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大学生消费决策研究

2018-06-07崔与晗刘犇于志坤植慧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消费观念

崔与晗 刘犇 于志坤 植慧

摘 要:当前,裸贷现象突出,大学生消费观备受关注。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对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因素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此探究影响非理性消费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大学生合理决策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账户;消费观念;消费决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2016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基于心理账户视角的大学生成长性消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611287020Z)的成果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与学校的过渡群体,是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意识成为近些年社会、学校、媒体、家长关注的热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成为众多消费类型的主要群体,在校消费数额与日俱增,消费的结构、内容却不理性化,盲目消费现象明显。因此笔者认为,研究心理账户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决策有重要的意义。对此,笔者向某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形成针对性措施。

一、概述心理账户含义

心理账户来源于西方的理论,是著名心理学教授理查德·萨勒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的有关经济学行为的概念,主要内容是对消费者消费的分析。他认为在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中都含有心理账户,人们在使用金钱时,就将已经账户分为不同的账户,根据心理评估与分析进行经济决策。心理账户有不同的特征并有不同的分类,在进行消费时潜在地就根据消费种类进行评估,再进行决策。心理账户在人们进行决策时起到了“经纪人”的作用,以此按照比例将消费进行划分[1]。

在经济消费时,人们潜意识在心里将已有金钱进行种类划分,根据心理评估进行消费支配选择。因为心理账户起到的作用,使得人们在消费时可能会偏离理性法则,不用预期就直接进行经济消费支配。由此可见,心理账户简单理解为在心理上对经济进行经济计算法则的计算,如分类记账、预算估算等。

人们在接受外来财富时总会将其潜意识划分进心理账户,通过消费模式来表现出一个人的认知程度、心理发展、三观等。心理账户的本质是不可替代性,有别于经济运转规律。在进行消费时,心理账户还会受到心理想法、兴趣爱好、社会诱惑等原因的影响。正是这样,导致在其支配下,人们的消费行为不符合经济学理论,通俗地说为非理性消费。

丹尼尔·卡尼曼曾经举例,一个人若花200美元买了很期待的门票,当出门时发现票不见了,他不会花200美元再去买票;而另一个人刚要出发,却发现同样200美元的电话卡不见了,他则毫不犹豫去现场[2]。类似的举例有很多,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是受心理账户的影响。

二、心理账户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近些年来消费主义为主的价值观指导着大学生的消费理念。家长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会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明显提升,消费的形式与经济数额逐年递增。其作为主要的消费潜力股,必须要进行合理消费,因此指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显得尤为重要。

据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其实并不是与经济运行规律相符合的。在传统经济运行规律中,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进行上下波动,金钱本身并无意义,是用来进行等价值交换的货币,因此在考虑消费时,需要纵观整体再进行理性的划分。而在实际的金钱支配过程中,消费者会受心理账户驱动将金钱进行功能划分,而相互不可替代,即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在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受心理账户非替代性的影响,大部分将日常消费划分为正常消费和奢侈品支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尤其是女生,消费支出最高的为化妆品、服饰等,而一日三餐花销较少,更多的购买物品不根据其实用性与使用性,而是重视符号意义。在发达地区大学生是高端品牌的消费主力,更加重视名牌效应。随着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广泛发展,兴趣消费比重也有所增加。此外休闲生活项目如旅游、摄影、运动等比重也逐年递增,有时对这些项目的年消费水平超过万元,由此可见对此,大学生心理账户不可替代性[3]。

大学生的经济主要来源是父母家庭,部分收入来自兼职、奖学金、补助等等,对于不同的资金来源,大学生心理账户分配不同。此外,对于资金的不同储存方式,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账户有不可替代性。其主要的存储方式是儲蓄卡、现金、股票等。现代大学生,可以熟练通过银行进行业务处理,并且还有量身定做的各种信用卡。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依据信用办理的信用卡形式居多,导致部分学生没有金钱概念,多为预支型消费。根据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资金存储,导致手机消费的模式扩大化,此消费模式也是预存类消费,降低金钱使用的敏感度,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支配。

