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拜占庭建筑中柱式结构差异的历史渊源

2018-06-07刘颖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拜占庭

刘颖

摘 要:在中国传统建筑和拜占庭建筑艺术中,基柱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基柱通常包括三个:柱头、柱身和柱础。文章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中的柱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诉说了中国与西方在建筑理念、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建筑技术、不同的文化理念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系统。

关键词:中国古代;拜占庭;柱式结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木制建筑体系,每个时代的印记也清晰地烙印在建筑物上:“秦砖汉瓦”彰显着古老朴拙的简约风格;唐宋时期主要表现为“唐形宋体”;元代建筑虽然保留了宋代的遗产,但却在不同程度上简化了;明清建筑风格比较复杂和琐碎……数千年以来,中国建筑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各个时期的建筑都在“传统”的前提下不断更改。

西方古典建筑发展的主线,最早可以追溯到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即所谓的古典建筑时期。古典建筑在公元前4世纪至5世纪达到了巅峰,产生了诸多杰作,这些杰作大都反映在供世人朝拜的宗教建筑以及部分供私人享用的古罗马古希腊建筑中。古希腊的柱状得到继承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类型,出现了大量的公共建筑。此时,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已基本建立。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建筑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成熟和完善起来,拜占庭建筑也遵循传统优势而茁壮成长。

本文将重点讨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基柱与圣索菲亚教堂基柱的比较,从形状、材料、功能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柱头

(一)形态和组成

中国的柱头是从单层逐渐发展到多层。从最基本的四层铺成,甚至发展到八层,形成了非常细腻和独特的结构,外观给人以复杂而神秘的感觉。组件大都比较小一些,这些较小的部分以榫形联合咬合的形式,形成了一组整体的空间框架系统。圣索菲亚教堂的柱头并不像中国的那么复杂和琐碎,它的整体感很强,并且在形式上具有象征意义。其主要特征是被制成花盆或漏斗状的柱头,当然也有科林斯式的柱头,将富含金银花的线条和水波纹作为装饰。

(二)功能和用途

根据香港建筑师李云久的著作《中国木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柱头既承载着房屋结构的稳定,还承担着吊檐的重任。檐尾向上弯曲,层层加宽,承载重量。而拜占庭式的柱头会在冠板上弯曲并发展成卷轴,形状绚丽,主要作为装饰效果,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形成了向上和向下弯曲的弧线,产生了参差的美感与程式。

二、柱身

(一)外观和技术

从柱身建模角度来看,中国柱身一般不会做任何雕刻。根据柱身原有的躯干,只强调几何轮廓。因为躯干部分也是圆柱形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可以使用研磨后的木材,有时将柱子刷成红色。拜占庭柱身与中国柱身相同,也许是圣多明各柱身的遗产,在圣索菲亚大理石柱中使用。但是在土耳其千年地下水宫有一个著名的支柱——眼泪之柱。这是光滑而具有设计性的柱身,体现出中西方对待柱身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传统的中国柱身加工强调自然形式,不要在柱体雕刻中寻求太多复杂的处理方式。而西方拜占庭式的柱身則更加强化了造型的细节,通过雕刻、凿刻、磨削等加工技术来实现其理想的艺术追求。

(二)材料选择

从材料的选择上看,传统的中国柱身常用木头,西方古典柱子都是选石。事实上,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也表现在柱身材料上。但由于中国古代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这意味着建筑与人类应该“同生共死”。同时随着木材施工速度的提高,材料可以快速标准化地开发和使用。随着加工工艺的成熟,木材作为首选施工方法是很自然的。西方古典柱身在早期发展也是首先使用木材,但他们对石材,尤其是大理石具有更高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加之石材坚固耐用的特点和石材技术的日渐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就逐渐摒弃了木头,转而选择石头。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中西方建筑沿着各自发展的主线不同方向发展,所以中国柱身最终选择了木材,而西方则选择了石材。

三、柱础

(一)功能和用途

宋代基柱有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柱子和盆地或基地的过渡部分,石柱的直径与柱身的直径相同,石面比地面高得多。由于中国的柱身基本上是木质的,地面积沉的水很容易沿着垂直纹理上升,影响木柱的耐久性。柱础质地坚硬且有一定厚度,能有效防止水涨,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西方古典柱身都没有这样的问题,一般柱身会以一些圆形或曲线来描画线条,以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身由于采用了石结构,石材的耐久性比木材强得多,因此西方古典柱不存在使用功能性问题,更注重支柱语言美与功能强的诉说。

(二)装饰和细节

从装饰的角度来看,中国柱础刻有装饰图案。主题通常是植物图案或动物图腾等,这些图案依然保持中国装饰风格,复杂琐碎,植物叶片四处卷曲,看起来非常漂亮。而拜占庭式的柱础根本不存在中国柱式浮雕装饰,采用多重堆叠是西洋古典柱础的主要特点,这些造型主要由凸线和二线条等构成,更重视雕塑和轮廓感。尽管底座仍然用于装饰,但相对简单而大方。

四、组合方法

柱础和柱子结合使用榫卯结构,他们不使用任何钉子。底座和立柱的组合更简单直接放置。这正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拜占庭式基柱的组合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柱头、柱身以及柱础的中心钻孔,将铁注入其中,并在石材相接的横截面凿一个小凹槽,用来灌溉铅,以此实现柱础和柱身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本文以中国传统基柱和西方古典基柱为研究对象,从柱头、柱身、柱基和组合方法分别梳理中西基柱的特点。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渊源更是复杂。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用木材可以使建筑更加贴近自然。中国建筑追求的以柔克刚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审美追求,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充满了尚柔美学观。老子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充满了柔性与活力,一旦死去,就变得僵硬。水是天下至柔之物,却又无坚不摧。老子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而西方强调人的独立存在,是一种“以刚克刚”,以征服自然为己的世界观。我们并不是将两种处世之道加以对立,只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方方面面。基柱虽然简单,但也彰显着东西方文化各自独特的魅力。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中国古代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绘画艺术及其多样性特征初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逻辑补充——从拜占庭帝国灭亡原因谈起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