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4W1H分析法上好高中地理第一课

2018-06-07胡卫东

教育界·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案例区域

胡卫东

【摘要】文章以4W1H分析方法为轴线,剖析了地理的概念(What)、地理学习的意义(Why)、方法(How)、途径(Where)及课程安排(When),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阐释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促进高一新生产生地理学习兴趣及满足地理学习需要,以期为地理教师高中开学第一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4W1H分析法;地理核心素养;案例分析

过去,学生对地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解,认为这是一门不太重要的学科;并且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会继续进行地理学习,未来也不会从事跟地理直接相关的行业。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花时间来学习地理?学地理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地理的魅力何在?

一、What——什么是地理?

被西方地理学家推崇为“地理学之父”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在公元前2世纪首创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为“地理学”或“大地的记述”。我国“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易经·系辞》中“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但中国古代的“地理”一词包含了大量风水学的内容,与今天的“地理”概念完全不同。

地理,从字面上可以拆分为“地”和“理”两个字。“地”,土也,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的解释有地球、陆地、土地、土壤等,是一个描述空间位置的字;“理”,在这里既有道理、事理的意思,又表示这是一门自然学科。简而言之,地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自然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二、Why——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地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对我们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我们主要从“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及“人与地的协调”三个维度来总结人地关系的要点。

对于人地关系这三个维度的学习,初中地理主要是描述“是什么”,而高中地理则更多地侧重于解释“为什么”以及“怎么做”。那么人地观念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

案例1:都江堰水利工程

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但古代的成都平原却频遭洪灾和旱灾,百姓深受其害。究其原因,成都平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网密集,雨季来临时,暴雨汇流时间短,再加上河流自山区转入平原,流速陡降,因此易淤积,决堤。而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为解决这一问题,蜀郡太守李冰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岷江上组织修建了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航运等作用,它的精妙之处在于,遵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和流水特点,弯道环流原理以及离心力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水治水。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途径去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案例2:黄河流域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曾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相比现在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的蓬勃发展,黄河流域则略显落寞。黄河中下游地处我国地形二三级阶梯交界、平原向高原过渡以及半湿润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同时来自中亚和我国内陆风力堆积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综合因素使得黄土高原本身就易于水土流失。历史时期戍边开垦、战争频繁以及城市建设,人为地破坏了很多黄土高原的植被,同时还有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生产方式单一落后,以及改革开放国家政策偏向发展东南沿海等诸多原因。

案例3:城市规划

规划一座城市,考虑选址和布局,首先就要掌握该地区的自然情况及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气候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业类型和作物类型;根据光照情况,考虑建筑的主要朝向;根据地形,考虑城市及港口的布局;根据城市主导风向(风向玫瑰图),将有废气污染的工业部门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根据水文条件及城市用水需求,将自来水厂布置在城市河流的上游,考虑污水排放,造纸厂等污染严重的工业部门布置在城市河流下游;根据地质条件,规划防灾减灾工程及建筑加固等。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中学地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根據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来划分区域,再通过区域综合分析、对比,来认识区域并促进区域发展。初中阶段虽学过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但没有系统学习过自然地理的相关原理,学生只知道这个区域“是这样”,却不能分析这个区域究竟“为什么是这样”,也不能对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案例4:一带一路

2013年,习主席在访问中亚及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战略构想,“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对接东亚和欧洲两大经济圈,沿线各国、各地区各展所长,资源互补,共享繁荣,同时对于稳定区域地缘安全,加强和平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案例5:参与地区管理

如果未来你成为城市的管理者,比如省长、市长、县长、镇长或是村主任,你新官上任的第一件事是干什么?你将如何带领百姓实现更好的生活?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环境,区域的人口、交通、农业、工业、建筑、文化、教育、民生等社会经济环境,是你实施计划的前提和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区域优势,改善区域劣势,与其他区域开展合作,互补优势,从而促进区域更好地发展。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生活、规划生活以及终身认识和欣赏世界的能力。初中阶段对地理实践力的能力培养较少,而高中阶段将学习大量的地理学原理,这将极大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心。

案例6:户外生存能力

看过《荒野求生》的同学都知道那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贝尔,他的野外生存能力非常强大。利用太阳方位、月相以及植物来确定方位;选择合适的位置布置营地以避开野兽的攻击以及其他自然灾害;根据地形寻找水源和食物;通过植被类型判断气候;根据自然规律和现象预测灾害的发生,以及遇到自然灾害时选择逃跑路线;利用风向帮助航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足以让你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也能更好地生活。

案例7:生活实践能力

当你外出旅游时,通过位置、季节、距离等确定旅游地点和旅游时间,通过地图确定最佳旅游路线;当你成为企业老板时,通过调研原料地位置、市场远近、交通条件、劳动力情况、政策环境等来确定企业的选址和未来的发展;当你选择未来的居住地时,调研居住地周边有废气、废水、噪音污染的工业布局,考虑学校的分布、生活购物的便捷程度,还有交通的可达性以及如何选择房屋朝向,选择哪个楼层最佳等等。这些都需要你慢慢地从地理课堂中吸收养分。

三、When——高中地理课程的安排?

(一)应试目标——会考

高一上:必修1,自然地理——地对人的影响——认识自然的基本规律。

高一下:必修2,人文地理——人对地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利用。

高二上:必修3,区域发展——人与地的协调——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应试目标——高考(全国II卷)

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

四、Where——从哪里可以学到地理?

校园:课堂、地理选修课、地理社团、地理探究室、地理竞赛、野外实习等。

书籍:齐邦媛《巨流河》、余秋雨《行者无疆》、贝尔《荒野求生》等。

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旅行者》等。

电影:《南极大冒险》《垂直极限》《龙卷风》《绝岭雄风》等。

电视:BBC、CCTV-10等。

生活:新闻、旅行(如吉林长白山、重庆武隆喀斯特等自然景观;各类地质地貌文化馆;美国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等地质公园……)。

五、How——如何學习地理?

图表分析——读图,解图,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是地理基本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通过模拟实验演示不易观察到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

时空对比——从时空上进行横纵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

野外考察——在野外实践中感受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形成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08,795.

[2]Arthur Getis,Judith Getis,Jerome D.Fellmann.地理学与生活[M].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4-6.

猜你喜欢

案例区域
样板案例
分割区域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