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泵注瑞芬太尼在五官科气管插管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应用
2018-06-07俞建国
俞建国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广东 佛山 528000)
本研究对我院接受五官科手术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病人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持续的泵注瑞芬太尼预防气管插管术后拔管期躁动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年龄在18~4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0±8.6)岁,体重在48~70千克之间,平均体重在(59±8.8)kg之间,所有患者术前无重大疾病,ASA在I~Ⅱ级。所有患者为五官科和口腔科病人,因为此类患者需要清醒后拔管以减少误吸发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吸氧开放外周静脉,监测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中持续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8分钟左右实验组停止丙泊酚的泵注,继续以0.08ug/kg/min持续泵注,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前8分钟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泵注。如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内追加过肌松的患者手术结束后立即给予新斯的明拮抗,以解除由于肌松药残余导致的苏醒延迟。对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苏醒期的躁动情况以及拔管后一分钟和五分钟的血氧饱和度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苏醒延迟的例数和拔管时是否躁动和拔管后吸痰时是否恶心呕吐以及拔管后一分钟和五分钟的血氧饱和度。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如果超过30分钟我们认为存在苏醒延迟,拔管时病人烦躁不安、胡言乱语、体动反应明显甚至伸手想拔除气管导管等就认为是苏醒期的躁动。拔管后一分钟和五分钟血氧饱和度低于90%我们认为出现了低氧血症。
1.4 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例数(n%)
在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苏醒延迟,(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拔管后一分钟和五分钟出现低氧血症的例数(n%)
在实验组1min有3例出现低氧血症,对照组有1例出现低氧血症,(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在5min没有出现低氧血症,对照组也没有出现低氧血症,(P>0.05)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表3 苏醒期出现烦躁的例数(n%)
在上述表格中实验组有2例出现了躁动,而对照组有8例出现了躁动,有2例患者突然起身坐起来并且伸手去拔气管导管,不得不强行按住患者继续静脉推注丙泊酚让患者镇静。(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拔管后用吸痰管吸咽后壁的分泌物和血液的时候实验组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反应,而对照组有6例出现恶心、呕吐反应,(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躁动是指患者全身麻醉苏醒期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主要表现为兴奋、烦躁和定向障碍,出现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不适当行为[1]。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拔管期躁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术后疼痛、气管导管的刺激、心理应激、以及尿管的刺激和肌松药的残余作用[2]。五官科和口腔科手术由于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共用同一气道,在麻醉和手术全程都要防止鼻咽喉部的血,脓和其他分泌物进入气管和肺内。尤其在苏醒拔管期更要防止血液跟分泌物进入气管和肺内,就算气管拔管后也要吸静口腔和鼻咽部的血性液体。通常我们在病人保护性反射恢复甚至完全清醒的情况下再拔出气管导管,但是等到病人完全清醒就会烦躁不安,甚至起身坐起来拔除气管导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和手术部位的疼痛。而瑞芬太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通过兴奋阿片受体达到镇痛目的,具有起效快、代谢快、镇痛效果强、半衰期短等特点[3],对消除气管导管对气管的刺激和拔管后吸痰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同样有效。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没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大剂量的阿片类药明显抑制病人的呼吸而小剂量的泵注瑞芬太尼能够消除气管导管对气管刺激的作用而不明显的影响病人的呼吸和苏醒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1]杜立武,董琳,袁亮,等.右美托咪定对七氟烷引起躁动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7):718-719.
[2]邓立琴,丁凤兰,等.全麻术后躁动225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6年第2期.
[3]吴隆延,薛庆生,等.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婴儿先天性唇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9):86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