根据上述可知,现代社会的流行趋势、资金的来源、资金的储存方式,都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账户具有不可替代性,影响消费者决策。另外,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也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决策。根据人们对缺失和获得的理解偏好不同,“S”价值函数曲线表现不同,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感知、处理就会不同。即决策结果相同的时候,消费者对损失、获得的风险偏好就不同。

三、大学生产生非理性消费的原因

当前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非理性化,即普遍存在着消费不合理的状况,主要体现在消费倾向于物质性消费,忽略了使用与实用价值。存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攀比心理等问题的作怪,部分大学生初次接触大学生活,并且容易受复杂生活的诱惑导致攀比心理严重;缺乏有效的指导,部分学生首次掌管自己的生活,不能合理划分资金分配;部分学生生活费过于富裕导致花钱无节制;奢靡的生活状态也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不合理的资金存储方式,资金来源、消费目的不同,都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问题。

四、针对大学生非理性消费的决策

首先必须要加强学校的相关教育。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开设理财课程,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人生观。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将消费教学、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形成规范化的教学模式。组织进行健康消费的讲座,组办教育和谐消费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影响。在学校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奖励时需要与劳动结合,使学生感受到奖学金的来之不易,在进行支配时需要谨慎。在进行助学金发放时也要考虑对应的办法使其成为学生的日常开销,防止其过度挥霍。教师也必须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组成专业的团队进行理性消费教育。以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式教育,加强学生理财的概念以此促进其消费更加合理。可以进行多种模式的理财宣传如广播、辩论赛、班级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健康消费意识,在校园形成一个和谐绿色的消费教育观,对大学生的心理账户进行正确引导。

其次,家庭給予学校配合,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引导。大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家庭是学生的第二任老师,因此家庭的消费观念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账户。对于消费的引导家长必须给予重视,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做好正面熏陶。将家庭消费支配计划得更加合理,提高消费的质量,不断对学生灌输正确合理的理财消费观,可以采取奖励措施进行心理账户的引导。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预算计划性教育。同时鼓励学生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赚钱,培养自主能力,增加其社会适应力,加强赚钱不易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消费的观念[4]。

此外,大学生还要主动进行合理消费意识的培养。在大学阶段,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资金来源有限,但是不合理的心理账户规划,极易导致大学生消费漫无目的甚至发生恶意欠账的问题,极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影响,使自己陷入迷失的境界。因此,在日常学习之余,要进行内心的提升,多读书满足精神和内心的充实感;积极参加消费观念的教育活动,树立正常的消费理念;适当参与心理课程,培养自己的成熟心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会挣钱的辛苦;并且对于预支消费要进行合理的预判,综合考虑自己资金的整体状况,进行消费。注意合理分配自己的资金状况,不局限于物质消费,同时进行精神消费等其他项目。注意抵制不良诱惑,练就独立自主强大的内心,做到理智消费,有利于正确的消费决策。

五、结语

当前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主力结构,并且地位也在逐年提升。但是据统计,学生的消费结构却并不合理,过度消费现象明显。基于心理账户的视角,多方因素如消费种类的不可替代性、资金来源、资金处理方式等都容易导致心理账户具有非替代性。而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支配着大学生的消费决策,对此内容进行研究,有利于分析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而形成有利于合理消费的策略。学校与家庭需要对学生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自身也要注意对正确消费观的培养,对消费进行理性决策。

参考文献:

[1]王莉芬,刘羽,李忆华.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分析及理性疏导——以NH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4,(03):99.

[2]Thaler R.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01):39-60.

[3]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J].心理科学进展,2007,(05).

[4]单婧婧.大学生,别用非理性消费撑“面子上好看”[N].中国青年报,2006.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大学

通讯作者:张巧沂

猜你喜欢

消费观念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浅析高中生消费价值观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信贷畸形消费现象探析
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