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有利于根治三农问题
2018-06-07黄芳芳
黄芳芳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在抒情小赋中,表达他摆脱世间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境。
1600多年过去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有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不少土地出现了“杂草生、衰草花,庄家地里未见粮”的情况。
如今我们再次试问:“田园将芜,胡不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浓墨重彩——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谁来归,怎么归,以及乡村如何振兴等问题。
为何振兴?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向《经济》记者这样指出,有的农村依然如此。
从城乡来看,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乡公共服务来看,城乡水平和质量有很大差距。从城乡区域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地区一些乡村发展较快,有大村、强村、富村,甚至是亿元村、十亿元村;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小村、弱村、穷村、空壳村、负债村、贫困村。可以说,城乡差距和农村区域差距,不平衡问题突出。
从不平衡不充分而言,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农业土地利用和环境之间存在着资源透支、生态超载、成本上升、价格低迷,反映出我们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高。农业投入在渠道上还不快,农民增收途径办法不多,导致增收困难。截至2017年末,我国贫困人口3046万人。种种现象表明,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在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三农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对乡村振兴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正是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
如何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如是告诉《经济》记者。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四大核心内容。”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吴德告诉《经济》记者,首先是激活土地要素,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改革,尤其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农民个人的宅基地,这也是激活土地要素的一种手段。
二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支撑。2016年,进城的农民工数量达1.7亿。同时,农村不少土地出现荒芜现象。“让新型职业农民回到土地上去,才是解决之道。”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工进城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国高速公路、高楼大厦的建设都是农民工艰辛劳动换来的。”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吴德认为,未来还会加大农民工进城的转移速度,并提高比例,但并不意味着它会影响乡村的建设。“城市有高技术和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回到农村,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进一步建设新农村,让乡村变得更美,农业变得更强。”
此外,建设美丽乡村还需要资金的支持。吴德建议,继续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多种渠道融资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
三是持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至关重要。譬如,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研制创新性新技术,以及创造性的发明,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作用巨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进步,让我国农业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粮食产量出现了十二连增,人均粮食产量增加了1倍,肉蛋奶增加了3倍以上,人均占有量分别增加了40公斤、20公斤、30公斤。因此,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农业取得巨大进步的40年,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给中国农业带来的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并没有使其核心竞争力增强,更没有带给中国 “乡村美”的景象,同时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也正在逐步消失。要解决其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势在必行。
最后,农业品牌建设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让知名的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前几年,四川省建设了21818个美丽幸福新村,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吴德表示,未来四川省还将建设超过3万个美丽幸福新村。“四川省正在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并向农业强省顺利‘变脸。”
“中国各地乡村的资源禀赋、风土人情、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存在很大差异,决定了我国各地乡村振兴的路径将有很大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杨德才认为,每个乡村的振兴都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如何避开弯路?
如何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走弯路,避开盲区,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杨德才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四个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问题,应予以高度重视。
其一,把乡村振兴与发展农家乐或乡村旅游混为一谈。“乡村旅游虽然可能有利于部分农户的致富,但它不是唯一途径,更不是乡村振兴的全部,甚至可以说,乡村旅游对中国绝大多数乡村振兴借鉴意义不是特别大。”
他建议,不同地区应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现实条件进行科学决策,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同时,加大乡村振兴的多形态、多类型成功典型宣传力度,拓宽乡村振兴的渠道和方法。及时总结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经验,推广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做法。
其二,不能把乡村振兴与强迫农户农地流转、集中经营等同起来。不少地方存在强迫农户流转承包地的现象。目前来看,不是全国各地乡村都发展到必须流转农地、集中经营、规模经营的阶段,以乡村振兴之名,强迫农民流转农地之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乡村的不稳定。
他建议,充分尊重农民权利,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在充分尊重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农地流转。
其三,不能把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定位错乱。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他们也是最大的受惠者。然而,有些地方本末倒置,将乡村振兴的希望寄托于乡村主体之外的其他主体,不可靠也不可持续。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工商企业下乡承租大片农地,骗取、套取国家各种补贴的现象,他希望引起重视。
“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依靠谁的问题。这是事关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关键。”他建议,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扩大乡村振兴的主体队伍。发展各种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改变以前农民散兵游勇式地进入市场的局面。全面提升他们在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一方面,加大现有规模户、专业户、经纪人的培训力度,满足他们对现代农业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支持的诉求。另一方面,开设农业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学校或高等学校。定向招收一批农二代学生,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安排,将其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
其四,我国是人口大国,任何时候弱化粮食生产都会产生危险。不能因强调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粮食生产。当前有些属于粮食主产区的地方,因过分强调发展乡村二三产业或是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的种植等,致使大量良田转为他用,粮食生产大受影响。“历史上的南粮北运,一些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现在却看不到一片稻田。”這种情形,令杨德才担忧不已。
当前,粮食已由中国历史上的“南粮北运”转变为“北粮南运”。粮食问题主要是生产能力问题。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粮食生产是有周期的。“并不是粮食生产能力很强,明天就能生产出来的。”杨德才说,乡村振兴要以不影响粮食安全为前提,因为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他建议,在坚持粮食安全宏观管住的原则下,处理好粮食增产、经济作物种植以及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从国家战略统筹协调好农业内部各产业关系、空间布局,又要鼓励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
未来,应全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来建设和振兴乡村。“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更好地实施,才能不走弯路。”杨德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