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生本阅读教学 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能力

2018-06-07肖军潮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实践培养

肖军潮

【摘要】笔者围绕从化区小学语文学科提出“目标导学之学习方式的改变”的生本阅读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结合自己及本镇语文老师实践生本阅读教学研究,从“巧用课前小研究,培养自学能力;妙引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概括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创设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写作能力”四方面探讨实践生本阅读教学,培养农村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实践 生本阅读 培养 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43-02

生本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致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模式,真正把学习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空前的挖掘和运用,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从而形成高效、快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近年来,从化区小学语文学科提出 “目标导学之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课堂改革方向,实践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专题研究。笔者围绕区小学语文学科研究重点,结合自己及本镇语文老师在生本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巧用“课前小研究”,培养自学能力

生本理念下阅读课堂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学和大家一起学”的过程。而“课前小研究”就是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对一个新知识预先了解、探索和思考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求知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良好习惯,它充分体现了生本阅读的理念。“课前小研究”是老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文本的知识点及重难点而设置的预习提纲,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力所能及的知识点,它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进行预习,而是要将学生的认知从课文“双基”知识点引向文章重难点、写作特点和语文能力等方面发展,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探究学习。同时也让老师通过学生的“课前小研究”知道孩子们的掌握语文知识情况而设计相對应有效的教学设计。“课前小研究”是学生进行学习课文的目标导向,也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区第四阶段 “聚焦常态课堂,追求有效教学”的竞赛课例展示中,笔者执教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上课前,笔者结合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和语文知识能力,设计以下的“课前小研究”:

1.《威尼斯的小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内容?

2.在课文“小艇的特点”部分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____,因为____,由此,我想到了____(某一文章的写法、某一处景物、生活中的等)。

3.在课文“船夫驾驶技术”部分内容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句是____,因为____。

笔者根据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自主学习情况的反馈,得到这样信息:

1.大部分学生能概括出课文讲述的几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学生们的概括能力是比较好的,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不用重点去指导和分析。

2.学生在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驾驶技术”的内容中,最感兴趣的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很多同学都能说出相应的原因,虽然答案各有不同,但个性化的理解张扬孩子们对课文理解。但是“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却把大部分孩子难住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怎样从文本中走出来”或“如何由文本想开去”,给孩子们充分的时空去探索、交流和发表见解,让他们学而有获。

学生除了通过“课前小研究”初步去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和掌握一些知识点,还可以在文中找出自己的不懂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标记和作好旁注,逐步养成质疑问难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二、妙引把握文章内容,培养概括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把握全面感知,把握文章的内容。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初步感知课文环节指导学生把准文章主要内容是培养孩子概括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一环节既能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一般来说,中年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段意概括能力,高年段主要培养他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

概括主要内容有很多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题目扩充法、要素串连法、段意合并法、抓重点句法等。众多方法的掌握,教师有必要在不同阶段、不同单元的文本教学中让学生们逐步习得与运用。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他概括能力”的环节中一般使用的操作流程可以如下:

1.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去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中年段的学生或比较难的课文,我们可以利用填空式让学生思考,减轻他们的难度。如果是一篇记叙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六要素”来概括课文。到了高年段,我们可以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的方法用自己的语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张扬他们的个性思考。

2.汇报交流。先是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习得方法或总结方法。如果是新学的方法,可以用一篇带多篇的形式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如,一些聪明的老师就会不拘泥于一篇一篇地教,而是把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集中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第一篇会用这种步骤习得这方法,让孩子用这种方法来概括第二篇文章,经过专项的训练,孩子们对概括文章内容会从习得方法,到灵活运用,在让学生归纳概括内容的方法后给了他们一个方向:“以后阅读这类文章,就可以用这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把孩子思维的窗户打开,引领孩子们阅读的视野从课内引向课外。

如在这学期从化区小学语文学科第五阶段 “聚焦常态课堂,追求有效教学” 的课例展示中,本镇的李老师在执教四年级《母鸡》一课,李老师在初步感知课文环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作者对母鸡不同情感变化的句子,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根据板书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说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最后,李老师小结“同学们,以后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

教师先给孩子一个阶梯,一个拐杖,由浅入深,既降低中年段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又较好地引导孩子掌握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引导孩子从课本到课外阅读,从读进去到走出来,让孩子受益终身。这种方法很好地达到了妙引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又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是群体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可以是同伴间的学习交流,也可以是对相持不下的问题或疑难问题的讨论交流等,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让学生们先进行自主学习课文,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一起去完成学习任务,在交流中进行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启迪。

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描写‘小艇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因为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支点引领孩子们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课文的内容,让孩子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交流和探讨。然后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进行全班交流。刚开始,比较多的学生不会说,或不敢说,或不愿说。笔者采用以个体影响全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入到一些小组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相关内容。在小组交流中指导学生从“小艇的样子”有哪些特点,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再让学生想开去,“某一文章的写法、某一处景物、生活中的” 事物是或者也可以用这样的写法。

学生掌握了怎样去说,说什么后,对于那些胆小的、缺乏自信的学生就让他们尝试站起來用一两句话大声地说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在全班交流中,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发言,很多同学都会抓准关键词句谈体会,并且能活学活用,想到在以后写作上运用这样方法抓事物特点来写具体。这节课,笔者为孩子们提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交流表达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时空里去展示自主学习的收获成果和学习疑惑,使孩子们在倾听其他同学交流发言的同时,也能碰撞出他们对知识点的认同感,对问题的比较分析,引发孩子深入思考。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突现以生为本,老师要配合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过程,老师看似站在讲台边,其实老师的思维是需要随着学生的思维走,随时做好点拨和指导。长期这样训练,孩子们就形成阅读和思维习惯,并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中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条理性及怎样学会合作。

四、创设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写作能力

生本阅读课堂强调以学定教,学用结合,教学过程和方法要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形成基本能力。语文的生本课堂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学法指导和学法迁移,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也就是在训练时重视学法和写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

笔者根据文本的特点以及《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小学五年级下册要求学生“能按地点变换顺序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和“学习抓住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设计《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学习“小艇的样子奇特”的内容后,学生知道了课文写小艇的样子时,通过连续运用3个比喻句:“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把小艇的长、窄、深、翘和轻快灵活特点写具体、形象、生动,这是表达方法就是 “抓事物特点写具体” 的方法。在反馈环节,为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流溪河设计以下扣点练习训练,进行学法迁移,以突破教学点:

请你仿照课文,运用“抓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仿写连续比喻句:

1.填空:

流溪河,有150多公里长,它像____守护着从化的青山绿水。流溪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平静得像____,映出蓝天白云以及两岸美丽的景物;流溪河的水真绿啊,绿得像____。

2.仿写:请你运用“抓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用一段话写一写你熟悉的一个事物。

笔者在设计这两道扣点练习时,先填空后仿写,采用先扶后放,照顾全体学生,全班学生掌握得很好,很多同学都能结合家乡的景物进行仿写,有的孩子写榕树,有的孩子写西墉美丽童话小镇……其中,一位同学写学校的木棉树时,既写出事物的特点,也运用连续比喻句把事物描写生动具体:“我们学校门口两边有两棵木棉树,木棉树高大挺拔,有四、五层楼高,像两位巨人守护着我们美丽的学校;春天来了,木棉树开满木棉花,每朵木棉花有五片花瓣,颜色鲜红鲜红的,好像五角星;鲜艳的木棉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好像一片红云,又像一片火的海洋,煞是好看。”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实践生本阅读教学,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创设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余文森、洪明、张蓉《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

[3]《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M)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实践培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