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存在主义视阙下的自我觉醒
2018-06-07赵科
赵科
摘 要: 《无问西东》以宏观历史敘事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百年清华的历史变迁,真实地还原了国家、学校以及个人在命运抉择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艰难,探讨了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存在主义命题。
关键词: 存在主义;自我;自由;觉醒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73-03
《无问西东》是青年导演李芳芳的第二部作品,影片一上映,便引发了观众的讨论热潮,口碑与票房的节节攀升,使它当之无愧的成为今年电影市场的一匹黑马。著名影评人子非鱼为这部影片打出了9分的超高评分,并称赞它“越过无边的黑暗,望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时空。”
影片讲述了处于四个不同时代的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在时代变革面前,经历了短暂的人生迷茫后,最终寻找到真实自我的故事。导演以宏观历史叙事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百年清华的历史变迁,真实地还原了国家、学校以及个人在命运抉择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与艰难,探讨了自我生命意识觉醒的存在主义命题。
20世纪初兴起的“存在主义”,深刻地剖析了个体生命在面对时代变革时产生的孤独、迷茫与焦虑心理,将个人存在的意义与人生价值的追寻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命题。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学者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只有遵循个人的意志作出“自由选择”,才是真正的“存在”。《无问西东》通过展现数代知识青年在各自时代面临的困惑与抉择,诠释了存在主义关于个体生命“自由选择”的终极命题。
一、时空交错的历史纪实
《无问西东》以清华大学的变迁为线索,串起了自民国以来中国的百年历史,通过聚焦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命运,真实地还原了各个时代的特殊风貌。
1. 历史环境纪实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分别向我们展现了四个不同的时代,分别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全面建设的60年代、战乱频仍的抗战时期、大师辈出的民国时期。导演李芳芳以其敏锐的触角成功地捕捉了各个时代的主题,将每个时代的最显著特征通过一帧帧画面展现给观众。一方面,影片还原了不同时代的特殊背景,将清华大学的历史变迁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另一方面,影片通过对历史环境大量的镜头描写,为主要人物个性的养成、命运选择等内容进行了铺垫。例如,在抗战时期特殊的背景下,战争的残酷激发了人们内心的反抗意识,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投身于民族救亡运动中,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国家和民族。尽管他们“自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但都植根于抗战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因此,导演用大量的精力还原历史现实,除了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外,还为影片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了铺垫。
2. 时代人物纪实
影片植根于不同的时代环境,塑造了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年轻有为的现代青年张果果、60年代的清华毕业生陈鹏、王敏佳、李想,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沈光耀、民国时期的清华学生吴岭澜。他们六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但都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导演李芳芳的镜头下,他们在人生重要的抉择面前,都显得迷茫、焦虑、犹豫不决。例如张果果虽然已经做到了公司高管,但在职场斡旋已久的他,见惯了商业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内心充满了困顿与迷茫,游走在迷失的边缘。吴岭澜面对文科与实科的选择时踌躇不前,不知何去何从。影片通过对人物生存状态与心理的准确把握,揭示了人们在面对时代变革时产生的焦虑与不安。导演李芳芳跨越时代的局限,将人性中共通的情感在观众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中历史环境与人物的叙述相辅相成,导演李芳芳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传达出了时代造就人物、人物影响时代、人性超越时代的重要观点,同时,时代与人物的融合叙述,一方面,使原本冷峻严肃的时代“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另一方面,也使影片塑造的人物有根可循,更加丰满立体。
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旨
影片通过叙述在不同时代中,人物面临各自命运所作的不同选择,传达出个人自我的觉醒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奉献、精神传承等主题给予了恰当的观照。
1. 个体生命的真实“存在”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只有拥有“自由”的人才是真实存在的。自由主要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环境时,可以自由的采取行动,选择人生。萨特认为,如果人在事物面前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失掉“自我”,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影片中的六个人物都曾面临着这样一种处境:他们在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世俗的规劝中犹豫不决,陷入了两难境地。最终,他们听从了内心的真实,作出了自由的选择,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例如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的沈光耀,他目睹了战争给祖国造成的创伤后,萌生了为国从军的想法。但是这个念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阻挠。他内心的自我意识受到了否定后,便开始陷入了一种困惑迷茫的混沌状态,导演准确地刻画了这一细节:此时的沈光耀见了同学也不打招呼,上课时总是看着窗外,并不听讲,无所适从。笔者认为,正是因为他在当前的生活中,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是跟随世俗的潮流去生存、喘息,将已经觉醒的自我隐藏起来,所以才会变成一个“六神无主”的高材生。直到老师吴岭澜朗诵了泰戈尔关于人生的诗句,他听到后如梦初醒,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报名作了空军飞行员。虽然最后不幸牺牲,但在笔者看来,无论生与死,他都真正的实现了自我的“存在”。其他人物如张果果、陈鹏等,无一不是在经历了困顿的“自我迷失期”后,终于找寻到真实的自我,作为一个真实的自己“存在”于各自的时代中。
影片最后,导演通过张果果之口,传达了影片的主旨,即“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与存在主义关于人生自由选择的理论不谋而合。
