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路径
2018-06-07肖天怡
肖天怡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文化传承与认同,更有利于文化自信的重塑。基于此,从当代传播路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媒介、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高效传播,一方面开辟新的传播路径,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振。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传播路径;媒介;内容;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时期起源发展至今,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沧桑,却不曾断代。一方面这与我国稳定的社会结构有关,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通过心口相传、书籍文字、器物、风俗等进行了生生不息的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在距今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的传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发生着巨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民族复兴的根基是文化复兴,既是复兴,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式微。尤其伴随西方科技的舶来,西方文化大行其道。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自身与时代的脱节,但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来看,更重要的是传播路径上过于单一,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无法引起重视。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高僧池田大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预言,解决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社会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与大乘佛教。在当下文化立国的大背景下,让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式除了内容上的自身挖掘、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寻找出符合当代社会的传播路径,通过高效传播,让看似缥缈的传统文化更“接地气”。利用当代传播路径,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一、当代传播路径之媒介
中国传统文化的傳播需要媒介,通过媒介的传递,让中国传统在多种媒介中入世交流互动,澄清观点。当代媒介不再是传统的一元化,而是通过传统的书籍文字、教育手段、广播电视等与新媒体结合进行跨媒介传播,这样的媒介不仅利用了传统媒介稳定的特性,也利用了新媒体的交互特征,让传统文化传播在深与广的维度上得以延伸。
在传统媒介路径上,从纸媒、广播电视到各类传统文化讲习班、讲座,需要改变以往说教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出来。例如著名的“孔子学院”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并不是传统的学堂式刻板教学,而是引入了外国人好奇的关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从传统饮食、服饰、节庆等入手,传播效果好,以小见大的传播让孔子学院蜚声国际。学校教育也是传播媒介的一种类型,尤其是语文课、历史课,传统教材关于古文的篇幅少,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少,而学校教育其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更为有限。所以当下以教育部为主的各部委开始调整教材,大篇幅增加古文、关于传统文化的课文,同时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的竞赛、活动也开展起来。这不失为传统媒介传播的创新路径。另外,纸媒、广播电视也重点将传统文化作为一大“卖点”,一改传统填鸭式说教,取而代之的是《百家讲坛》《中国古诗词大会》《成语英雄》《白山百川行》《中华之光》等展示各类传统文化的富有活力而又有吸引力的节目,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三国热”“红楼热”“论语热”等思潮,进而又带动了纸媒书籍的销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示范作用。各省市的广播节目通过热线咨询等家庭类节目将忠恕、孝悌、仁义等儒家传统思想进行传播,这类节目在近年来遍地开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他形式的传播诸如国际级别的会议在故宫举行、穿唐装、汉语热、国学班热等路径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虽然这样的形式有所争议,但不否认的是传统媒介的创新是未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
在新媒体媒介上的利用上,凭借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互联网社会如期而至。各类社交软件、自媒体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碎片化的信息也成为当代传播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利用其自身使用方便、交互性强及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多元化传播形式,将海量的传统文化符号化、形象化、趣味化。例如电子书的出现让只能伏案阅读的传播路径变得随时随地进行,关于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一大的概念,通过网络动漫的形式进行互联网传播,让人们知晓传统文化中的“礼”不是礼貌、礼节,而是规矩、规则、制度。再如微博、微信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公众号,推送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图片、视频,不单单是对传统文化的返本溯源,更是爆炸式、病毒式传播的开端。而电脑游戏、手机游戏中关于传统文化、历史典故改编的游戏例如《三国群英传》《大唐无双》等,对传统文化也有积极的传播作用。
