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讲格调思想与学习生活的融合提升探究
2018-06-07于俊李全亮
于俊 李全亮
[摘要]围绕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提出的文化生活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具体分析了当今高校校园中传统教学的局限对学生思维格调的提升的必要性,阐述了大学生思维格调提升的路径,即将新思想运用课堂教学灌输,信仰理念,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从情境模拟创设,角色转变等多角度多手段促进学校的格调管理的模式形成和对学生格调意识的培育,引导学生成为一种追求真善美高尚的独立人格格调。
[关键词]格调;灌输教育;品质;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于俊,女,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李全亮,信阳师范学院教授,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处长,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69-02
在新形势下大学教育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大学生校园的课程学习及生活素养内在品质素养及接受文化思想传播的广度深度思维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讲格调对大学生思维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对现实生活具有现实和长远促进意义,没有格调的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是空洞和局限的。
一、何谓格调
格调,“gear”格调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某种存在,简而言之指综合的风格或品格,是中西方文明发展以来贯穿于人类美学的用词较多的地方。“格调”这一范畴为明代(及清代)文学复古思潮的代表人物所力主,但经常遭新思潮的代表者及一些现代研究者非议。“格调”既有具体文学运动观念的层面,也有整个文明成果的一般美学内涵的层面。“格调”是什么?格调是一种文化内涵的审美,是高雅端正的美,是经典作品所呈现的一种精神和气质。“格调”是属于美的肯定方面,甚至是最高典范。讲一个人“有格调”,是对这个人的肯定评价。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格调思维提升和传统文化知识教学的融合的背景及局限和缺失
(一)在社会主义的矛盾转变成人们对于美好的生活追求同物质发展需求的不平衡经济新背景下,习近平在十九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讲话中倡导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一发言的提出无疑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和人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更是一个鲜明的思想导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当代青年,如何在高校校园中更好的贯彻和培养人生价值格调显得更为重要。马克思理论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格调的培养和提升包括多方面美与文化的传导学习,是全面发展理念的重要促成部分,与片面发展、畸形发展相对,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高品质的生活格调学习格调似乎少之又少。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最高的需求即人的自我实现,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如此,而在当今中国的人与人交流关系中,一直强调群体意识,忽略和轻视人的主体和独立,以群体捆绑个体,不仅是淹没了个体,而且群体的发展也被限制。格调思维是大学生完整“自我实现的人”的基础,从而使大学生知识和精神更完美结合。
(三)大学生价值观受多元文化非主流的冲击较大,信息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道德思想方面经受严重的考验和挑战。一些庸俗,低俗的思想和文化迅速传播,如各种网红的暴富,直播自杀及各种低俗,媚俗的直播。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中国格调正在经受各方挑战。当今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忽略内在的主题与深度性,大都流于外观和外在的装潢,文化产品的经典和规范性也被丢弃,逐渐的演变成为了一种平面的粗浅的视觉性的文化快餐,导致文化产业的运行变得成为一种需要快速得到回报的投資行为,高校校园大学生也在急速的快餐发展模式下学习就业,大学生思想会受到极大的刺激,而在各种非常态的表象之下,大学生如何保持理性和淡定的思维,守住大学生应有的思想的纯洁和对高品质文化的追求和捍卫,坚持求真、求实、求是的自我,用小我正能量提升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正是大学生独立格调存在的意义和高远之处。
三、高校校园中大学生如何进行“讲格调”思维的提升与培养
(一)学会培养学生用审美情趣的眼光看待事情和问题,提升格调。清华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与美相伴,向美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需要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味。美,引导人们超越自身利害的局限和有限生命的束缚;美,有助于拓宽胸襟,更新气象,筑构丰满,积极的精神世界。美育的首要职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一个美都没法感知的青年大学生很难想象能去发现创造美。“美”“讲格调”这些高冷的词在被高端学府及国家层面在盛大的场面不断的向公众提起,社会需要格调,需要用美的眼光提升格调,西方谚语曰:“趣味无争辩”,习惯上审美趣味也有好与坏、高雅与低级、精致与粗放之分。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培养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具体技能、技巧,这是将美育的地位降低了。固然各种艺术才能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和亟待加强的,但正如先哲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它只能经过培养和社会环境的陶冶才能起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格调教育需用提升审美趣味去提升格调和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和风尚。
(二)用信仰支撑大学生格调的提升和培养。一个人格调的形成是必须要正确而强大的理念支撑,信仰就是这一支撑的核心,积极而正确的向上的信仰可以引导一个人从善、向上、乐观,信仰对个体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格调的形成更是于无声处胜有声。信仰的确立是个体对其所遇到的各种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认识和选择的过程。在单纯的环境中,个体可能难以遇到全新的信仰观念,因而并无太多的信仰选择和比较的余地,个体是在一个自然平缓的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的。但当社会遇到外来的冲击或面临转折的新情况时,个体的信仰也易于受到冲击,经受考验。尤其是在沟通无碍、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各种价值观念都可能对个人产生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信仰是一个人独立格调信念的支撑。
(三)高校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新思维和创新教学及角色转变观念的改变,让学生树立和发现自己的格调。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感受到个体发展,被尊重,被社会需求,发挥学生主动性。高校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提升文化内在软实力,不断提升自己,做个学生愿意跟从学习的讲品位、讲格调的高校知识传播者和格调形象传播者。第二,高校教师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教于乐及时给学生灌输时代的最强音和融汇古今的先进文明文化思想,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追求“为知识而知识”的人生价值格调。第三,树立独立的自我品牌意识,学生个人多角度全面发展提升和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内在软实力,把格调打造成学生个人品牌名片。
[参考文献]
[1]李旭.论“格调”[J].求索,2000(04):81-85.
[2]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74-75.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47.
[4]卢梭.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501.
[5]刘建军.论人生信仰的确立,保持与危机[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