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战略战术分析
2018-06-07高秋惠
[摘要]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战役,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关键词]四渡赤水;战略;战术
[作者简介]高秋惠(1988-),女,汉族,河北乐亭人,中共乐亭县委党校教师,本科双学位,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16-02
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尽了千辛万苦,突破了重重围剿,终于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前途。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战争不仅是力与力的对抗,更是智与智的较量。正确的谋略比任何手段都能更好地击中敌人要害,引起敌方心理震撼。下面,就四渡赤水战役中使用的战略战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不计一时得失
战争并非仅仅是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①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毛、蒋二人在战略谋划上一次较量。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蒋介石在湘江重创红军后,又集中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是,凭借优势兵力在红军可能突围的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从战略上讲,这对红军极为不利。但是,蒋介石在实际作战指挥中,过分追求一战一役的胜败,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我军的紧追不舍,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战术行为。与之完全相反,毛泽东牢牢握住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不在意一战一役得失,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军队鼻子走,让国民党军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最后,红军胜利了,蒋介石失败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毛泽东的思维层次、能力素质不在一个水平上,毛泽东的思维属于战略级的,蒋介石的水平更多属于战术级。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事项判定孰是战略孰是战术。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通俗点说,战略是面,战术是点。
二、红军的战术运用
(一)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拣弱的打”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这也是长期敌强我弱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生存原则。从创建人民军队之初我们就在敌人重兵包围、夹缝中生存,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点,他用民间通俗的语言风趣地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二)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包括时间、空间、进攻或防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多打少,以众欺寡。它的基础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数量增加整体的实力。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属于明显的人海战术。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最担心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中央红军东返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于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方向上严加布防的同时,对红军死追不放。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舍近求远”,指挥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队防守较为薄弱地区实施战略大迂回,长驱云南、抢渡金沙江。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和红9军团实施巧妙的配合行动,使他长时间无法确切判明中央红军渡河地点,因而一再分散追击兵力,只能无奈地听任中央红军全部安然渡过金沙江。由此可见,毛泽东正是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充分分析战场态势,在运动中寻求敌人弱点,避实击虚,灵活运用迂回战术,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使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得以实施。
(三)情报战。红军能够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突破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靠的是什么?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红军已经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机密——军事情报。对情报的重要作用,刘伯承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
1933年秋,廖承志从上海来到红四方面军,带来了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敌军密码破译法。当年红四方面军负责接待的傅钟回忆:“那本密码电报破译法万分宝贵。1935年春天,当一方面军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时,情况极度紧张,常常难以架设侦察电台,也多亏有了承志同志带来的破译法,才得以把我们的侦察电台截获的敌军情报,按中央军委指示,及时转了过去。”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敌变我变。在敌众我寡的战场上,“我变”的前提必须是确切掌握“敵变”的具体情况,为此红军时刻在紧张侦听对手每支部队的通讯。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的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告诉。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另外,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也比较简单,很容易破译。”②这些回忆清楚地表明当年红军是多么严密地监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
由于掌握了对手的通讯密码,红军能够轻易破译上至南京蒋介石,下至战场对面国民党作战部队的秘密电报,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和部队的动向了若指掌,牢牢把握了战场主动权。这就使得红军虽然人少装备差,但依靠情报支持和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同样能在战场上声东击西。反观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动作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仅靠飞行员在空中用肉眼侦察,有时还会中了我军故意设下的圈套,侦察结果反而帮“倒忙”。因此,从战场信息掌控这一点来看,我强敌弱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心理战。心理战术是通过与人的接触(或群体的接触),观察行为习惯,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总结出他的性格特点(或群体的心理状态),针对心理上的弱点,逐步攻破他(他们)的心理防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孙子兵法》中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就是隐真示假,声东击西。
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后,蒋介石大为震惊。为了彻底打垮我军,蒋介石甚至亲自到重庆“督剿”。他企图用第五次“围剿”的办法把红军围歼在遵义地区。红军领导人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诱使更多的敵人前来围剿。蒋介石果然中计,认为彻底围歼红军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了,命令部队火速向遵义逼进。而为了进一步迷惑、调动敌人,毛泽东等人利用蒋介石最怕中央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理,又突然率红军北进,三渡赤水,再次进入川南,摆出要北渡长江的姿态。
这些都是红军领导人“将计就计,投其所好”的谋略。从心理战的理论上说,就是要了解敌意,知道敌人需要什么,希望做什么,进而送上诱饵,使之上当。
几场仗打下来,国民党军再也不敢像长征刚开始时那样牢牢盯住我军,而是满心戒备,徘徊不前。纵使蒋介石再三强调命令部队对中央红军“紧追”“穷追”,但其各路“追剿军”始终不敢靠近。导致在每一步的作战行动中,国民党军队纵使绝大多数时间走大路,中央红军都是走小路、山路,但国民党军队总是比我军落后2天以上的路程,更不用提以1个旅、1个师突出冒进了,必须要等各个纵队全部到齐后才敢有所行动。这样,就相对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了中央红军以更多的主动和自由。这也在中国战争史上留下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经典。
不用赘述,在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的信念坚定,理想高尚,坚持正义必胜,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战争和革命的实际出发,大智大勇,不怕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协同作战,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等,都展现得酣畅淋漓,叹为观止。
习近平曾经在党史工作会议上,使用了“惨烈”这个词来说明中共成长道路之艰涩。遵义会议之前,严酷的惨烈的代价唤醒了人们:只有正确的领导才能使党和红军摆脱困境,起死回生。在巨大牺牲、血的教训面前,革命处于最危急的关头,党选择了毛泽东,历史为中共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一群衣衫褴褛、意志如钢的共产党人,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崇山峻岭、荒原戈壁,硬是靠着一种永不屈服、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艰难跋涉、战天斗地,硬生生靠着自己的双脚,走出了革命斗争的最低谷,走向了抗战胜利、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新的辉煌!
风雨中,小船已然成长为巨轮。其源源不绝之动力,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始终不变的忠贞信仰!97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家国天下,“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
今天,回顾长征的伟大胜利,既是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也是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注释]
①徐占权.《毛泽东:比起三大战役四渡赤水才是得意之笔》.
②孙果达.《四渡赤水幕后的情报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