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
2018-06-07潘翠芬
潘翠芬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教育改革事业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普及,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更加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取更多的感知,培养良好的语感,感受文章更深层的情感,在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朗读,加强朗读训练与指导。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方法;范读;教材;教学情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朗读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随着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于阅读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会不断加深。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是在艺术基础上的再创造,使得无声语言变为口头语言,让学生各个感官能够并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积累大量词语与句子,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所以,现阶段强化朗读训练不仅能够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概述
朗讀是将文字转化为声音的过程,是根据书本上已有的文字进行有声的创作,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是一种有声有色的阅读方式,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朗读从一定角度看是进行有感情阅读,对于理解文章重要思想感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阅读意识,帮助学生对已有的智力潜能进行开发,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通过大量教学实践活动可以看出,对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对于语文成绩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便于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是以叙事类为主,让学生进行朗读能够掌握更多的名言名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指导朗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处于被忽视的位置,导致学生朗读能力受到限制。教师与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未能充分认识到朗读对教学以及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建立明确的朗读训练意识。
(一)朗读指导方法较为单调
从阅读教学朗读训练现状来看,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当班级学生读完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师会进行统一的表扬,这将导致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容易被忽视。在阅读感情色彩强烈的语句时,大多数教师让学生加重语气,这样更能突出感情效果。为了提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多会采用分小组或分角色阅读的模式。从外部教学影响来看,此类模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学生在朗读之前没有明确朗读的任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没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引导,没有对学生朗读结果进行评价,导致学生的朗读情感难以全面表达,朗读的效果受到限制。
(二)朗读时间较短,忽视了朗读的作用
从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对文章以及写作手法的讲解,没有认识到朗读部分的重要作用,没有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出现读错字等问题。阅读教学的时间和课时受限,只重视教学,使得学生的读书时间不断缩短,朗读训练仅仅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点缀。
三、教师做好范读,对学生进行感染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良好的范读是重要内容,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需要具有良好的朗读技能。当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通过范读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朗读创造良好的环境。所以,当前教师通过范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师生都能有效融入教学角色中。教师在范读开始之前,需要为学生布置各项任务,让学生能够边听边思考,能够从范读中感受到节奏停顿以及情感表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情境中,感受更为丰富的学习情感。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此类感情色彩较为浓郁的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能够掌握原文大体的情感,而后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感受到全国人民在送别周总理时的悲痛心情,眼前会呈现出更多依依惜别的场景。而后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全国人民与周总理之间的深情厚谊。为了更好地突出范读的效果,教师在朗读过程中需要声情并茂,让学生能够在闻其声之后感知到更为真实的场景,在感知情感的基础上来提升阅读能力和朗读水平,理解更多深刻的情感,对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 以教材为基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基础,所以当前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进行培育需要从教材基础内容出发,根据不同课文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朗读训练开展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朗读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读准每句字词,不漏文字,完整读完文章。教师要为学生整合多样化的朗读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各类形式的朗读训练中,掌握充足词句,深刻感受各类情感。在掌握原文大体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对朗读语速等技巧进行调整。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朗读技巧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基础内容,让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课文情感,对自身文学素养也具有良好的培育作用。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给予学生一定指导之后,会逐步改变自身在朗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比如发音不准,情感表达不准确等。比如在学习《天山的托木尔峰》《莫高窟》等词句优美的文章时,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此类地域性景色难以全面感知。教师需要在阅读中对文章主体部分进行梳理,让学生能够明确作者的情感以及写作思路,从而在反复阅读中深刻感受到文章的主体意境,在朗读中更好地通过语言表达突出文章情感。
五、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在新时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将多媒体设备全面融入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能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朗读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培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习活动提供重要动力,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实践活动中更积极地探索新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过渡阶段,需要通过形象思维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各类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朗读训练中,在朗读中建立更丰富的学习情感。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实现图文并茂,给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感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在教学之前搜集与草原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充分领略到大草原的风光,再配上与草原相关的音乐,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仿佛置身于草原的情境中。这样能够为后续的朗读活动奠定情感基调,当学生再朗读原文内容时,能够感受到更多深层次的情感,体会不同的学习情感。
六、對重点语段进行着重朗读
目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较多重点语段,许多词语表达较为生动,句子也具有深层次的含义,与全文中心思想感情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对此类语段进行重点朗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质量。比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当学生阅读到“落光叶子的柳树条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此类语句时,教师首先需要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复阅读,对重点词语读重音,让学生能够从朗读中感受到大雪过后的迷人场景,从而感受到自然雪景的变化万千,在朗读中能够逐步爱上自然美景。又比如在《难忘的一课》中,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此类重点词句需要进行深情朗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各个重点语句的主要含义,通过反复阅读对语感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能够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而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奠定基础,便于学生强化对原文的理解。
大多数重点语段的句子都具有深刻含义,是全文中心思想的重要体现。对此类语段进行讲解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式,多读少讲,让学生先自行感知文章情感。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课时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和理解,有时间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在重点语段朗读中,字句需要不重复,不唱读,不停顿,不添加字符等,让学生能够在精确化阅读中对课文进行朗读。
七、结语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进行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强化训练,深刻领会文章内在情感,通过反复性阅读,培育朗读情感,使得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思玲.小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08):55.
[2]李海燕.以朗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园,2014(09):98.
[3]沈春萍.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朗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03):73.
[4]土比阿尔.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指导[J].小作家选刊,2016(18):128-129.
[5]甘润金.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09):2-3.
[6]陈海燕,曲艺红.阅读教学中如何走出“朗读”的误区[J].学周刊(上旬),2014(0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