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办百姓认可的职校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打造品牌职教纪实
2018-06-07贺勇,赵军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创办于1958年,是安居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和省劳务开发培训基地。
▲遂宁市教育局副局长严君昌视察2017年遂宁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单片机项目比赛现场
▲省委编办副主任张健视察法人治理试点工作
近年来,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紧跟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步伐,围绕“给孩子适合的教育,办百姓认可的职校”这一办学目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夯实基础求发展,脚踏实地上台阶,在教育惠民、助农致富、促进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维护和谐稳定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校企合作订单班
深入教育改革,教学再创佳绩
学校以“教学诊改”为契机,实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一是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推进电子、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现已开通电子、汽修、服装三个专业的五年一贯制班。二是实行教考分离。规范组考流程,严格实行技能达标考核、体育素质测试、专业技能抽考、公共课会考、升学部月考及补考等,严考纪、转教风、促学风。三是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四是开展课程改革。严格执行相关部门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规定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加强顶岗实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拓展课程建设,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五是改革评价机制。采取“出勤+大型作业+实训作品+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实行规范命题,严格考试,科学评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2017年,学校荣获遂宁市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首届遂州技能人才大赛获得1金2银1铜。2018年1月,在四川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中,学校有1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
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校园远眺
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以人为本、为农服务”的办学理念,探索“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教师与企业师傅”“学生与企业工人”“实训场地与企业车间”“学生作业与企业产品”五个一致的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多元化办学的格局全面形成。加强与高校合作,积极推进电子、数控专业中高职衔接工作,开通了电子、汽修、服装三个专业的五年一贯制大专班。继续探索汽修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与江淮汽车开展“岗位不动学生动”的教学实习。同时,服装专业和机械专业分别建成校企合作生产线,学前教育专业借力安居区教育局安排见习、实习。
另外,学校还与企业签订培训和就业安置合同书,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互通培训和使用情况等,形成良性循环。2017年5月,学校举行了校企合作订单班授牌仪式,与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居分公司、浙江金健峰制衣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的紧密对接和三方共赢。
抓好德育工作,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实施“精细管理、精致服务、精准帮扶”的“三精德育”工程,并全面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德育工作机构健全,分工明确,措施落实,形成了“以政教处为主导,班主任为核心,学生会配合,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的德育教育管理格局,做到了日检查、周公布、月考核和奖励。新生入学后,组织开展“我想认识你”主题班会、军事化训练、集中教育、野外拉练等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迅速融入学校大家庭,熟悉学校的管理,适应校园生活,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坚持每周组织集体朝会,开展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主题板报、演讲会、报告会、军训、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女生“四自”教育等活动,并结合每月德育主题,开展黑板报评比活动。在每周学生返校时,政教处会组织学校统一观看《中华孝道》《德育小故事》等视频,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
学校每年还会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迎新文艺汇演、“12·9”歌咏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评出并表彰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优秀班干部等,激励全校师生创优争先。目前,学校开设有专业类、文化类、体育类、艺术类等5大类别24个社团,共有1624人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不断砥砺奋进,勇担社会责任
近年来,学校先后成功创建四川省“法律进学校”示范点、遂宁市“廉政文化进学校”示范点、遂宁市依法治校示范校、遂宁市“文明学校”、安居区“兰亭学校”、安居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018年适逢建校60周年,学校将以稳定规模为基础,多措并举控辍保学,增进高校合作,推动中高职衔接,促进学生多元成才,增强学校吸引力;以队伍建设为关键,挖掘教师潜能,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借力智慧校园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务实高效的教师团队;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深入研究学情,构建高效课堂,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对接岗位需求,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省示范创建为突破口,力争产教融合项目落地,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加大实训设备投入,打造骨干和特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