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更有效
2018-06-07李琼艳
李琼艳
【摘要】课堂提问既是课堂中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方法,又是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也是开启学生心智,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手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以及热情,让学生从学会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现状;有效性;策略;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中老年教师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研究”(2015C023)的研究成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
(一)教师课堂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
以往的课堂中,课堂提问基本由教师主宰,缺乏师生“对话式”“互动式”的问答行为。学生主动在课堂提问这一现象几乎没有,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的情况比较明显。
(二)答案被教师完全控制
很多时候,教师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还是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然后草率地加入评价,使得学生不能畅快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三)候答时间太短
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索的时间,而教师候答时间太短,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过于单一,平淡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能给予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但是评价的语言缺乏针对性,经常说一些如“对”“错”“很好”和“棒极了”等语意模糊的词汇,显得单调。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还缺乏追问,延伸性和拓展性不足,对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不利。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的提问情境应动态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枯燥的学习中,课堂提问要善于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例如执教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巩固新知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三辆车进行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谁会得冠军?这样的问题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提高提问效率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生活味,又要有数学味,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注意三点:创设情境,要问在学生兴趣点上;分析学生,要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研究教材,要问在学生有疑难处。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时,笔者创设了摸球的游戏情境。盒子里放一个蓝球、一个黄球。问学生:能摸到蓝球吗?(可能)能摸到黄球吗?(可能)能摸到绿球吗?(不可能)。这样通过问答复习了旧知,把社会现象分为两类: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然后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可能性)。接着玩游戏,盒子里增加一个蓝球,摸到蓝球算一、二组赢,摸到黄球算三、四组赢。请问你们同意吗?”学生纷纷举起了手。生1:“这不公平。蓝球多,黄球少,摸到蓝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生2:“摸到蓝球的概率高,摸到黄球的概率低。”教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太好了!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到的可能性,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吗?”学生纷纷举手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本课的提问先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上,符合第一点“问在学生兴趣点上”;然后是游戏建立在以前的知识基础上,符合第二点“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后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问在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处。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读透教材,巧设问题
在设计问题前,要深入思考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重难点,了解学情,以教材为基础设计问题,而且要注意这几点: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为学习指引方向,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教师这样设计课堂提问:你能把你的角变得比同桌的更大吗?它是怎么变的呢?怎么把你的角变得比同桌小一些?玩的过程中什么时候角变大了?什么时候角变小了?老师教用三角板上的这个角的边那么长,为什么却和你的三角板上的角一样大?
三、如何解决在课堂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一)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提问要找准知识的连接点。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密切,每个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的,而新知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搭建了桥梁。课堂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易到难,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
(二)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能够起到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一课时,当学生列出了乘法算式“2×3=6”的时候,我提问:“2×3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表示3个2相加。”我继续提问:“能不能表示2個3相加呢?”部分学生有疑问,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顺理成章让学生小结一道乘法算式的意义即可以表示几个几相加。在这样的关键处提问,帮助学生更好更容易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及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真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以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四)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对敢于提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接着再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不仅要表扬他敢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从提问题中有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
(五)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体验成功”。因此,教师提问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应是几个尖子生的专利。如果只让优等生包场,将学困生冷落一旁,肯定会导致学困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人在教室心在外。
創设问题要讲究层次,让学困生也能积极思考。还要设置理解性问题,更要设置一些拓展提高题。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一课中,我先出示2630和3290两个数字,接下来提问:“谁能读出这两个数字?”这是基础题,可留给学困生回答。接着问:“这两个数字谁大?”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交换想法,让全部学生都有话可说,最后得出比较方法:“2630比3000小,3290比3000大,所以2630比3290小。2630千位上是2,表示2个千。3290千位上是3,表示3个千。3000多比2000多大。”继续提问:“谁能总结出如何比较位数相同数字的大小?”这个问题相对抽象,不是针对具体数字而言的,语言表达要求较高,只有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才可以描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讨论,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
四、提问后的评价要及时
良好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很大影响。教师的一句鼓励带来的效果远大于批评。
每次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答对的要肯定,给予表扬,让学生情绪高涨;答错的要及时纠正,还要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切不可肆意批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答得不完整的可让其他学生补充;答得不够清楚的还可追问。每个学生都渴望表扬,都想拥有展现自我和感受成功喜悦的机会。多样积极的评价形式有利于学生充满信心地回应教师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会更有效。
《新课标》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以最主要的问题表达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让我们挥动“有效提问”这一引领有效课堂的翅膀,在数学教学的蓝天上与学生一起振翅翱翔吧!
【参考文献】
[1]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01):38-41.
[2]刘萍.小提问创造大智慧[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3(14):55.
[3]吴建强.突出“五性”问活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2007(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