2. 爱、奉献、传承等的主题观照
影片中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都植根于对他人、社会的爱与奉献中。
首先,影片涉及的情感复杂多样,包括親情、爱情、友情等。导演通过描摹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传达出了爱与希望的主旨。如陈鹏与王敏佳的爱情是影片着墨最多的,他们二人对爱情的坚守象征着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再如抗战时期沈光耀的母亲在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表现出的从容与镇定,展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决心。
其次是对奉献精神的歌颂。影片作为一部向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作品,歌颂了四代清华人无私的奉献精神。影片中,陈鹏为了祖国的核事业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李想在支援边疆的过程中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沈光耀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也同样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但却都无一例外的选择了奉献国家、集体与他人,都是各自时代优秀清华学人的代表。
最后是对文化传承的歌颂。影片虽然讲述了发生在四个时代中的不同人物的故事,但他们都因为清华大学这一纽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影片中,吴岭澜是沈光耀的老师,因为吴岭澜的鼓励,沈光耀最终坚守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为国捐躯。而陈鹏则是沈光耀救助过的孤儿之一,正是因为他的救助,陈鹏才得以有机会成为祖国核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张果果的父母曾经与李想一起支援边疆,在一次考察活动中,李想牺牲了自己,挽救了他父母的生命。导演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让观众看到清华大学百年的传承精神在每一个清华人身上流淌着。
三、独特多元的艺术价值
著名电影人陆支羽评价这部电影时说到:“它(《无问西东》)通过四条交织的故事线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理想主义的历史图景。”影片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了多元的艺术价值。
1. 巧妙的叙事结构
首先,导演采用了倒叙的叙事结构,从当代到民国,依次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的故事。在叙事过程中,导演“刻意”地对四条故事线进行隔离,使观众看起来“不知所云”。这种片段式的叙事方法非常准确地抓住了观众的内心,一方面既使观众对每个片段中独立的故事了如指掌,另一方面又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提高了影片的故事性。其次,采用了插叙的叙事方式。插叙的方法串起了影片四个故事,使观众清晰地看到了每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因而达到了一种由“不知所云”到“恍然大悟”的表达效果,增强了影片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影片采用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一方面便于将四个不同时代中人物所面临的困惑、迷茫等问题铺排展开,有利于观众对影片人物个性的初次了解;另一方面,这种叙事方式巧妙地迎合了影片有关文化传承的主题,使观众在独立的故事中找到了那条穿系其中的纽带。
2. 丰富的历史价值
首先,影片中着重塑造的人物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如沈光耀的原型是抗战时期牺牲的飞行员沈崇诲,梅老师的原型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等。通过历史人物的影视塑造,导演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
其次,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只存在了八年的学校,却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战火中的西南联大环境艰苦,影片特写了漏雨的校舍与教师在山洞教学的情景,尊重了史实。同时,为了避免空洞,导演还对当时为抢救恐龙化石而不顾生命危险的杨钟健教授等具体事件进行了着重介绍,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另外,导演通过对沈光耀的刻画,将“飞虎队”引入了观众的视野。抗战时期的“飞虎队”举世闻名,因为他们的英勇作战,减少了许多中国军民的伤亡。导演以冷峻客观的创作手法再现了这支传奇的飞行队伍为国家所作的贡献。
3. 缅怀大师的致敬意义
影片虽然以清华大学作为线索,但着重点仍在于人物的塑造,特别是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师们的塑造。影片结束后,导演别出心裁的为观众设计了一个“彩蛋”——历代大师人物群像展览。无论是陪同在泰戈尔左右的梁启超、徐志摩,还是坐在地上为学生讲课的闻一多,亦或是为祖国核事业奉献终身的邓稼先,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都在李芳芳的“策划”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的变迁。
李芳芳对大师的刻画并未止步于一味罗列他们的历史功绩,而是把他们放到每一个时代的平凡生活中去,在她的镜头下,这些当代的圣贤们褪去了光环,呈现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影片中,许多大师在镜头面前都是一闪而过,直到最后观众看了“彩蛋”,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不起眼的人群众隐藏着那么多大师,这种表达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是导演李芳芳的独特之处。
三、结语
《无问西东》是一部充满知识分子上下求索与追逐内心精神的史诗级电影,它以最大的勇气接近了历史真实,立意清晰,格局宏大,向观众呈现了一幅充满情怀的理想主义图景。同时,影片“自由选择”、“追寻自我”的主旨也对当今社会提供了现实的借鉴意义。
Movie Forever Young:Self-awakening within Scope of Existentialism
ZHAO K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School of 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 266000,China)
Abstract: The release of movie Forever Young starts the heated discussion of audience. The director shows us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historical narrative,and reveal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iculties which schools and individual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fate decision,and explores the existentialism of self awakening.
Key words: existentialism;ego;freedom;awake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