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洪建:一生磨一剑

2018-06-07张玉芳赖飞

四川劳动保障 2018年4期
关键词:九洲钳工技艺

文/张玉芳 赖飞

“一个合格的钳工,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用自己的生命,一生磨一剑。”这段话,是游洪建对自己27年从业生涯的总结,更是对他为梦想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最好注脚。

姓名:游洪建

年龄:45岁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制中心钳工班班长、高级技师、公司首席技师。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第五届四川省道德模范”“四川工匠”“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许多人眼里,游洪建无疑是一个天才——22岁成为班组长,34岁成为首席技师,35岁摘得全国技术能手桂冠,如今不仅是九洲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技能专家,还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用电钻在气球上给纸钻孔的独门绝技,更是让人惊叹“巧手夺天工”。

然而,真正了解游洪建的人却知道,他并非天才,那双巧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练成。耀眼成绩的背后,是游洪建长达27年的拼搏与汗水。

心手合一,练就钳工绝技

1991年,18岁的游洪建在作为解放后第一批生产工人的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下,入职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成为了一名钳工。至今游洪建还清晰记得父亲当时的叮咛:“富国强军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作为一名工人,把每一件产品做好做精,就是爱国爱家的最好表现!”

所谓钳工,就是要灵活使用锉刀,将一块块钢坯锉成各种需要的零件。这项工作不仅是对体力、耐性的考验,而且很讲究技巧。游洪建清楚,“学技术这条路很苦,底子薄,就只有不断地学”。为此,每天用一两个小时练锉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工作台上总是会有他身影,锉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手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裹上一层布,仍旧继续练习……日复一日,他手里的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45号钢棒,最终竟被锉成了一根小条。

功夫不负有心人。22岁时,游洪建便成为了公司最年轻的班长,这让他有了更多的责任感。“不仅要让自己不出错,在班上同事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还要想办法帮忙解决。”但他只有初中文化,看到图纸就像是在看“天书”,怎么办?于是,他在苦练技艺之余,又捧起书本刻苦钻研机械方面的理论知识。

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游洪建发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层出不穷,对于匠人技艺要求也越来越高,精度要求已从原来的微米级变为纳米级,如果自己不能快速地掌握新材料和新工艺,很快就会被淘汰。“学得越多,越感到知识的不足,就越有危机感。”于是,他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精益求精,攻坚克难。在企业产品升级换代中,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航空机载精密器件的组装、铆接、变形控制、精密孔系和精细螺纹加工等技能领域全套的技能技法,在反复实践和摸索中逐步练就出了一套独特的操作技艺和绝技绝活。比如,人的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游洪建却突破了极限,加工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一毫米,误差也仅0.001毫米,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被命名为“九洲精度”。

▲游洪建潜心专研技艺

勇往直“钳”,创新工艺方法

“技术工艺本身就需要用最开放的姿态去创新创造。我作为九洲的技能工人,对每一步工序的执行、每一个零件的加工,都必须不断超越,必须和自己较劲。而较劲的目标,就是不断地去追求极致,追求精益求精,产生新的创新力量。”游洪建这么想,也一直这么做。

300多次试验,6个月攻关,0参考起步,这是游洪建印象最深的一次技术攻关。当时,他正参加某个航空机载设备项目,主要承担机载二次雷达、北斗导航及空管产品关键零组件的生产加工工作。这是保障机载结构件生产的重要工艺环节之一。材料重量要精确到克,精度要准确到毫米的千分之一。其中一个重要部件需要把某铝合金材料的强度制作到钢材的水平。

克服铝合金薄板淬火后变形是关系到设备减重和新材料应用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但当时这一技术几乎被国外垄断,造价很高。同时,这项技术也是批量生产产品必须突破的一道难关。“技术创新和医生看病是一样的,讲究‘经络’。”面对毫无技术参数可以参考借鉴的情况,游洪建与一批技术人员如大海捞针一般在相关资料中寻找“经络”的线索,反复研究,不断创新。最终,他与团队成功摸索出了“铝合金薄板淬火温差极限控制法”与“铝合金薄板淬火时效布点矫正法”两套工艺方法,并形成了公司在此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手段,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封锁。

而这,正是游洪建职业生涯不断创新突破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他主持进行重大技术革新26项次,参与重要技术改进活动73项次,设计自制工装夹具21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达1700余万元。由他主创的《某产品外壳加工工艺研究》等8个QC课题连续获得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一等奖和中国质量协会一等奖;《焊件受力检测仪》等9个项目的技术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三工位自动化板材集成输送装置》获中国科技城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勇往直“钳”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持之以恒,传承工匠精神

在游洪建心中,最感激的人就是他的第一位授业恩师邢绍光。当年,作为老师傅的邢绍光毫无保留地向游洪建传授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艺经验,并别出心裁地用废报纸裁剪折叠出各种零件结构模型进行讲解。这样具象化的教授方法,让游洪建受益匪浅。

“我从师父的手中学到这门手艺,不断改进,不断钻研,就是为了把这些好的技术教给其他人,传承不能断代,技术革新需要一起努力。”2012年,在四川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游洪建先后成功领办省级、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教起了徒弟。他同时也“传承”了师傅的具象化教学,只不过,废报纸制作的模型已与时俱进变成了手机软件上的3D零件模型展示,教学效果更为显著。2014年9月,游洪建培养的弟子包揽了绵阳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前6名,参与创作的《助推军民融合制造型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生产车间一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获得四川省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徒弟郑章辉更是在22岁就获得了高级技师的称号,比游洪建获得称号时的年龄还小了8岁。游洪建对徒弟们的成长很欣慰,同时也有着更多的期待:“做产品的态度就是人生态度,工匠精神就是追求产品的极致。我想传承给徒弟的不只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工匠精神。”

截至目前,游洪建和所在工作室团队已累计完成生产技术专利12项,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8项,承担一线技能攻关项目26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和各级技能大赛获奖选手200余人,成为电器集团在培养人才、技艺攻关等方面的一支重要攻坚力量。

“是技能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回望来路,游洪建感慨万千。如今的他深深懂得了父亲当年期望子承父业的那份“坚守”背后,不仅是军工国防事业的责任与使命,更是“一生磨一剑”的工匠精神的体现。

猜你喜欢

九洲钳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广东省廉江市安铺中学九洲江文学社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
绿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