跨媒介传播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媒介融合后的新的传播路径。传统媒介不会因为新媒体媒介这种新的传播路径诞生而消亡,反而与之融合后能够产生更大的传播价值。这一点从微信与看电视摇一摇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仍然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CCTV举办的此档节目一改以往竞赛类文化节目自娱自乐的形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将直播现场与线上观众紧密结合起来,不但具备电视摇一摇答题功能,还有竞猜和抽奖环节。让曲高和寡的传统诗词变得盎然,更吸引人。这就是传播的力量,不仅是为了信息的传递、送达,更重要的是让传播变得目的性更强,更能影响大众。又如知名的传统文化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其正是跨媒介传播的范式。网站的创办人是香港一所大学的教授,通过录制微课、经书讲解、专题设置等内容,供网民下载观看。在此基础上,该网站还与网民积极互动,开办了多项线上线下活动,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敬语汇集与应用表演、代入历史时期的话剧表演、书法学习、成语大比拼等游戏。这样的传播路径不仅是传统国学学堂的传播形式,更融入了新媒体、互联网媒介,让人们乐于接受。同时也为当代传播路径指明了方向。
二、当代传播路径之方式
首先,泛娱乐化方式的传播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化的必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不止儒释道的思想,其包罗万象,异彩纷呈。但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彷佛就如停滞一般,尤其是在近几十年中,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中被打上了古板、无用等标签。反而是国外文化大量涌入,城头变幻大王旗,哈日、哈韩、哈美甚嚣尘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少、受众少、影响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文化长久以来是精英文化,讲求严谨,与当前泛娱乐化的的社会风气和大众认知有所差距。所以,不仅要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去解决文化危机,更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现代化改造,用娱乐化的方式去传播。娱乐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态度。当代传播泛娱乐化,是利用多种传播路径尊重受众的感受和主体意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形散意不散地传播。当代传播路径中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下里巴人”的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构建泛娱乐化的传播范式。例如通过电视剧、电影、真人秀、访谈节目等进行娱乐化传播,也可以通过歌曲、文艺表演等让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其次,精英化、大众化传播要齐头并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有两种姿态策略,一为封闭式小众传播高姿态,一为开放式大众传播低姿态。目前国内所设的民间私塾或大学内的国学研究所均选取小众传播的高姿态进行传播,即面向特定小众人群进行教学活动。如某国学教学机构对入班学生的要求很高,但一旦通过审核,则将之当做传统文化的正统弟子全心全力教育,注重将儒家文化落实到生活实践中。这一种小范围传播姿态的好处适用于精英文化的系统传承,背负培养高素质文化精英的使命,小班教学,小班研讨。在这种传播模式当中,传统文化是高高在上的儒雅文化,传播姿态高,这也是符合精英文化本身格调的一种传播姿态。
另一種传播姿态则是开放式低姿态大众传播姿态。星云法师建立的佛光山却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佛陀纪念馆当中甚至有星巴克、便利店等商铺,一改以往苦行僧的方式,以无量欢喜心来行世,佛光山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放低姿态,向世界更广泛的受众传播佛教文化。星云法师还创立杂志、佛学院、美术馆且发表禅理散文等,以多元的现代化形式让更多人通过更多生动、直观的途径了解深奥的佛教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可以放低姿态,在保持文化内核价值的前提下,将儒家文化以更生动、亲切、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现予大众。
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曾说:“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文化传播之所以能实现,首先就是要传受双方具有文化共享性,也就需要传播者和接受者对文化有相似的理解。将其与生活经验、生活习惯相结合进行传播,才能引起受众共鸣,才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路径是传统媒介、新媒体媒介、跨媒体媒介的综合运用,同时将泛娱乐化、精英化、大众化等策略应用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才可期有效、广泛、可持续地传播。欲保持国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制定合理而正当的文化传播策略,针对全球化传播语境之下的文化危机,我们应当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探索新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中的困境[J].人民论坛,2017,(26):134-135.
[2]韩中谊.文化自信引领的民族特色诠释与文化传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9-13.
[3]董王南,高晚欣.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传播中扮演何种角色[J].人民论坛,2017,(31):238-239.
[4]郝丽丽.现代媒介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7,(09):19-20.
作者单位:
武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