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开发的创新机制研究
2018-06-07牛峰
牛峰
【摘要】文章以民间美术和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为出发点,对高校引进民间美术的意义、民间美术特色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系统阐释,旨在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为美术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理论与经验参照。
【关键词】河南传统民间美术;教学体系;艺术教育;创新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结项论文,项目编号2015GGJS-210。
河南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虽然政府部门和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或个人对当地民间美术资源的继承保护也做出了一定努力,但传承与创新依然是民间美术抢救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结构的重组和发展都需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民间美术,创新是民间美术发展自救的必然手段,民间美术必须要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找到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意义。作为教育资源集聚地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发挥重要的引导及推广作用。
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流行,传统民间美术面临没落或传承人匮乏的窘境,建立与高校美术的合作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对二者的互动共赢和发展空间都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在相关部门和团队的积极努力下,河南民间美术资源开始慢慢成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在推动地方教学和资源发展上做了很多特色方案的试点改革。而作为培养民族未来青年才俊和智慧聚集地的高校,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民间美术创新发展的担子,在社会影响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河南民俗文化的贯彻是民间美术创新机制的基本立足点
民间美术是民间民俗文化的载体,复兴民间美术就必须要复兴民俗文化,贯彻民族民俗文化是普及民间美术的必然之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年轻人缺乏对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无法理解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民俗民风,更不能体悟其中暗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审美观,对于设计人来说更是严重缺失的财富。这就需要河南各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河南深厚的民俗文化的传播,增强青年人对传统民俗民风的认同感。
河南民间文化牵涉传统美学、历史学、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民间美术是其物化载体,体现出黄河流域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它可以使高校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間生活的情貌,与学生的过往生活经验衔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浚县地区的泥咕咕,通过对该技艺的学习,学生有机会走进民间作坊和村落,了解泥咕咕艺术的历史与演绎,领略民间的风土人情,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再如朱仙镇的民间剪纸,学生通过在作坊里与艺人的近距离学习,能够对传统技艺和材料进行深入研究。
二、发掘民间美术资源的应用性是民间美术创新的实践手段
民间美术最初因实用性产生,经过劳动人民在当时极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由一种淳朴的对美好的向往逐渐演变而来。想要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实现良性的自主生存,就必须要考虑其实用性功能的开发,实用性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关键。
(一)发掘实用与审美因素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强于审美性,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艺术不是以纯粹审美而创作的,而是以实用为目的,审美目的是次要的,一些装饰艺术只是被当作实用的象征和标记,也就是只有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实现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韵味。例如,获嘉的年画、元宵节的彩灯,这些衬托节日的民间艺术品也都是在特定日子才表现出更大的审美价值。因此,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通常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它们不仅仅具有单纯的审美性。在民俗活动中应用的民间美术作品都是以实用性为前提条件的,而民间艺术品的美也需要在民俗活动中体现其实用价值。
(二)发掘市场因素
商品经济的市场关注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以及在实用性基础上产生的审美性,民间美术的延续和普及不仅需要其内在模式的发展创新,同时也需要外在的商品市场来推动。民间美术只有具备了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特质,才能在市场的运作中不被淘汰,才能在市场的运作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够在现代文化和经济浪潮中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和运作模式。
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本,以实际需求为主。民间美术完全以劳动人民的个人喜好为主要创作点,为了在相互竞争中取得优势,也需要满足大部分群众的需求。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艺术设计领域需要结合现代审美观和民间美术的流行性。只有这样,民间美术才能拥有流行的市场,才能够走进普通百姓家,真正体现出民间特点,才能既保留美术来自民间又应用于民间的亲民性,同时也与时代性相符合。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征,结合当地文化经济来开发当地民间美术。比如现代旅游工艺品业,可以做出特色,形成产业链,由此不仅会带来现代包装、产品、民宿、服装等各个产业的相互扶持与共同发展,还可以打造地方旅游品牌形象名片,既宣扬了当地民间美术,也使企业更具文化特色。
三、创建特色教学是民间美术的创新实践手段
文化根植在民间,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必须要在教育工程中充分利用民间优秀资源。教育的途径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对民间美术的引进是一个系统繁杂的工程,要把握一个“量”与“度”的问题,民间美术不能冲淡高校传统美术课程的主体地位。
(一)教育课堂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原则
民间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实践,一是在实践中继承创新民间美术,二是在创新观念下进行实践。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现代的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灌输越来越少,对民间美术中的民俗学知之甚少,要想深刻体会民间美术中的“美”,就必须要深入民间,体会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下民间美术的内涵。因此,高校要创建民间美术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让学生走进民俗文化的发源地,切身感受和体悟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与形式美,为他们能够更好地对民间美术进行顺应时代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课堂也可引进民间艺人进行现场授课与演示,实现课堂教育与传统民间美术教育的互动与交流,让民间艺人和高校师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赢。
(二)增加民艺的认可度与社会地位
民间美术是就地取材式的手工技艺,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情趣和审美取向,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大都属于技术性很强的手工技艺,从业者很难以此来维持生计,因而民间美术的传承人和从业者越来越少。倡导和实施高校民间美术教学有益于解决这个问题。民间美术进驻大学课堂,可以提高民间艺人的社会关注度,使民间美术能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其次,高校与社会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其理论与技法得到了体系化的梳理和提高,以就地取材的方法发展民间美术的特色教学。本土的民间美术是本土独有的,高校的教育平台具有社会性,受到各界广泛的关注,当地的民艺资源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扩大影响与提高社会关注度。高校也能结合社会资源,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与传统课程一起发展,在学习效率、毕业生就业、社会影响等方面凸显成果和优势。
(三)扩大受教范围,开发本土民间美术的公共选修课
现行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繁多,其中有相关的民间美术课程,但大都属于理论的内容,没有突出实践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对美术或對自己当地的文化艺术感兴趣,倘若公选课是本土的民间美术,学生就会对内容相对熟悉和亲近,易于理解和掌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本土民间美术可以提升他们对乡土美术的认知深度,增强美术的普及性教育,使公选课教学特色化。
调整各课程间的课时比例和教学要求,引入民间美术,可以在一些选修课程中融入民间美术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汝州的汝瓷选修课,不仅可以把汝瓷文化推广开来,还可以结合其他课程需求,如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增加课程的有效连接。开设地方民间美术、民间美术赏析、民间美术实践等课程,并实现民间艺人对接,把民间艺人请到课堂上来,同时把学生送到民间工艺作坊中去,重点体现技能的应用性,是可以更好开展高校第二课堂的有效方法。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河南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倡导拯救和传承民间美术的今天,地方高校要注意立足本土地缘优势,通过挖掘、整理和研究地方的民间美术,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服务于地方。高校要与本土民间美术做好联接,往特色化、实用性和应用性方向发展。河南民间美术是河南文化的瑰宝,通过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让高校成为民间美术的研究中心,不仅对挖掘新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群体,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建设务实型、特色化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116-119.
[2]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单新元.谈美术教育中的民族艺术[J].教育与职业,2004(23):66-67.
[4]鲍时东.地域性与艺术创作[J].文艺争鸣,2010(0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