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开发
2018-06-07吕碧君
文 吕碧君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型课程,又称迷你课程、微课程或微课,是一种持续时间短、主题集中,能够灵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及时反映时代发展动态的小型课程。微型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成为世界各国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新趋势。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开发强调捕捉幼儿兴趣、关注幼儿经验和整合课程资源,从而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生命力。
在我园的地域文化伴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田园野趣已经渗入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园开辟的“田横头”种植园地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场所和资源库。随着四季的交替更迭,幼儿以不同的形式在“田横头”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享受、探索和认识自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主题鲜明的微型课程像种子一样,慢慢在“田横头”种植园地中生长出来,然后开花结果。
一、捕捉兴趣,了解幼儿需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是幼儿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也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微型课程生发的首要前提是幼儿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能动地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识别、分析幼儿的兴趣,在生活中发现、获取教育素材,从而在富含价值的生活内容中创生微型课程,促使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领域。
秋末冬初的江南阴雨绵绵,幼儿在“田横头”捡拾落叶时发现了一个小蘑菇。草丛里半遮半掩的小蘑菇好像在和幼儿玩捉迷藏,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大家围了过去,心急的幼儿刚想伸手摸摸,就被小伙伴们的对话吓得缩回了手:“千万别采,这是有毒的!”“它是灰色的,一定会爆炸!”“不是,不是,手碰了就会烂掉。”幼儿议论纷纷。显然他们对蘑菇是有一些粗浅的了解的,这些粗浅的了解可能来自于成人的警告。虽然蘑菇经常出现在幼儿园的午餐中,但由于其生长及种植方式的特殊性,幼儿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见过生长中的蘑菇。因此,这次的小小奇遇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对于能不能采的疑问,可以理解为幼儿求知的需要。而偶遇蘑菇,激发了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为微型课程《蘑菇奇遇记》打开了探索的视窗。
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兴趣,但不是简单地追随和放任幼儿活动,要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包含的学习机会,筛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根据幼儿现有的理解,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需要努力的方向,甚至引进“具有激励性而不是使其丧失信心”的“困难”或“问题”,使幼儿的活动复杂化,引导他们进行可持续性的探索。
二、关注经验,构建主题脉络
主题是微型课程的核心所在,整个微型课程的生发过程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而主题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生发的,既注重幼儿经验的直接体验,更关注幼儿各种经验的合理连接。因此,关注幼儿经验而开展主题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原有的生活、认知、操作经验是活动开展的重要保证,它将影响幼儿在进行主题活动时的活动持续性、思维积极性和活动有效性。我们在构建微型主题脉络时,首先必须对幼儿的原有经验、认知风格等有所了解,承认个体经验的差异性,寻找和确立适合不同个体的经验获得途径、方法及手段,避免微型课程的盲目性。
在偶遇蘑菇事件之后,我们及时组织谈话活动。“为什么你们觉得灰色的蘑菇是毒蘑菇?”“蘑菇都是一样的吗?”“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蘑菇?”“下了雨之后就会出现蘑菇吗?”“蘑菇除了吃还能干什么?”通过谈话活动,深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幼儿原有经验水平是有差异的,有的经验有序连贯,有的经验粗浅,浮于表面。尽管经验水平有高低,我们都应该分析、追随幼儿的原有经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内容,满足不同个体在微型课程《蘑菇奇遇记》的不同阶段中获得与之水平既吻合又具有挑战的体验。于是,我们初步构建了主题脉络图。
主题脉络是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在主题的统领下,由幼儿的兴趣点确立主题,以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随着主题事件的发展,自主开发出数个活动方案,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和谐发展。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活动剖析,在提高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次级活动。其中,问题是活动生成的重要核心,它关系到能否合理、恰当地实现主题活动的真正价值。
三、整合资源,助推深度学习
微型课程围绕一个话题,追随幼儿生活经验,师幼共同建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并且借助于环境及多方资源,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在微型课程《蘑菇奇遇记》中,我们以调查活动发起主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通过集体展示、交流,使幼儿明白了菜地里长出蘑菇的原因:连续下雨,为蘑菇提供了有利于生长的阴暗、潮湿的环境。紧接着又通过观察、品尝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图片比对,帮助幼儿掌握区分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在调查、观察、比较中,幼儿对蘑菇的品种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兴趣。只要下过雨后,幼儿就喜欢到“田横头”种植园寻找蘑菇。这些雨后冒出来的蘑菇,形态各异,有的是孤独的一棵,有的则是高高矮矮的一大簇;有的像小伞,有的像破扇子……幼儿的发现就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后期我们又顺应幼儿的发现,开发了“购买菌种”和“菌菇实验”等次级活动,成功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
加德纳曾经指出:“了解事物时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期望学习者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探索和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例如,幼儿持续了一个学期进行“菌菇实验”,从购买菌种到静静等候,再到通过“移植菌种”“给菌种做围栏”等一系列活动来拯救迟迟不肯生长的菌菇。蘑菇与时间就像一首诗,在幼儿的心头轻吟浅唱。微型课程《蘑菇奇遇记》为幼儿整合、重组、再现日常知识经验创设了特定的背景,为幼儿延伸、拓展与整合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正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时间探究的深度学习。
微小的视角里蕴含着广大的世界。微型课程是基于幼儿兴趣、需要和经验而自发生成的、具有生命力的园本课程形式之一。它为幼儿打开了一扇呈现迷人风景的窗,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随着对幼儿园微型课程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经常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他们的意见,让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成为微型课程生成的重要线索。同时,在观察与反思幼儿行为中判断活动所隐含的幼儿发展契机,并以幼儿经验的层层递进、拓展、重组作为串联教育活动的内在线索。渐渐地,幼儿园微型课程的开发从宽度向深度发展,进而一点点地撬动幼儿园课程的变革。
[1] 王小芳,黄甫全,曾文婕.论新兴微型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2] 李云艳.微型课程之“蚕宝宝养成记”[J].亚太教育,2016(1).
[3] 任优芳.关注幼儿经验 开展主题活动[J].上海托幼,2007(4).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