是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拍照或录制视频,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线下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换学习和交流学习。
1.2个人平台与群体平台
在碎片化学习平台中,个人平台的运用指的是学生根据自我的学习需求与夙愿,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碎片化学习活动。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知识水平,自由选择符合自身学习要求的语文学习资源。因此,个人平台使学生在碎片化学习过程中更具灵活性与个性。而在面对复杂、繁多的语文知识时,运用群体平台“微信群、交流社区”等多人协作的学习形式以实习语文碎片化知识的分享和交换,从而打造中职语文学习资源的多元化。
2.中职语文碎片化学习模式的运用
2.1以核心知识为辐射点,构建层级学习内容模块
由于碎片化学习内容所具有的微小性、时空性以及知识点的零散性,决定了中职学生在运用碎片化学习模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时,难以形成完整或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时,在碎片化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要保持各模块内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要建立一定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内容进行选择时,首先需要建立核心知识模块,并以其为辐射中心点,抓住核心知识模块与碎片化学习内容的联系,使碎片化学习内容能够紧紧围绕核心知识,并按照语文知识的难易程度,实现逐层深入、扩散,将碎片化学习中散乱的语文知识有效组合,帮助学生在碎片化学习中理顺知识脉络并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2结合学生个体需求,明确碎片化学习目标
由于碎片化学习模式其学习地点与学习时间的多变性,以及不同学生其对知识需求的差异性,中职语文教师要想在庞大的语文学习资源中为学生构建碎片化学习内容模块,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多样化以及充满未知因素的不同学生个体,如何使其能够在语文碎片化学习中变得更准确,更高效,是碎片化学习在中职语文学习中运用的关键。
2.3优化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检测碎片化学习成果
在运用碎片化学习模式进行中职语文学习时,为了检测碎片化学习内容模块是否构建成功以及学生碎片化学习的效果,教师需要对当前的中职语文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进行优化。相对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模式其时间与空间的不确定性和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体化差异,给碎片化学习效果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所采用的考勤、作业、考试、课堂态度以及纪律等评价方式,难以实现对学生课外知识和语文知识运用情况的考核。因此,碎片化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应该在网络、多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支持下,采用在线测评、微平台发布文章或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况(如辩论赛视频、校园演讲视频等),以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
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职语文学习中,借助线上线下平台、个人与群体平台让学生展开碎片化学习,能够有助于学生拓展语文知识面、优化学习效果。而教师要想充分发挥碎片化学习的作用,首先需要在构建碎片化学习内容模块时,以核心知识作为辐射点;其次结合学生需求与个体化差异,明确碎片化学习目标;最后利用现代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碎片化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优化语文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